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茶香漫野连丝路 情谊传薪跨山海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晨光,总带着一股清冽的暖意。它穿过学院教学楼的玻璃窗,落在苏瑶案头的茶叶种植手册上,那些标注着“肯尼亚茶区病虫害防治要点”的字迹,在阳光下仿佛沾着茶香;它漫过田间的灌溉渠,把清水映得透亮,渠边的薄荷和罗勒舒展着叶片,散发出淡淡的驱虫香气;它还洒在示范园新修的“农产品展销厅”里,厅内陈列的玉米、咖啡、茶叶,每一样都带着丰收的分量,也藏着跨越国界的故事。
李渊刚走进展销厅,就看到卡玛尔正拿着一包茶叶,给几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客商介绍:“这是肯尼亚茶区的新茶,用李专家和苏专家教的方法种的,没有农药,口感特别醇厚!”客商们接过茶叶,凑近鼻尖轻嗅,脸上立刻露出惊喜的表情。李渊笑着走上前,递过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您尝尝,这是今年的头春茶,泡三分钟口感最好,能品出淡淡的兰花香。”
客商接过茶杯,抿了一口,眼中满是赞叹:“好茶!比我们之前进口的茶叶口感更鲜爽,我们想订五百斤,不知道能不能按时交货?”李渊转头看向身后的李阳,他正拿着平板电脑记录订单信息:“没问题,肯尼亚茶区的农户们已经准备好了,下周就能通过冷链物流发货,保证新鲜。”
这是示范园第一次举办“中非农产品展销会”,邀请了来自非洲各国的客商和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目的就是帮农户们打通销售渠道,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苏瑶从展厅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订单册:“刚才埃塞俄比亚的客商订了三百斤咖啡,还有江南的商会想长期合作,收购咱们的‘友谊米’。”
李渊接过订单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心中满是欣慰。五年前刚到这片土地时,他从未想过,这里能从一片贫瘠的荒地,变成如今的“丰收宝地”——从改良盐碱地让玉米扎根,到教农户种咖啡、制茶,再到建展销厅打通销路,每一步都浸透着心血,也藏着无数个与农户们并肩奋斗的日夜。
“对了,肯尼亚茶区的卡鲁刚才发来消息,说他们想建一个茶叶加工厂,让农户们自己炒茶、包装,提高附加值。”苏瑶坐在展厅的休息区,给李渊倒了杯热茶,“他还问咱们能不能派技术员过去指导,我已经答应了,准备让李阳带着两名学院毕业生去。”
李渊看向不远处的李阳,他正忙着给客商介绍咖啡的烘焙工艺,动作熟练,语气专业——这几年跟着他们在田间奔波,李阳早已从一个懵懂的学生,长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员。“好,让李阳去历练历练,他现在对茶叶加工很有研究,正好能帮上忙。”
话音刚落,展厅门口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只见姆瓦纳维纳扛着一袋玉米,身后跟着几名坦桑尼亚的农户,脸上满是笑容:“李专家,苏专家,我们的玉米丰收了!特意带了些来展销会,想让大家尝尝咱们的‘友谊米’!”
苏瑶立刻起身,接过玉米袋,打开袋子,金黄的玉米粒滚落出来,颗粒饱满:“太好了!咱们的‘友谊米’不仅能煮粥,还能做米饭、年糕,我这就让厨房煮一锅,让大家尝尝。”农户们听到这话,纷纷欢呼起来,展厅里瞬间热闹起来。
展销会持续了三天,订单量远超预期。肯尼亚的茶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坦桑尼亚的玉米,还有示范园培育的向日葵种子,每一样都成了抢手货。最后一天傍晚,李渊和苏瑶站在展厅门口,送走来往的客商,看着农户们拿着订单满脸笑容的样子,心中满是感慨。
“没想到能这么成功,”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以前总担心农户们种出好东西卖不出去,现在有了展销会,再也不用愁了。”李渊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把展销会办得更大,邀请更多的客商,让非洲的农产品走进更多国家,也让中国的好技术、好品种在这里扎更深的根。”
一周后,李阳带着两名学院毕业生,踏上了前往肯尼亚茶区的路。出发前,苏瑶给他装了满满一箱子技术资料,还有几包薄荷种子:“到了那边,记得教农户们在茶园边种薄荷,既能驱虫,又能增加收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李阳点点头,接过箱子,眼神坚定:“妈,您放心,我一定帮卡鲁把加工厂建好,教农户们做好茶叶。”
李阳离开后,李渊和苏瑶也没闲着。他们接到了来自乌干达农业部的邀请,去当地指导水稻种植。乌干达的气候和土壤与非洲其他地区不同,雨季漫长,土壤偏酸性,水稻很容易生病。李渊和苏瑶提前做了准备,带了改良后的水稻种子和土壤调节剂,还特意邀请了苏然一起前往——她在江南种水稻经验丰富,能提供更多的本土化建议。
到达乌干达的第一天,他们就跟着当地农业部的官员,去了周边的村庄。村里的农户们听说中国专家来了,纷纷围了上来,手里拿着枯萎的水稻苗,脸上满是焦急:“专家,您快看看,我们的水稻怎么总是发黄,结不出穗子?”
苏瑶蹲下身,拿起水稻苗,仔细查看根部:“是土壤酸性太强,导致水稻吸收不到养分。咱们得先给土壤撒上石灰,调节酸碱度,再用腐熟的羊粪肥改良土壤,这样水稻才能长得好。”李渊则在旁边用锄头划出种植沟,示范如何合理密植:“行距保持1.5米,株距1米,既能保证通风,又能提高产量,雨季的时候还不容易积水。”
农户们认真地听着,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有的直接跟着李渊学划种植沟。苏然则在旁边教大家如何育秧:“先把种子泡在温水里催芽,等芽长到半寸长,再移栽到水田里,这样成活率更高。”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渊、苏瑶和苏然每天都在田间忙碌。他们帮农户们调节土壤酸碱度,教大家育秧、移栽、施肥,还在村里办了“水稻种植培训班”,每天晚上给农户们讲课,解答他们的疑问。村里的孩子们也喜欢围着他们转,李悦虽然没跟着来,但她画的“水稻成长日记”卡片,苏瑶带了不少,分给孩子们后,他们每天都会去田间观察水稻,认真地在卡片上画画记录。
月底的时候,水稻终于长出了绿油油的秧苗,再也没有出现发黄的情况。农户们拉着李渊和苏瑶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递上自家烤的饼和煮的茶。乌干达农业部的官员也来了,他给李渊和苏瑶颁发了“农业合作贡献奖”:“谢谢你们,中国朋友!是你们让我们看到了水稻丰收的希望,以后咱们还要加强合作,让更多的农户学会种水稻!”
离开乌干达的那天,村里的农户们早早地在路边等候,手里拿着刚收获的水稻种子,塞到他们手里:“专家,这是咱们自己种的种子,你们带回去,就当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等水稻丰收了,我们一定给你们寄大米!”
汽车缓缓驶离,窗外的稻田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苏然靠在车窗上,轻声说:“真没想到,江南的水稻能在非洲长得这么好。以后要是有机会,我还想再来,看看这里的水稻丰收的样子。”李渊和苏瑶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期待——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耕耘,更多的友谊等着他们去编织。
回到示范园时,已是深秋。李阳也从肯尼亚茶区回来了,他带来了好消息:卡鲁的茶叶加工厂已经建好,第一批茶叶已经炒制完成,品质比预期的还要好,已经接到了不少订单。“卡鲁说,等明年春天,要邀请咱们去参加茶叶丰收节,还要给咱们寄最好的茶叶。”李阳兴奋地说,手里拿着一张加工厂的照片,照片上的农户们围着茶叶烘干机,脸上满是笑容。
傍晚,李渊和苏瑶坐在院子里,煮着从乌干达带回来的茶。浓郁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李阳和李悦(她提前从中国回来)在旁边翻看这次出行的照片,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月光洒在院子里,照亮了他们的身影,也照亮了远处的学院教学楼和田间的作物。
“你看,”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这月光好像也在为咱们高兴,把咱们的示范园照得这么亮。”李渊握住苏瑶的手,眼中满是坚定:“是啊,这月光不仅照亮了咱们的示范园,也照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在这里耕耘,把技术传得更远,把友谊织得更密,让中非友谊之花在更多的土地上绽放,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远处的展销厅里,还亮着灯,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新的订单;学院的教室里,几名学员还在挑灯夜读,手里捧着的技术手册,记录着跨越山海的智慧;田间的灌溉渠里,清水还在缓缓流淌,滋养着即将成熟的作物,也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在这片远疆的沃土上,李渊和苏瑶用双手创造了丰收的奇迹,用真心编织了深厚的友谊,用行动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真谛。而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与事业,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岁月的浇灌下,早已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