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春风吹进轧钢厂时,技术科的窗台上已经摆上了新抽芽的绿萝。林建军站在窗前,手里捏着一份刚从北京寄来的《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意见》,纸张边缘还带着油墨的清香。文件里“技术成果商品化”“科研机构自主选题”等字眼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像一颗颗即将破土的种子。
“林主任,张厂长让您去趟办公室,说外贸部的人来了,想聊聊咱们的轧机技术出口。”小马敲门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手里还捧着刚出炉的月度报表,“这个月精密轧制车间的利润又涨了15%,郑师傅说多亏了您那套成本核算模型!”
林建军把文件折好放进兜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布料——那里揣着的,是上个月刚拿到的“国家特殊津贴”证书,红色的封皮在阳光下泛着低调的光。“知道了,我这就过去。”他转身时,目光扫过墙上的挂历,1982年4月的日期被红笔圈着,旁边写着“林卫国团队半导体材料测试”。
张厂长的办公室里,外贸部的王科长正对着一台轧机模型比划:“……东南亚的厂子就认咱们这型号,价格比德国货低三成,精度却差不了多少。要是能拿下这个订单,今年的创汇任务就稳了!”
见林建军进来,王科长连忙站起来握手:“林主任可算来了!你们那‘数控改造方案’我看了,太妙了——用老设备改出新技术,成本降下来了,竞争力自然就上去了。”
林建军笑着递过一杯茶:“王科长过奖了,都是工人师傅们干得好。”他看向张厂长,“出口的话,得把核心参数再优化下,热带气候对轧辊磨损影响大,得加个自动润滑装置。”
“就等你这句话!”张厂长一拍桌子,“外贸部给的条件不错,技术转让费能拿15%,厂里打算把这笔钱投到研发中心,你看怎么样?”
“正合我意。”林建军点头,“我跟清华大学的周教授聊过,他们那边有个‘轧钢自动化控制’的课题,正好可以合作,把技术再往上提提。”
送走王科长,张厂长看着林建军,突然叹了口气:“小林,当年你提承包制,我还捏着把汗,现在看来,还是你看得远。”他指着桌上的报表,“这半年的利润,比前三年加起来还多。”
林建军没接话,只是望着窗外正在扩建的研发中心工地。吊车的轰鸣声里,他仿佛能听见时代加速的脚步声。就在这时,脑海里突然响起熟悉的提示音,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清晰洪亮。
【叮!】
系统的声音带着穿透时空的厚重感,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清晰得如同在耳边:【检测到“改革开放初期布局完成”:企业转型初见成效、技术储备达标、政策趋势把握准确,符合阶段跃升条件。】
【第五阶段任务“改革春风”正式开启。】
林建军的脚步顿住,下意识地靠在门框上。信息流如同潮水般涌入脑海,却条理分明,像一份精准的战略蓝图:
【核心目标:】
【1 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将现有专利及技术储备转化为市场价值,形成“研发-生产-销售”闭环,三年内实现至少两项技术商业化落地。】
【2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通过“传帮带”“校企合作”等模式,培育至少五名能独立承担重大项目的技术骨干,其中需包含跨领域复合型人才。】
【3 见证并参与国家经济腾飞:把握“经济特区建设”“沿海开放”等时代机遇,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实现技术输出与产业升级双向突破。】
每一条目标下面都附着详细的评估标准,甚至标注了关键时间节点:1984年需完成首个技术转让项目,1986年需建立跨厂技术联盟,1990年前需实现自主技术品牌化……
【奖励预告:解锁“商业思维”模块。】
【模块包含:市场需求预判模型、技术定价策略库、产学研合作模式案例、风险评估矩阵等实用工具,助力技术商业化全流程。】
林建军闭上眼睛,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市场需求预判模型”的界面——不是复杂的公式,而是结合了当前政策、行业数据、民生需求的简易图表。比如“家用洗衣机电机需求”一项,标注着“1983-1985年将增长300%,需提前布局高效节能电机技术”,旁边还附了几个潜在合作的家电厂名单。
“小林?你咋了?”张厂长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脸咋这么白,不舒服?”
“没事,厂长。”林建军睁开眼,眼里的震惊已经化作沉静的光芒,“刚才在想,研发中心是不是可以加个‘技术转化部’,专门负责把咱们的专利变成产品,或者转让给其他厂。”
“技术转化部?”张厂长愣了愣,“这名字新鲜,具体咋弄?”
“比如咱们的液压微调技术,不光能用于轧机,还能改造成注塑机的控制装置。”林建军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易流程图,“找家电厂合作,他们出资金,咱们出技术,利润分成——这就是王科长说的‘技术入股’,比单纯卖设备挣钱,还能把技术铺开。”
张厂长越听眼睛越亮,拿起电话就拨:“小李,把技术科的骨干都叫到会议室,林主任有新想法!”
会议开到傍晚,林建军把系统任务里的“技术产业化”目标拆解成可落地的步骤:第一步,整理现有专利,分类标注“可直接转让”“需二次开发”“仅限内部使用”;第二步,派小马去广州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摸摸市场行情;第三步,跟林卫国的团队对接,看看半导体技术能不能跟厂里的精密仪器结合,搞个“智能传感器”的新项目。
“智能传感器?”郑师傅挠挠头,“听着就高级,咱们能搞得了?”
“咋搞不了?”林建军笑了,“卫国他们搞材料,咱们搞机械结构,再找无线电二厂合作搞电路,三家凑一起,啥搞不了?”他想起系统“商业思维”里的“联盟效应”案例,“单打独斗不行,得学会搭班子。”
散会后,林建军没直接回家,而是绕到研发中心的工地。月光下,刚立起的钢架像个巨大的骨架,正在慢慢长出肌肉。他掏出钥匙,打开临时搭建的值班室,里面堆着半箱技术书,最上面是林卫国刚寄来的《半导体器件应用手册》,扉页上写着:“爸,您说的智能传感器,我们实验室可以先做样品,下月带回来。”
【叮!】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赞许的温和:【检测到宿主快速响应第五阶段任务,制定可行方案,奖励“商业思维入门包”:含《技术定价简易公式》《合作合同模板(1982版)》《市场调研方法》。】
林建军翻开虚拟的《技术定价公式》,里面用他熟悉的“成本加成法”结合“技术难度系数”来计算——比如液压微调技术,研发成本元,难度系数1.5,市场需求系数1.2,定价就是x1.5x1.2=元,既合理又有竞争力。
“还真挺实用。”他笑着合上手册,窗外的月光正好照在“研发中心”的奠基石上,上面刻着的“1982年4月”字样,在夜色里闪着光。
回家的路上,菜市场的灯还亮着,苏强的维修铺门口围满了人,他媳妇正麻利地登记要修的电风扇。看见林建军,苏强老远就喊:“姐夫,刚收了台进口彩电,明天您来给看看电路图?”
“行啊。”林建军笑着点头,“正好我也学学新东西。”
苏强的进步,厂里的变化,儿子的科研……这些画面在他脑海里交织,突然明白系统第五阶段任务的深意——技术报国,不再只是埋头画图、守着工厂,还要学会让技术走出去,让更多人受益,让国家的经济真正“飞”起来。
推开家门,苏岚正给孙子喂米粉,林晓阳抓着那个“形状配对盒”,咯咯地笑。“回来了?”苏岚抬头,“卫国打电话说,他们的半导体材料通过军方测试了,下个月可能要去深圳参加技术交流会。”
“深圳好啊。”林建军脱了外套,坐在桌边,“那是特区,政策活,正好看看能不能把技术推出去。”他想起系统任务里的“经济特区建设”,心里已经有了新的盘算。
窗外的春风带着暖意,吹动了窗帘。林建军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手指在深圳的位置轻轻点了点。他知道,第五阶段的任务不会轻松,技术产业化的路注定有坎坷,但就像当年在车间里攻克坦克发动机的难关一样,只要方向对了,一步一步走,总能走到想去的地方。
系统空间里,“商业思维”模块的图标泛着淡淡的光,像一盏引路的灯。林建军知道,属于他的“改革春风”,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