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那块拆开的灯壳翻了个面,手指在主板边缘轻轻划过。赵磊站在旁边,袖口还沾着昨夜调试留下的灰渍。
“风扇确实响。”赵磊说,“我拿手堵了十分钟,噪音能吵醒轻眠的人。”
“咱们这灯是给人安心的,不是添乱的。”刘好仃把灯壳合上,放回桌上,“换散热片吧,薄一点的,贴在芯片背面就行。”
赵磊点头记下。刚要走,刘好仃叫住他:“今天下午三点,培训角碰个头,把样灯带上。不光是你那块板子,说明书、语音提示、包装盒,能带的都带上。咱们看看,这一整套东西,能不能让一个没碰过的人自己用明白。”
赵磊一愣:“这就算成果展了?”
“不算庆功,算体检。”刘好仃笑了笑,“人病了得查,东西好了也得查。”
下午两点五十八,培训角的折叠桌已经摆好。孙雯提着保温杯进来时,王芳正蹲在地上摆弄电源线。桌上并排放着三盏样灯,外壳打磨得发亮,按钮位置标着浅色凸点。
“这是新做的触觉标识。”王芳起身拍了拍膝盖,“盲人也能摸出哪个是开关。”
孙雯凑近看:“字体倒是够大,可这个图标——”她指着一个像水滴又像月亮的图案,“真有人知道这是‘夜间模式’?”
话音刚落,赵磊抱着一堆材料推门进来。他放下背包,打开笔记本,投影画面一闪,最新测试视频开始播放。
画面里,一位拄拐的老人从床边缓缓起身,灯光随即从右侧柔柔亮起,亮度平稳上升。三秒后,整个床头区域已被温和照亮。接着是轮椅使用者、穿宽大睡衣的老人、甚至一只突然窜过的家猫——灯始终未误触发。
“七十二小时零误触。”赵磊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得意,“连扫帚挥了十次都没反应。”
孙雯却盯着视频角落的说明书截图:“问题是,灯再聪明,人看不懂还是白搭。”
她转身从包里拿出一张纸:“刚才请老李的女儿来试读了一下。她说第一句话就懵了:‘长按两秒进入智能感知状态’——谁家老人知道什么叫‘感知状态’?”
王芳接过来看:“还有这句‘环境光阈值可调’,听着像修电脑。”
赵磊挠头:“那你说咋写?”
“亮一点,暗一点,关掉就行。”王芳干脆地说,“咱们就把选项砍到三个,图也重画。月亮代表睡觉,太阳代表起床,手一按就亮,别整那些虚的。”
刘好仃一直在本子上记,这时抬头:“加个语音提示怎么样?比如灯亮时轻轻说一句‘现在安全,可以走动’。”
“我已经做了原型。”赵磊打开另一个文件,“但声音太机械,听着像导航。”
“那就录真人。”王芳立刻接话,“找护工阿姨录几句,语速慢点,带点笑意。老人听了会觉得是熟人在说话。”
刘好仃点头,在本子上写下:“语音样本——周三前收集五条。”
会议继续。孙雯提出检测流程要增加一项:“非专业用户理解测试”。她建议每次新品小批量出厂前,随机邀请两名家属或护工现场操作,记录他们是否能独立完成设置。
“行。”刘好仃说,“这项算进质检KpI里。”
赵磊有点急:“可咱们不能一直改啊,再拖下去,试点家庭等不及。”
“他们等得起。”刘好仃翻开王芳昨天传来的通话记录,“南园社区那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护工说昨晚灯亮了三次,每次都在她下床瞬间,只照脚边那一小块地,没吵醒隔壁房的儿子。”
屋里一下子安静了。
“三个月了,第一次没摔。”王芳轻声说。
赵磊没再说话,低头在笔记本上改了几笔。
刘好仃合上本子:“咱们做的不是快东西,是慢安心。宁可慢三天,不能错一次。”
散会后,大家各自收拾东西。赵磊抱着设备先走了,孙雯拿着检测草案回办公室,王芳留下整理会议纪要。
刘好仃坐在原位没动。他把今天的笔记翻到最后一页,写下三项任务:
赵磊——散热片更换与语音模块集成,三天内完成;
孙雯——修订检测标准,加入用户理解度测试项;
王芳——跟进十户试用家庭,本周收齐首轮使用日志。
他刚写完,手机震动。是赵磊发来的消息:“散热片样品到了,正在装机测试,半小时后发数据。”
刘好仃回了个“好”字,顺手把修改后的说明书草稿塞进文件夹。窗外天色渐暗,办公楼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培训角的投影仪还没收,屏幕上还停着最后一张ppt,上面写着:“功能达成 ≠ 用户满意”。
王芳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温水:“刘师傅,您喝口热水再走。”
“我不走。”刘好仃接过杯子,“等赵磊的数据。要是散热没问题,明天就能送新样灯上门。”
王芳点点头,转身去关窗。经过折叠桌时,她顺手按了一下其中一盏灯的开关。
灯没亮。
她又按了一次,还是没反应。
“是不是没通电?”她回头问。
刘好仃抬头看了一眼,走过去,手指在按钮上轻轻一碰。
灯亮了,柔和的光线缓缓铺开,像有人在夜里轻轻推开了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