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展落幕的那个傍晚,夕阳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老长,落在堂屋的樟木箱上。母亲搬来木凳,踩着凳脚打开箱盖——这箱子是外婆传下来的,樟木纹理里还浸着淡淡的香,箱底铺着三层晒干的槐叶,叶片压得平平整整,边缘泛着浅褐的光,是去年深秋特意挑的完整叶片。她把留言本轻轻放进去,封面朝上,和“四季图”的画轴叠在一起,画轴绫边的淡青色与留言本的槐树皮封面相映,倒像把春天的绿和秋天的黄都收进了箱底。
小侄子趴在箱边,下巴抵着箱沿,非要把自己画的“衔信大雁”贴在留言本封面上。那画是用蜡笔涂的,大雁的翅膀涂成了橙红色,信上的笑脸画得圆滚滚的,边角还沾着点槐叶汁的绿渍。母亲笑着取来浆糊,用指尖蘸了点,轻轻抹在画的背面,小侄子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把画贴在“老槐树的约定”几个刻字旁边,还伸手按了按边角:“要粘牢些,别让风刮掉了。”母亲摸了摸他的头:“粘牢了,等明年开春取出来,咱们一个个看,谁的约定先像这画里的大雁似的,飞回来。”
四月初的风,带着点软乎乎的暖,一夜间就催开了老槐树的槐花。一串串白花花的槐花挂在枝桠上,像串着的碎月光,风一吹,就簌簌往下落,落在青石板上、竹椅上、甚至小侄子的蓝布褂肩头,铺了薄薄一层,走在院里像踩在“槐花雪”上,脚下都是轻轻的“沙沙”声。
父亲搬来竹梯,架在槐树最粗的枝桠下,梯脚垫了两块青砖,怕陷进泥土里。小侄子踩着最下面两级梯凳,小手够着低处的槐花枝,指尖捏着花枝轻轻转,怕碰落花瓣:“爷爷,这串开得最旺,留给大雁好不好?”父亲站在梯子中间,手里攥着枝剪,剪子尖对着高处的花枝顿了顿,又往旁边挪了挪:“留三串最显眼的,挂在朝南的枝桠上,等大雁秋天南飞,远远就能看见,知道这是老槐树的方向。”
摘下来的槐花装了满满两个竹篮,母亲把它们倒在院里的竹筛里挑拣——完整的串儿留着蒸糕,碎花瓣晒成槐花干,还有些带着花萼的,就用来泡槐花蜜。蒸槐花糕时,母亲在面粉里掺了点槐花汁,蒸出来的糕透着淡淡的绿,表面撒上白糖霜,像落了层细雪;晒槐花干时,小侄子蹲在旁边翻晒,时不时抓一把凑到鼻尖闻,说要把“春天的味道”晒进干叶里;泡槐花蜜更讲究,母亲用的是去年的土蜂蜜,倒进玻璃罐时泛着浅金的光,再把新鲜槐花放进去,蜜液慢慢没过花瓣,像给槐花盖了层甜被子。
“要给第八只小木雁的刻痕里抹点蜜!”小侄子捧着玻璃罐,指尖沾了点蜜,凑到嘴边尝了尝,眯着眼睛说,“这样大雁闻着甜,明年肯定记得往老槐树飞。”
城里亲家来的那天,还带了文化馆的三个孩子——扎羊角辫的林林、戴眼镜的阿杰,还有总爱抿着嘴笑的小雨。他们一进门就被院里的槐花吸引,跟着小侄子摘槐花、翻晒槐叶,还围在石桌旁,学着用砂纸磨小木雁的翅膀。阿杰磨得最认真,砂纸在他手里来回蹭,木雁翅膀渐渐泛出浅黄的光,手上磨出了个小红茧,他却笑着把木雁举起来:“原来做木雁这么难,得把翅膀磨得像槐花花瓣一样滑,大雁才愿意落下来,难怪爷爷说要用心做。”
六月的夏夜,院里总飘着槐叶的清香气。母亲把竹床搬到槐树下,竹床藤条上还留着去年的阳光味,小侄子领着巷口的几个孩子,在石桌上铺开裁好的画纸,要画“老槐树的夏天”。槐叶的影子投在纸上,像剪碎的墨绿绸缎,孩子们趴在桌边,铅笔尖在纸上“沙沙”响——胖墩画了槐树下的竹床,竹床上摆着碗槐叶茶,茶水里飘着片槐叶;丫丫画了孩子们追着槐花跑,有片槐花落在一个孩子的头顶,像戴了朵小白花;最小的豆豆趴在石桌上,铅笔尖顿了顿,先画了只挂在枝桠上的小木雁,又在下面画了只萤火虫,翅膀上用荧光笔写着“守护约定”,写完还得意地举起来,说“晚上萤火虫会发光,大雁能看见”。
母亲端来冰镇的槐叶茶,茶碗是粗瓷的,碗沿印着圈浅蓝的花纹,茶水里飘着几朵干槐花,清苦里裹着点甜。她给每个孩子倒了半碗,看着他们捧着碗小口喝,笑着说:“慢点喝,别呛着,这茶是用去年的槐叶晒的,存了一冬的清劲。”孩子们捧着茶碗,围在父亲身边,听他讲当年做第一只小木雁的故事——“那时候你爷爷刚学会用凿子,木雁的翅膀刻得歪歪扭扭,却还是挂在最高的枝桠上,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盼着大雁能看见……”父亲的声音慢悠悠的,像泡在槐叶茶里的时光,直到月亮升到槐树梢头,把槐叶的影子拉得更长,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被家长接走。
九月槐叶落时,院中的青石板又积了层黄叶,踩上去“沙沙”响,比去年更厚些。周馆长踩着落叶来了,黑色的公文包上沾了点槐叶的黄渍,手里提着两本厚厚的“留言册”。封面是哑光铜版纸,印着那只掠过槐树梢的大雁,翅膀上的羽毛根根清晰,旁边用隶书写着“老槐树的约定·第一年”,墨色里掺了点金粉,在阳光下泛着细闪。
“市里要办非遗文化展,主题叫‘时光里的传承’,特意邀请咱们把老槐树的故事搬进展厅!”周馆长翻开留言册,指尖划过内页的照片——有小侄子在归雁展讲解的特写,有孩子们围着小木雁笑的场景,翻到中间,停在那幅留守儿童的“手机画”上,“这孩子叫小宇,他妈妈在外地打工,看了咱们的专题报道,特意联系文化馆,说今年秋天就回来,想带着小宇来老槐树这儿,把约定画得更圆满些。”
这话让小侄子记了好几天。他每天搬个小板凳坐在巷口的老石桥上,手里攥着片干槐叶,见着穿蓝外套的女人就盯着看,有时还会跑过去问:“阿姨,你是小宇的妈妈吗?”直到重阳节那天,秋风带着点凉,小侄子正蹲在石桥上捡槐叶,忽然看见远处巷口走来两个人——穿蓝外套的女人牵着个男孩,男孩手里紧紧攥着张画纸,正是那幅“手机画”,画纸边角都被揉得有些卷了。
“是小宇!”小侄子跳起来,举着槐叶跑过去,拉着小宇的手就往院里带,“快来看,咱们的七只小木雁都挂在槐树上呢!”母亲听见动静,赶紧从厨房端出刚蒸好的槐花糕,糕上还冒着热气,她挑了块糖霜最厚的递给小宇:“尝尝,老槐树的槐花做的,甜着呢。”张叔也提着槐叶酒过来,给小宇妈妈倒了碗:“刚酿好的,尝尝鲜,喝着暖身子。”小宇妈妈接过碗,眼眶有点红,说:“没想到这么多人记着小宇的画,以后咱们就留在镇上,常来老槐树这儿,跟大伙一起等大雁。”
十月的阳光带着点暖,第八只小木雁的制作终于提上了日程。父亲从柴房翻出块槐木料——是初秋修剪槐树时特意留的,纹理细密,还浸着淡淡的槐花香,边缘被阳光晒得泛出浅黄。这次父亲没再握小侄子的手,只在旁边看着,教他选刨子、磨凿子:“刨木时要顺着纹理走,不然木料会裂;刻字时手腕要稳,别着急。”
小侄子学得有模有样,先把木料放在石桌上,用刨子来回刨,木花卷着卷儿落在青石板上,像一朵朵小小的白云;再用铅笔在木料上画大雁的轮廓,翅膀画得比之前的木雁更舒展些,说“这样大雁飞得更稳”;最后拿凿子刻字,“雁归喜”三个字,前两个刻得还算工整,刻到“喜”字最后一笔时,手轻轻晃了晃,刻痕歪向了右边。
“爷爷,我磨掉重刻吧!”小侄子皱着眉,伸手要拿砂纸,父亲却按住他的手,掌心带着刨木时的木屑温度:“不用改,这样才好。你看之前的小木雁,有的翅膀歪点,有的刻字浅点,每个都有自己的模样,就像每个约定都有自己的故事,歪一点才真实,才像咱们过日子的样子。”
描金粉那天,小宇也来了。他攥着小刷子,蘸了点加了槐花蜜的金粉,在木雁的翅膀上画了个小小的笑脸——金粉蘸得有点多,画到嘴角时溢出来一点,像沾了颗小金豆。“给大雁留个记号,”小宇仰着小脸说,“让它知道小宇的妈妈回来了,咱们的约定又圆满了一点。”
冬至那天,巷口传来汽车的“滴滴”声,是市文化馆的车来了。车身上印着“非遗传承·时光印记”的红字,停在青石板路上时,车轮压过落叶,发出“咯吱”的轻响。工作人员搬来几个大纸箱,把“三幅图”小心翼翼地卷起来,用棉纸裹好;八只小木雁放在铺了绒布的木盒里,新旧木雁排在一起,刻痕里的金粉闪着亮;还有张叔的黑陶酒坛、婶子的布老虎、孩子们的画稿,都一一收进箱子里。
“小侄子可是咱们的特邀讲解员,”周馆长拍了拍小侄子的肩膀,笑着说,“明天去市里,要让更多人知道老槐树的约定。”小侄子听了,连夜把去年的蓝布褂找出来,槐叶布片有点皱,他就搬来母亲的熨斗,垫着块白布,在布片上来回蹭,嘴里数着“一下、两下,不能烫坏了”,母亲在旁边帮他缝松动的纽扣,线用的是藏青色,针脚跟着布片的纹路走,缝完还轻轻拽了拽,怕不结实。
非遗展开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老槐树的约定”展台设在最显眼的位置,浅灰色的展墙上挂着“三幅图”,画轴下缀着小小的槐叶挂件;木架上的八只小木雁排成弧状,灯光打在金粉刻痕上,像落了串星星;桌上摆着留言册、孩子们的画稿,还有个小小的玻璃罐,里面装着晒干的槐叶,标签上写着“老槐树的味道”。
小侄子站在展台前,比去年归雁展时从容多了。他穿着熨得平整的蓝布褂,槐叶布片在胸前闪着浅蓝的光,手里捧着第八只小木雁,跟围过来的游客说:“这只木雁的翅膀上有个笑脸,是我和小宇一起画的。小宇的妈妈之前在外地打工,今年秋天回来了,这只木雁就是我们给大雁的‘喜报’,告诉它咱们的约定又多了个圆满的故事。”
有个戴眼镜的记者蹲下来,问他:“小朋友,你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小木雁呀?”小侄子歪了歪头,把木雁抱在怀里,认真地说:“因为大雁每年春天都会回来,我们的约定也每年都在呀。小木雁就是给大雁的信,每只木雁上都有字,告诉它我们一直在老槐树下等它,从来没忘过约定。”
展台前的留言册总围着人,有人用钢笔写下“明年春天,一定带着孩子去老槐树赴约,学做小木雁”;有人用毛笔写“要把老槐树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坚守’”;还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握着铅笔,手有点抖,慢慢写下“想起了老家院后的老槐树,可惜早年砍了,明年就回老家种一棵,也挂小木雁,续上当年的约定”。
城里亲家把这些留言一张张拍下来,发给母亲。母亲看了,就找出家里的槐树种籽——是去年秋天收集的,装在布袋子里,还带着点槐荚的清香——分装成十几个小布包,每个布包上都缝了片槐叶布片,写着“老槐树的约定·种子”。“送给来赴约的人,”母亲说,“让老槐树的约定,长到更多地方去,让更多人院里有槐树,树上有木雁,心里有约定。”
转眼就到了腊月,非遗展落幕,展品都运回了老槐树院。第八只小木雁被挂在了槐树最高的枝桠上,刻着“雁归喜”的金粉在冬阳下闪着亮,和其他七只木雁排成一排,像一串挂在树上的星星,风一吹,就轻轻晃动,发出“叮咚”的轻响,像在跟院里的人打招呼。
小侄子每天都要搬个小板凳,站在树下数木雁,数到第八只就笑,手指着木雁跟我说:“姑姑,等开春大雁回来,肯定第一眼就看见它,知道小宇的妈妈回来了,咱们的约定又圆满了。”
除夕夜,院里挂起了红灯笼,一串一串的,从槐树枝桠上垂下来,映着地上的薄雪,像撒了把碎红玛瑙。张叔提着新酿的槐叶酒,酒坛上系着红绳;婶子端着刚蒸好的野菊花糕,糕上撒着点白糖,像落了层雪;城里亲家带着文化馆的孩子们来守岁,孩子们手里捧着画稿,说要给“老槐树的故事”添新画。
石桌上铺着张大大的宣纸,是刚画好的“非遗展纪实图”——画里小侄子站在展台前,手里捧着小木雁,旁边围着笑盈盈的游客;展台上的八只小木雁排成一排,留言册摊开在中间,连游客写下的“明年见”都清晰可见;最边上画了棵小小的槐树苗,旁边写着“约定的种子”。
母亲煮了槐叶粥,粗瓷碗里,粥水泛着浅绿,飘着几片槐叶和几颗红枣,甜香裹着热气飘满院。她给每个人盛了一碗,小侄子捧着碗,指尖有点烫,却还是紧紧攥着,喝了两口,忽然抬头说:“爷爷,明年咱们做第九只小木雁,刻上‘约定长存’,好不好?还要教林林、阿杰他们做,让老槐树上的木雁,一年比一年多。”
父亲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好啊,不仅要做木雁,还要教更多孩子画老槐树的故事,让咱们的约定,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圆满。”
窗外的雪又下了,雪片轻轻巧巧地落在槐树枝桠上,盖在八只小木雁上,像给它们盖了层薄纱。风穿过巷口,带着远处的鞭炮声,屋里的灯光暖融融的,映着每个人的笑脸——父亲握着小侄子的手,教他在宣纸上画小木雁;母亲和城里亲家缝着槐叶布包;张叔和婶子在石桌旁摆着槐花糕;孩子们围在一起,在画稿上添着新的小木雁。
我望着枝桠上的小木雁,雪片落在金粉刻痕上,慢慢融化成小小的水珠,像给木雁挂了串珍珠。忽然明白,老槐树的约定,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等待,而是一群人的坚守——是父亲手里的凿子,刻着岁月的纹路;是母亲蒸的槐花糕,裹着日子的甜香;是张叔的槐叶酒,浸着时光的清冽;是婶子的布老虎,缝着温暖的念想;是孩子们笔下的画,画着成长的约定;是游客写下的留言,记着心底的惦念;是每一只小木雁刻痕里的字,每一片槐叶承载的暖,每一颗槐树种籽里的希望。
等明年春天,大雁回来时,第九只小木雁会挂上枝桠,新的槐树苗会冒出嫩芽,更多的人会踩着槐花香来赴约。而老槐树,会依旧站在巷口,枝桠舒展,槐花满树,看着小木雁一年年增多,看着槐树苗一年年长高,看着约定一年年延续,把时光里的暖,酿成岁月里的甜,一辈辈,传下去,像槐叶年年绿,像大雁岁岁归,像日子里的约定,永远鲜活,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