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区的灯亮着,屏幕上的进度条停在“72小时运行测试:已完成”。
赵磊没急着关机,手指悬在回车键上,又看了一遍内存占用曲线。波动平稳,没有突刺,风扇也安静下来。他松了口气,转头对刘好仃说:“扛住了。”
刘好仃点点头,走到模拟家庭单元门口。门虚掩着,屋里摆着一张旧沙发、小茶几,墙角立着拐杖模型,地板上贴着动线标记胶带。这是他们用仓库零件搭出来的“独居老人卧室+走廊”场景,连窗帘拉到什么角度都照着试点家庭复刻。
“再来一遍夜间起床。”他说。
孙雯立刻调出记录模式。她把一段预设动作录进控制台:老人翻身、坐起、脚落地、扶椅起身、缓慢走动。整个过程用了三分钟,节奏拖得比正常稍慢——这是为了测试系统能否识别“迟缓但自主”的行为状态。
灯光反应很快。
人刚坐起,走廊灯就亮了,亮度直接跳到百分之六十。
“太快了。”孙雯皱眉,“像吓了一跳似的。”
王芳站在一旁,手里捏着新版服务流程表,也摇头:“这不像‘等你’,倒像‘催你’。”
赵磊调出数据流,发现红外感应器在人体重心前移的瞬间就触发了响应,压根没等脚落地。“算法太积极,”他说,“它以为你要马上走,其实你还坐在床边喘气。”
“那就让它学会等。”刘好仃说,“人老了,动作是断的,心是连的。灯也得学会听这段空档。”
孙雯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加个‘确认延时’。比如检测到起身动作后,先不亮灯,等三秒内有连续动作,再启动照明。要是只动一下又停下,就当是翻个身。”
“三秒会不会太久?”王芳问,“黑灯瞎火的,万一真要上厕所呢?”
“那就不全黑。”孙雯打开设计图,“我们让基础夜灯保持微光,亮度调到刚好看清地面,既不打扰睡眠,也不让人摸黑。只有判断你要走动,才逐步提亮。”
赵磊敲了几行代码,重新设定触发逻辑。新规则变成:第一阶段捕捉姿态变化,第二阶段观察是否形成移动趋势,第三阶段才激活动态调光。
“现在不是‘看到就做’,”他说,“是‘看见了,等等看’。”
第二次测试开始。
同样的动作流程,这次灯光反应明显温和。人在床沿坐了近一分钟,夜灯始终维持低亮度;直到脚落地、手扶椅子,走廊灯才缓缓升起,像有人轻轻推开了开关。
“这个节奏对了。”王芳轻声说,“像家里有个晚醒的人,默默把灯打开了。”
刘好仃盯着屏幕上的时间轴,指着一处波形:“这里,压力传感器延迟了0.8秒才上报数据。”
赵磊放大那段记录,发现是信号串扰导致丢帧。“老主板处理多源数据时容易撞车,”他说,“咱们得想办法错开采集时间。”
“能不能分时段工作?”孙雯提议,“比如红外每两秒扫一次,压力传感器隔一秒再报,别挤一块儿。”
赵磊摇头:“实时性会打折扣。不如拆任务,让感知和分析不在同一时间跑高峰。”
刘好仃接过话:“就像吃饭和洗碗,不能同时抢水龙头。一个干活,另一个歇会儿。”
赵磊眼前一亮,立刻重构调度逻辑:系统在完成一轮环境扫描后,暂停数据整合五秒,专供主板消化信息,避免资源争抢。
第三次测试,灯光节奏稳定,后台日志干净,没有丢包,没有卡顿。
“成了。”赵磊点了确认键,界面跳出绿色提示:“连续运行72小时,系统稳定,建议发布。”
他没笑,反而盯着功耗曲线看了很久。
“怎么?”刘好仃问。
“太稳了,有点不真实。”赵磊说,“之前哪次测试不出点毛病?这次反倒让我心里打鼓。”
“那是你把自己逼太狠。”孙雯递过一杯热茶,“人都会累,机器能一口气跑三天,说明咱们改到位了。”
王芳翻开她的客户沟通手册,忽然叹气:“可咱们这边顺了,客户那边不一定买账。”
大家看她。
“我昨天试发了两封《节律观察邀请函》,一位家属回得挺客气,说‘你们这流程太慢了吧?签完合同还得等半个月?’另一位直接问,是不是技术没搞定,拿他们当试验品。”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他们不是不信我们,”孙雯慢慢说,“是怕老人等不起。”
“所以我们得让他们看见‘等待’的样子。”王芳站起来,“光说‘我们在记录’不够,得让他们知道,每一天都有事发生。”
“比如?”刘好仃问。
“比如每周发一条小消息。”她说,“不说数据,只讲生活。‘您母亲昨晚十点入睡,凌晨未起身,整夜温度适宜’,或者‘今天阳光照进客厅的时间最长,系统自动调节了透光率’。”
孙雯接道:“还可以做个电子徽章,满七天稳定记录,送个‘晨光守护者’卡片;满十四天,发个‘静夜同行’纪念图。不值钱,但有意思。”
“人喜欢被记住。”刘好仃说,“哪怕是一盏灯记得他几点睡觉。”
赵磊听着,默默打开后台模板,在推送系统里新增了一个“生活片段生成器”。他设了几个关键词:安静、温暖、规律、陪伴,让系统从数据中提取对应时刻,自动生成一句人话。
第一条预览写着:“本周最安宁的夜晚,是周三。您整夜未醒,窗边的光一直很轻。”
“这不像报告,”王芳笑了,“像家书。”
测试区的灯忽闪了一下。
所有人回头。
赵磊立刻查监控,发现是备用电源切换时的小波动,不影响主系统。“虚惊一场。”他说。
“不过提醒我了。”刘好仃走到工控台前,拿起最终版固件U盘,“咱们得再跑一轮完整压力测试,确保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折腾。”
“现在?”孙雯问。
“现在。”他说,“明天就要推上线,今晚必须闭环。”
新一轮测试启动。
模拟场景切换成“早晚高峰动线”:清晨起床、洗漱、厨房活动、出门;晚上回家、换鞋、看电视、就寝。系统要在十二小时内连续捕捉二十多个动作节点,全程无干预运行。
前八小时顺利。
第九小时,厨房区域的压力垫突然中断信号。
赵磊迅速排查,发现是线路老化导致接触不良。他换了根新线,重启传感器,数据恢复。
“小问题。”王芳松了口气。
“可上线后没有‘换根线’的机会。”刘好仃说,“咱们得确保每一个零件,都能扛住三个月不断电。”
孙雯提议:“要不要给所有试点家庭配个简易检修包?就几颗螺丝、一根备用线,印上二维码,扫码看视频教程。”
“好主意。”王芳记下,“还能让家属参与进来,不是光等着我们修。”
最后一小时,系统进入深度学习模式,尝试预测用户下一步动作。第一次预测成功:人在沙发起身前两秒,灯光已开始缓升。
“它学会猜了。”孙雯轻声说。
“不是猜。”赵磊纠正,“是学会了看规律。”
凌晨四点十七分,测试结束。
屏幕弹出总结报告:总运行时间72小时03分,故障中断0次,数据完整率99.8%,系统评分:A级推荐发布。
赵磊靠在椅子上,闭眼三秒,再睁眼时,第一件事是保存日志。
孙雯把最终版《居家节律报告》样本打印出来,封面那句“感谢您允许我们慢慢了解您”她特意选了暖灰色字体,不刺眼,像清晨的雾。
王芳核对着首批五户名单,手指停在最后一个名字上——陈伯,独居,儿子在东莞上班,每周通电话两次。
她轻声说:“这次,咱们真的准备好了。”
刘好仃站在测试区中央,看着墙上模拟窗户里的智能玻璃缓缓变色,从深灰过渡到浅透,像天一点点亮起来。
他拿起笔,在验收单“响应延迟”一栏画了删除线,写下两个字:合格。
赵磊站起身,将最终固件包上传至内部服务器,输入发布密码。
进度条开始加载,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百分之三……
孙雯把手机架在测试台上方,准备录一段首发演示视频。
王芳打开客服后台,切换到待命状态。
刘好仃喝了口凉茶,走到窗边。
外头天还没亮,厂区安静,只有测试区这一层灯火通明。
他回头看了眼屏幕,进度停留在百分之四十七。
然后他对赵磊说:“等发布完了,第一件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