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章 :薪火燎原照丝路 初心如磐绘新程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晨光,裹挟着咖啡与稻穗的清香,漫过田间的灌溉渠。渠水潺潺,倒映着连片的翠绿——那是乌干达水稻良种在示范园试种的新苗,叶片上的晨露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是撒在绿毯上的钻石。李渊站在田埂上,手里握着平板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温度数据,李阳操控的无人机正低空掠过稻田,嗡嗡声与远处农户的笑语交织,成了这片土地最动听的晨曲。
“爸,东边的稻田湿度达标了,但是西边靠近防护林的地块,温度比其他地方低2c,需要打开地埋式加热带补温。”李阳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利落。李渊抬头望去,无人机悬停在防护林边缘,机身下方的红外测温仪正闪烁着红光。他对着对讲机回道:“好,加热带设定30分钟,你盯着点数据,别让温度超了25c,水稻苗怕高温闷根。”
转身时,苏瑶正提着竹篮走来,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玉米粥和烤得金黄的红薯。“先歇会儿,吃点东西。”她把竹篮放在田埂边的石头上,顺手递过一条擦汗的毛巾,“刚才乌干达农业部发来消息,说咱们寄过去的水稻种子,在当地试种的发芽率达到了92%,卡鲁还拍了视频,农户们围着秧苗笑得合不拢嘴。”
李渊接过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拿起一块红薯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舌尖散开:“发芽率不错,说明咱们的种子适应了那边的气候。等这批试种的水稻成熟,就组织农户们搞个‘种子分享会’,让他们自己选种、留种,这样技术才能真正扎下根。”
苏瑶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图纸,展开是示范园新规划的“农业技术交流中心”设计图:“设计院刚把修改稿发过来,一层做实训车间,二层是资料室和远程教学室,屋顶还能建个光伏电站,既能供电,又能给晾晒的农产品遮阳。你看这个布局怎么样?”
两人凑在一起,头挨着头讨论着图纸上的细节。阳光穿过稻穗的缝隙,在图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标注着“实训台尺寸”“光伏板角度”的字迹,在晨光里仿佛有了生命——这是他们筹划了半年的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容纳更多学员实训,还能通过远程教学,把技术传到非洲偏远的村落。
“把远程教学室的窗户设计成落地窗吧,”李渊指着图纸上的标注说,“对着咱们的试验田,学员们上课的时候,能直接看到作物生长情况,理论结合实际,学得更快。”苏瑶笑着在图纸上画了个圈:“我也是这么想的,还打算在窗边摆上几盆薄荷和罗勒,既能净化空气,又能让学员们随时观察驱虫植物的生长,一举两得。”
正说着,李悦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叠彩色的卡片:“爸,妈,你们看我画的‘作物成长打卡卡’!正面是水稻、咖啡、玉米的生长周期图,背面留了空白,学员们可以每天记录作物的变化,还能贴照片呢!”卡片上的图案色彩鲜艳,水稻从发芽到抽穗的过程被画成了卡通形象,旁边还标注着简单的养护要点。
苏瑶接过卡片,轻轻抚摸着纸面:“做得真好看,既实用又有趣。等交流中心建成,就把这些卡片发给学员们,让他们养成记录的习惯,以后回到家乡,也能凭着卡片回忆种植技巧。”李悦眼睛一亮:“我还想在卡片上印上示范园的纪念徽章图案,这样大家看到卡片,就会想起在示范园的日子!”
李渊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心中满是欣慰。五年前刚到这片土地时,李阳还是个跟着他们在田间跑腿的少年,如今已能独立操控无人机、调试农业设备;李悦也从那个怯生生的小姑娘,长成了能设计教学卡片、给非洲孩子上课的小老师。这份跨越山海的事业,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也让孩子们学会了责任与担当。
中午时分,示范园的门口传来一阵热闹的欢呼声。原来是坦桑尼亚的姆瓦纳维纳带着村里的农户,拉着满满一车玉米赶来——这是他们今年的第一批收成,特意送来给示范园的专家和学员们尝尝。“李专家,苏专家,你们快尝尝!这玉米比去年的更甜、更糯,都是按照您教的密植技术和施肥方法种的!”姆瓦纳维纳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说着就剥开一个玉米,递到李渊手里。
李渊接过玉米,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口中爆开:“味道真好!比咱们试验田的玉米口感还要好,你肯定在种植过程中改良了方法吧?”姆瓦纳维纳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把您教的‘咖啡渣羊粪肥’,换成了咱们村里常见的木薯渣混合羊粪,没想到效果更好,玉米的颗粒更饱满了!”
苏瑶笑着说:“这就是‘本土化创新’,你把学到的技术和当地的资源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了种植的精髓。等会儿你给学员们讲讲这个改良方法,大家互相学习,技术才能不断进步。”
午后的阳光渐渐炽热,示范园的“农产品加工车间”里却一片忙碌。几名学员正跟着技术员学习玉米深加工技术——有的在制作玉米淀粉,有的在熬煮玉米糖浆,还有的在尝试用玉米皮编织工艺品。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德杰姆拿着一个刚编好的玉米皮篮子,兴奋地对苏瑶说:“苏老师,您看这个篮子,既能装咖啡果,又能当装饰品,要是拿到市场上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苏瑶接过篮子,仔细端详着:“编得真好,纹路整齐,还很结实。咱们可以开个‘玉米深加工培训班’,教农户们制作淀粉、糖浆、编织品,这样玉米的附加值能提高三倍以上,大家的收入也能翻番。”德杰姆连连点头:“我回去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村里的人,让他们都来学技术,以后咱们不仅能种玉米,还能靠玉米赚钱!”
傍晚时分,李渊接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电话——江南农业大学邀请他和苏瑶回去做讲座,分享中非农业合作的经验,还希望他们能带几名优秀的非洲学员一起去中国交流学习。“太好了!”李渊挂了电话,激动地对苏瑶说,“咱们可以带姆瓦纳维纳、德杰姆他们去江南看看,让他们学习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还能参观水稻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厂,开阔眼界。”
苏瑶眼中满是期待:“我早就想带他们去中国看看了,让他们感受一下江南的风土人情,看看中国的农村是怎么发展的,说不定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启发。咱们还可以顺便采购一些新的农业设备,比如小型的玉米收割机,适合非洲的小地块种植。”
接下来的几天,示范园里一片忙碌。李渊和苏瑶忙着整理讲座资料,筛选一起去中国的学员;李阳负责调试远程教学设备,确保在他们离开期间,示范园的教学能正常进行;李悦则在给学员们准备“中国行手册”,里面画着中国的美食、景点,还有简单的中文日常用语,方便他们交流。
出发去中国的前一天,示范园举办了一场热闹的送别会。农户们自发地带来了自家的农产品——坦桑尼亚的玉米、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肯尼亚的茶叶,还有乌干达的水稻种子,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卡鲁特意从肯尼亚赶来,手里捧着一个用茶叶编织的礼盒,里面装着今年的头春茶:“李专家,苏专家,这是咱们自己炒的茶叶,你们带到中国去,让中国的朋友们也尝尝非洲的茶香。等你们回来,我带着茶园的农户们,来示范园学习茶叶深加工技术!”
姆瓦纳维纳也拿出一个用木薯渣和黏土做的纪念牌,上面刻着“中非友谊,薪火相传”八个字:“这是我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做的,虽然不精致,但代表着我们的心意。希望你们在中国一切顺利,我们在示范园等着你们回来!”
苏瑶接过纪念牌,眼眶微微泛红:“谢谢大家,我们一定会带着新的技术和经验回来,和大家一起把示范园建设得更好,让更多人能靠农业技术过上好日子。”李渊握着大家的手,语气坚定:“咱们的友谊就像这田间的作物,只要用心浇灌,就会茁壮成长。等我们从中国回来,就启动‘农业技术交流中心’的建设,让更多人能在这里学习、成长,让中非友谊的薪火,传遍整个非洲!”
第二天清晨,李渊、苏瑶带着几名非洲学员,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飞机起飞时,李阳和李悦站在示范园的屋顶上,挥手送别。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连片的作物上,田间的灌溉渠缓缓流淌,像是在诉说着跨越山海的情谊。
在江南农业大学的讲座上,李渊和苏瑶分享了示范园五年的发展历程——从改良盐碱地到培育适应当地气候的作物品种,从手把手教学员种植到帮助他们打通销售渠道,每一个故事都让在场的师生深受感动。姆瓦纳维纳也上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一个普通牧民到掌握多种农业技术的技术员,他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了技术帮扶的力量。
讲座结束后,他们带着学员们参观了江南的水稻种植基地。看着连片的稻田里,无人机施肥、收割机收割的现代化场景,学员们惊叹不已。德杰姆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太神奇了!原来农业可以这么先进,回去以后,我也要把这些技术教给村里的人,让咱们的农田也实现现代化!”
在农产品加工厂,学员们还学习了大米深加工技术——从大米变成米粉、米糕、米酒,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大开眼界。苏瑶笑着对他们说:“这些技术都可以因地制宜地用到非洲,比如咱们可以用当地的玉米、水稻,制作适合非洲人口味的食品,再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去,打开更大的市场。”
在中国的十天里,他们还去了北京、上海等地,参观了农业科技园区、跨境电商平台,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和理念。离开中国时,江南农业大学还捐赠了一批农业书籍和设备,希望能帮助示范园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回到示范园的那天,农户们早早地在门口等候。看到李渊和苏瑶带着学员们回来,大家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中国的见闻。姆瓦纳维纳兴奋地给大家展示在中国拍的照片:“中国的农业太先进了,咱们以后也要努力,让咱们的示范园变得和中国的农场一样好!”
接下来的日子,示范园的“农业技术交流中心”正式动工建设。李渊和苏瑶带着学员们,一边参与建设,一边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李阳负责安装光伏电站和远程教学设备,李悦则忙着给新学员们发放“作物成长打卡卡”,整个示范园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几个月后,“农业技术交流中心”顺利建成。揭牌仪式当天,非洲各国的农业部官员、中国驻非农业参赞、还有周边村庄的农户们都来了。陈参赞看着崭新的交流中心,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桥梁,是友谊的见证。相信在这个中心的助力下,更多的非洲农户能学到先进的农业技术,过上幸福的生活。”
揭牌仪式后,第一个“玉米深加工培训班”正式开班。姆瓦纳维纳作为讲师,给学员们讲解如何用木薯渣混合羊粪制作有机肥,如何用玉米皮编织工艺品。课堂上,学员们认真地记着笔记,时不时举手提问,气氛热烈而融洽。
傍晚,李渊和苏瑶坐在交流中心的屋顶上,看着远处的夕阳。夕阳的余晖洒在示范园的土地上,给作物、教学楼、农户的房屋都镀上了一层金色。李阳和李悦也走了上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新订单——江南的商会订了两千斤玉米糖浆,肯尼亚的客商订了一千斤茶叶,还有乌干达的农户们,希望示范园能派技术员去指导水稻收割。
“你看,”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农业技术改变了生活,中非友谊的丝路也越来越宽了。”李渊握住苏瑶的手,眼中满是坚定:“是啊,未来咱们还要继续坚守初心,把技术传得更远,把友谊织得更密,让中非农业合作的薪火燎原,照亮更多人的希望之路,在这片远疆的沃土上,绘就更加绚丽的新画卷。”
月光缓缓升起,洒在示范园的土地上,照亮了田间的作物,照亮了崭新的交流中心,也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李渊和苏瑶用双手创造了丰收的奇迹,用真心编织了深厚的友谊,用行动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真谛。而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与事业,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岁月的浇灌下,早已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