钟山寂寂,云霭无声漫延,笼罩村落。
门外,风动衣角。
门轴轻响,木门被缓缓推开。
外头弥漫的白雾如纱般笼罩了整个小院。
朱元璋与朱标瞳孔骤缩,脚步立刻加快。
他们一边唤着名字,一边在雾中穿行。
石凳、花坛、墙角,每一处都仔细搜寻。
可那道熟悉的身影,仿佛被雾吞没,杳无踪迹。
马皇后猛地站起,脸色煞白。
朱允熥也从屋内冲出,声音颤抖。
“雄英!”
“大哥!”
呼喊在空气中飘散,无人回应。
雾来得急,退得也快。
风一吹,庭院重归清朗。
可人已不在。
唯有一物静静置于石桌中央——一本封面镌刻鎏金文字的厚册,《十二年基础教育手册》。
朱元璋大步上前,盯着那本书,声音低沉:“咱的大孙去哪儿了?”
无人能答。
他握紧拳头,心头翻涌。若早一步开门,或许便不会错过那一面。
他缓步走向石桌,伸手取过手册。
封皮上三个字清晰可见:“百工之学”。
他记得,那是朱雄英最后几句话里的关键词。
这时,朱允熥将方才所闻尽数道出——一字不落,句句清晰。
马皇后蹙眉不语。
朱元璋则垂目凝神,目光未曾离开书页。
时间悄然流逝。
夕阳染红屋檐时,老爷子终于合上手册。
他抬起头,将书递向众人:“都看看。”
“这是大孙留下的第一课。”
“首页有他亲笔所书:”
“儒学为国学根基,非弃四书五经,而是贯通诸子百家、先贤典籍,承文明血脉。”
“大明不只是王朝,更是文明的延续者。”
“每个百姓,皆为文脉传承之人,须知忠孝仁义,心系家国。”
“另设史学科目。”
“溯文明之源流,观朝代兴衰,读圣贤行迹,感其志,承其魂。”
“以炎黄为根,夏裔为脉,护今日山河。”
“再设地理一门。”
“图影与咱所得古图相近,却更详尽——季风流转、四方气候、土壤差异、地貌变迁……甚至写道:大地乃球形,浮于星空。”
每读一句,朱元璋心中便震颤一分。
既觉匪夷所思,又隐隐觉得,天地豁然开朗。
当他试图深入研读时,才意识到,这本册子所记录的内容仅是宏观概述,并未深入细节。
“术算之学……洞察天地运行之理,以数推演万物变化?”
“物理与化工?从未听闻此名。但火药之类,莫非也属此类?”
“还有新型能源,能让黑夜明亮如昼,蒸汽之力亦在其列……”
每翻一页。
他的心头便多一分震撼。这些知识的广博程度,与眼下盛行的四书五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关键的是。
他已清楚听见先前对四书五经的批评。
正因大儒们各自解读不同,学子所学便千差万别。
长此以往,学问僵化陈旧,如何还能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若将那些传统经典,与手中这本手册相较……
朱元璋心中猛然一震。
听人讲述是一回事。
亲眼所见又是另一番景象。
眼前这本“手册”中描绘的一切,令他难以平静。
这些东西一旦落地生根,足以让大明蜕变为一个前所未见的崭新国度!
刹那间。
满心震撼的老人,再次缓缓翻开纸页……
他跳过了那些需要深思熟虑才能理解的基础理论,只粗略浏览自己能够明白的部分。
终于!
他的手停在了最后一页。
【基础教育,乃百工技艺之根基,非用于朝廷取士,故凡未及冠者皆可修习。】
【于基础之上……设立大学。】
【大学者,传授高深学问之所。】
【依个人志趣,选定研习方向。】
【因专业各异,】
【六部可举行全国大考,自大学中择优录用。】
【另设:】
【医道、农事、匠作、水利、古音、绘艺,凡有专精者,皆可立科授业。】
看到此处。
朱元璋身体微微一僵。
紧接着。
当他目光落在最后一行字上时,眼神骤然凝住,似有所悟。
“原来如此。”
“这就是咱家大孙,为何不惧大儒掣肘、不怕官僚阻挠,甚至无畏万千读书人联手发难的底气所在吗?”
【大学,非一家之私学,乃天下共有的学问殿堂!】
【凡大明百姓,无论出身,皆可入学求知!】
“倘若百官反对……”
“他们所对抗的,”
“并非只是咱的大孙一人。”
“而是整个大明亿万黎民!”
“妹子啊……”
此时的朱元璋,呼吸急促,眼中尽是惊涛骇浪。
他转头望向身旁。
“咱那大孙留下的,哪里是一本薄薄的手册?”
“分明是一座通往未知世界的门户!”
“这本册子,竟与……”
老人忽然想起。
当初他们一同展望大明前路时,曾打开过的第三间密室。
那里存放着一整屋陌生至极的典籍,文字古怪,图样奇特,完全无法理解。
说来遗憾。
那张地图,成了唯一能辨认出的东西。
大明不乏聪明人。
他们凭借图中记载,改进了火炮与火铳的构造。
一些简易却实用的技术也被陆续造了出来。
比如水泥,还有炼钢之法。
老爷子曾从工部听来一句实话:
眼下匠人们所掌握的,还不到那些文献内容的万分之一。
再看眼前这本手册。
若真想让大明迈出下一步,首要之事,或许是改革科举,广育人才。
“咱家大孙说得对。”
“如今的大明,正站在一道门槛前。”
“一边是跨出去,闯出新路。”
“一边是关上门,守着旧规矩过日子。”
朱元璋沉默不语。
马皇后听了这话,心头一震。
外人不知,她却清楚得很——
这老头骨子里从不怕事。
他是开国帝王,向来喜欢迎着难处上。
这些年只是年纪渐长,总想着给后人留个安稳江山,才变得谨慎了些。
方才她附和孙子的话,也是出于这份心思。
可现在看来,那些留下的东西,竟又点燃了他心中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