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徽章映初心传薪火 丝路延绵绘新篇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晨光,总带着一种能唤醒希望的力量。它穿过“农产品展销厅”的玻璃门,落在陈列架上的茶叶罐、玉米包装袋上,那些印着“中非友谊”字样的包装,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它漫过学院教学楼前的广场,把新铺的青石板照得透亮,广场中央的“友谊石”旁,几名学员正围着李渊,听他讲解新修订的《作物种植手册》;它还洒在示范园的木工房里,李阳正拿着刻刀,小心翼翼地雕琢一块桃木,木头上隐约能看到“示范园纪念徽章”的草图——这是他们全家和学员们一起商量的,要做一枚能承载初心的徽章,送给每一位为示范园付出过的人。
“爸,您看这个轮廓怎么样?”李阳举起桃木,上面刻着一圈稻穗和咖啡枝缠绕的图案,中间是小小的滴灌管道造型,“稻穗代表水稻,咖啡枝代表咖啡,滴灌管代表咱们带来的技术,这样既包含了咱们种的作物,也体现了技术帮扶的初心。”
李渊接过桃木,指尖抚过细腻的木纹,眼中满是认可:“很好,再在滴灌管中间刻上‘共商共建共享’六个小字,这是咱们一直坚守的理念,也是示范园能走到今天的根本。对了,让你妈也来看看,她对这些细节向来有想法。”
李阳笑着点头,拿着桃木往苏瑶的办公室跑。此时苏瑶正和娜奥米、姆瓦纳维纳一起,整理乌干达水稻种植的资料。娜奥米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乌干达农户捧着水稻种子的笑脸:“苏姐,乌干达农业部刚才发来消息,说咱们教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在周边三个村庄推广了,预计明年能收获五十万斤大米,农户们都想邀请咱们去参加丰收节呢!”
姆瓦纳维纳也激动地说:“我们坦桑尼亚的玉米也卖得特别好!上次展销会订的五百斤‘友谊米’,客商收到后特别满意,又追加了一千斤的订单,还说要长期合作。现在村里的人都知道,跟着中国专家学技术,能过上好日子!”
苏瑶放下手中的资料,脸上满是欣慰:“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咱们办示范园、建学院,不是为了图什么名声,就是想让更多人能靠自己的双手吃饱饭、过好日。对了,李阳刚才说在做纪念徽章,咱们一起去看看,给点建议。”
几人刚走到木工房,就看到李阳正拿着刻刀,在桃木上细细雕琢“共商共建共享”的小字。苏瑶凑过去,指着稻穗的边缘说:“可以在稻穗上刻几个小小的向日葵花瓣,你妹妹之前在‘儿童种植园’种的向日葵,不是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作物吗?加上向日葵,也能体现咱们对下一代的期望。”
娜奥米眼睛一亮:“对!再在徽章背面刻上每个人的名字,这样不管大家以后回到哪个国家,看到徽章就能想起在示范园的日子,想起咱们一起种作物、学技术的时光。”
姆瓦纳维纳也补充道:“还可以用咱们非洲的彩色砂岩石料,做一批徽章底座,底座上刻上示范园的地址和成立时间,这样既有纪念意义,又能长久保存。”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徽章的细节定了下来。接下来的几天,木工房成了示范园最热闹的地方。学员们轮流来帮忙,有的打磨桃木,有的筛选砂岩石料,有的用颜料给徽章上色——稻穗涂成金黄色,咖啡枝涂成深绿色,滴灌管涂成银白色,小小的徽章在大家手中,渐渐有了温暖的模样。
这天下午,示范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驻非洲农业参赞陈先生。他刚走进示范园,就被田间连片的作物吸引住了:“李老师,苏老师,真是没想到,短短五年时间,你们能把一片荒地变成这样的丰收宝地!我刚才看了展销厅的订单,茶叶、咖啡、玉米都卖得很好,这不仅是技术帮扶的成功,更是民心相通的典范啊!”
李渊陪着陈参赞走进学院教学楼,教室里,几名学员正围着电脑,学习中国农业电商的运营技巧。李悦站在讲台上,用双语给大家讲解如何拍摄农产品照片、如何写产品介绍:“大家看,这张咖啡果的照片,要突出它的鲜红和饱满,再配上‘阳光种植、无农药残留’的介绍,就能吸引更多客户。”
陈参赞看着这一幕,忍不住点头:“你们想得真周到,不仅教种植技术,还教销售技巧,帮农户们打通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模式,值得在更多地方推广。”
参观完教学楼,陈参赞又来到木工房,看到大家正在制作纪念徽章,拿起一枚半成品仔细端详:“这个徽章设计得好啊!稻穗、咖啡、滴灌管,每一个元素都有深意,既体现了你们的初心,也记录了中非友谊的点点滴滴。我看可以多做一些,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纪念礼品,送给更多为农业合作付出的人。”
苏瑶笑着说:“我们也是这么想的。等徽章做好了,除了送给示范园的学员和农户,还要寄一些回中国,送给那些支持我们的农业专家和企业,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
当天晚上,示范园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徽章设计分享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徽章的半成品,分享着自己和示范园的故事。姆瓦纳维纳拿着刻刀,在徽章背面刻下自己的名字:“我以前是个只会放牛的牧民,来到示范园后,学会了种玉米、改农具,现在还能帮村里的人解决种植问题。这枚徽章,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我要把它传给我的孩子,让他知道,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改变生活。”
娜奥米也动情地说:“我以前总觉得,女性不能做农业技术工作,是苏姐让我明白,女性也能在田间地头发光发热。现在我不仅学会了种咖啡、制茶,还能给学员们讲课,这枚徽章,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李渊看着大家真挚的表情,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五年前,自己和苏瑶带着种子和设备来到这里,面对的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和村民们怀疑的目光;如今,这里不仅长出了茁壮的作物,更长出了深厚的友谊和希望。他举起手中的徽章半成品,对大家说:“这枚徽章,不仅是对咱们过去努力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大家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记得在示范园的日子,记得咱们一起坚守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把技术传下去,把友谊传下去,让更多人能过上好日子。”
篝火旁的掌声此起彼伏,月光洒在大家身上,也洒在手中的徽章上,小小的徽章在夜色中,仿佛成了照亮希望的星星。
接下来的日子,示范园里一片忙碌。纪念徽章的制作进入了最后阶段,李阳带着几名学员,用砂岩石料打磨底座,苏瑶则和娜奥米一起,给徽章系上用向日葵纤维编织的挂绳。李悦也没闲着,她在每枚徽章的包装盒里,都放了一张自己画的“示范园全景图”,图上有田间的作物、学院的教学楼、孩子们在“儿童种植园”玩耍的身影,还有“共商共建共享”的字样。
徽章做好的那天,示范园举办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徽章颁发仪式”。李渊和苏瑶亲手把徽章送到每一位学员、农户和工作人员手中。卡鲁从肯尼亚茶区特意赶来,接过徽章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你们,中国朋友!这枚徽章我会永远珍藏,它不仅是我和示范园的回忆,更是中非友谊的见证。等明年茶叶丰收,我一定要带着最好的茶叶来示范园,和大家一起分享!”
乌干达的农户代表也来了,他手里捧着一袋水稻种子,递给李渊:“这是咱们一起种的水稻种子,送给您做纪念。明年水稻丰收,我们等着您和苏老师来乌干达,尝尝咱们自己种的大米饭!”
仪式结束后,大家围在“友谊石”旁,一起合影留念。照片上,每个人都戴着纪念徽章,脸上满是笑容,阳光洒在大家身上,也洒在“友谊石”上的“共商共建共享”六个大字上,温暖而耀眼。
傍晚,李渊和苏瑶坐在院子里,看着手中的纪念徽章。徽章上的稻穗、咖啡枝、滴灌管,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你看,这枚徽章就像一颗种子,带着咱们的初心和友谊,会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李渊握住苏瑶的手,眼中满是坚定:“是啊,未来咱们还要带着这颗‘种子’,去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教更多人种庄稼、学技术,让中非友谊的丝路,延绵得更长、更宽,让更多人能在这片沃土上,收获幸福和希望。”
月光再次洒在示范园的土地上,照亮了田间的作物,照亮了学院的教学楼,也照亮了大家手中的纪念徽章。在这片远疆的沃土上,李渊和苏瑶用双手创造了丰收的奇迹,用真心编织了深厚的友谊,用行动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真谛。而这枚小小的纪念徽章,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承载着跨越国界的情谊与初心,在岁月的浇灌下,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