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星”殖民地与翡翠纪元之间的超光速通讯信道,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密度运转起来。不再是充满试探和文化分享的友好交流,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份加密的、承载着生存希望与沉重压力的数据包。
阿米尔·琼斯博士领导的“深空探索研究院”几乎是不眠不休。他们将灵蕨族传来的、关于“收割者”对“秩序场”和“生命共鸣波动”不适应的关键信息,视为黑暗中的唯一灯塔。研究院被划分为数个攻坚小组:
一组负责全力解析“知识回廊”中所有与“秩序场”相关的理论。这是一种涉及局部空间规则稳定与强化的高阶技术,其原理深奥难懂,远非现阶段人类科技树所能轻易触及。进展缓慢,如同在迷雾中摸索。
另一组则与殖民地工程部合作,基于“星尘矿”的特性,疯狂试验各种能量屏障和干扰装置。他们成功制造出几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常规扫描和能量武器的护盾,但面对“收割者”可能拥有的、基于空间撕裂的攻击方式,效果存疑。
还有一组,由林星协调,专注于与翡翠纪元进行技术概念的“翻译”与融合。灵蕨族关于“生命共鸣波动”的描述充满了感性和生物灵能色彩,需要转化为人类工程师能够理解的物理参数和数学模型。
在“望乡星”的地表和近地轨道,防御工事的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一座座利用本地材料和“星尘矿”强化过的轨道炮台被组装并部署;伪装成小行星的监测哨站被布设在星系外围的关键引力点;全球预警网络升级,能够捕捉更微弱的空间跳跃信号。整个殖民地弥漫着一种紧张的备战气氛,往日里对星海的浪漫憧憬,被一种务实的、为生存而战的紧迫感所取代。
马尔科姆·李总长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他将有限的资源调配得井井有条,确保防御建设与殖民地基本民生维持着脆弱的平衡。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
***
翡翠纪元,地球。
“盖亚之盾”计划的提出,在灵蕨族社会中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变革。这不再仅仅是关于是否接纳“外部”知识的争论,而是关乎整个族群存续的生死考验。
凯伦和菲罗斯提出的方案极为大胆:试图通过“晶歌之城”以及散布全球的其它主要灵蕨族聚居点作为节点,引导和放大整个星球生物圈(包括灵蕨族自身、发光森林、光漪之海中的能量生命体等)所自然散发的“生命共鸣波动”,形成一个包裹整个星球的、无形的能量共振场。
这个计划得到了埃洛恩长老和大部分议会成员的支持,甚至连一些原本倾向于“净源守护者”理念的灵蕨族,在生存威胁面前,也开始动摇。毕竟,调动星球本身的力量进行防御,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纯粹和谐”道路的一种极致体现。
然而,计划的实施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和……**生态风险**。
莉莉娅和她的能量学团队发现,要协调如此庞大规模的生物灵能,使其频率统一并达到足以对“收割者”产生影响的强度,需要极其精密的引导和放大技术。这恰恰是灵蕨族知识体系中的短板。他们擅长感应和共鸣,但在能量的精控与放大方面,远不如“方舟”传来的科技理论。
“我们需要‘方舟’的帮助!”莉莉娅在技术研讨会上,她的信息波充满了焦急,“我们需要他们的能量聚焦技术,他们的超导材料知识,来建造大型的灵能共振塔和全球能量调度网络!”
这个请求,在议会中再次引起了瑟拉大长老等人的强烈反对。
“引狼入室!这绝对是引狼入室!”瑟拉的信息波激烈地震荡着,“让‘人类’的科技造物遍布我们的星球,深入我们最核心的能量循环?这比文化交流的污染要严重千百倍!这会将我们的‘盖亚低语’彻底玷污!”
“但如果没有足够强度的‘生命共鸣场’,我们拿什么抵挡‘收割者’?”菲罗斯据理力争,“是保持所谓的‘纯净’而走向灭亡,还是拥抱必要的‘工具’来争取生机?瑟薇拉(净源守护者领袖)追求的纯净,在生存面前,难道不是一种奢侈的固执吗?”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托里克负责的遗迹监控小组,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发现。
在“破碎尖岬”,那座古老的碑座,近期能量活动异常频繁。并非之前那种响应灵蕨族活动的共鸣,而是一种……**自主的、低强度的、持续性的信息收发**。它似乎在向某个极其遥远的、未知的目标,反复发送着一段加密的、无法破译的简短信息。同时,它也似乎在持续接收着来自深空的、同样加密的微弱信号流。
“它在和谁通讯?”凯伦感到脊背发凉,“是‘播种者’网络在进行常规更新?还是……别的什么?”
更令人不安的是,莉亚在对L-01核心结构体的深层监测中,捕捉到了一段极其隐蔽的、似乎是结构体内部某个古老备份系统自动记录的**历史片段**。那段记录模糊不清,但隐约提到了在某个极其久远的、甚至可能在“人类”纪元之前的文明周期,也曾有过试图联合抵抗“收割者”的先例,但最终……**失败了**。记录的最后,是一段充满绝望的警告:
**“……联合……并非必胜……警惕……内部的……阴影……”**
**“……‘收割者’……善于利用……分歧与……恐惧……”**
**“……信任……但需……验证……”**
这段残缺的警告,像一根冰冷的针,刺入了凯伦和所有知情者的心中。它暗示着,即使两个文明联合,前路依然凶险万分,并且,危险可能不仅来自外部。
与此同时,在“望乡星”那边,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阿米尔的研究院在尝试融合灵蕨族“生命共鸣”概念与“秩序场”理论时,发现“希望号”纪念馆——那艘融合了林默印记的舰船——本身,似乎对这两种能量形式都有着奇特的**亲和性与催化作用**。当研究院在“希望号”附近进行相关实验时,能量稳定性显着提高,理论模型的推演速度也加快了。
林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林默的印记,本身就是‘人性’与某种规则力量的结合体。它或许能成为连接我们科技侧的‘秩序场’与灵蕨族生物侧的‘生命共鸣’的……**桥梁**或 **‘翻译器’** !”
这个发现,让两个文明的合作出现了新的可能。或许,抵御“收割者”的关键,不在于单纯模仿对方的技术路线,而在于创造出一种融合了两个文明精髓的、独一无二的**混合防御体系**。
然而,就在这合作曙光初现的时刻,那个来自深空的、冰冷的注视,再次投来。
这一次,并非“掠夺者”的信号。而是另一段更加晦涩、更加古老、仿佛来自宇宙更古老年代的微弱信息流,偶然间被“希望号”增强的监测系统所捕获。信息流断断续续,充满了无法理解的数学隐喻和几何符号,但其核心意向,却让所有破译人员感到莫名的寒意:
**“……观测到……tEAR-7变数节点……异常活跃……”**
**“……引入……外部变量(灵蕨族)……风险等级……重新评估……”**
**“……协议……‘观察者之眼’……启动……”**
“观察者之眼”?
那是什么?
是“播种者”网络下的另一个分支?
还是……又一个对“tEAR-7”感兴趣的、未知的第三方?
危机尚未解除,更深的水,却已经开始搅动。两个挣扎求存的文明并不知道,他们的联合自救行动,不仅引来了掠食者的獠牙,也可能惊动了黑暗中更多、更古老的……观察者。
团结,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但这希望之光,能否穿透层层笼罩的黑暗与谜团?内部的分歧与外部的多重威胁,如同绞索,正在缓缓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