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U盘从电脑上拔下来,顺手塞进裤兜。屏幕还亮着,赵磊发来的调试截图里,灯光在模拟人影经过时缓缓亮起,像有人轻轻推开了夜的门缝。他盯着看了两秒,点了下头,保存文件,没关电脑。
天色已经暗了,窗外的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映在玻璃厂办公楼的墙上,晃出几道斜斜的光斑。培训角那边传来椅子挪动的声音,王芳抱着平板走出来,孙雯紧随其后,手里捏着一叠纸。
“检测草案我改到第三稿了。”孙雯把纸放在桌上,“加了三步专项测试,但得配专人盯流程,不然容易漏。”
“你先列出来需要谁。”刘好仃翻开新本子,封面上写着“试点周报(第一周)”,“明天早会定人。”
王芳翻了下平板:“南园社区第一位试用家庭刚联系上,护工阿姨说老人夜里经常坐起来发愣,灯要是能慢慢亮,说不定能稳住情绪。”
“那就按‘渐进唤醒’调。”刘好仃记了一笔,“别搞突然全亮,吓着人更麻烦。”
赵磊从车间回来,工服袖口沾了点灰。“光感模块换了高灵敏的,今晚试了两轮,响应快了,但有个小问题——窗帘拉上后,环境太暗,偶尔误触发。”
“是不是感应区设得太宽?”孙雯问。
“有可能。”赵磊点头,“我们打算缩小角度,只对床沿区域敏感。明早再调一次。”
刘好仃合上本子:“先跑通功能,细节慢慢磨。你们记住,咱们不是要做最聪明的灯,是做最懂人的灯。”
王芳笑了一下:“我刚在系统里建了个临时台账,没法打标签,就拿颜色区分客户类型——蓝色是独居老人,绿色是带娃家庭,红色是残障人士。”
“行,土办法也顶用。”刘好仃说,“等cRm升级再说。”
第二天一早,培训角重新聚齐。刘好仃打开投影,调出《试点项目执行表》。表格分三栏:任务项、责任人、完成节点。每一行都填得满满当当。
“赵磊负责技术适配,目标三天内完成首版程序稳定运行。”他指着第一行,“孙雯主责检测流程重建,五天出试行标准。王芳对接十户试用家庭,收集反馈,每周汇总。”
赵磊看着表格,皱眉:“装配组那两人真能抽出来?主产线最近排得挺满。”
“已经协调好了。”刘好仃说,“就两周,不碰正式编制。他们白天支援试点,晚上回原岗补工时,工资照算。”
孙雯松了口气:“那行,我就放心搭流程了。”
“还有件事。”刘好仃从包里拿出一张打印纸,“市建材研究院的评审意见昨天回来了。”
三人凑近看。纸上写着六条评估结论,每条后面都有批注。最关键的那句被圈了出来:“技术路径可行,建议小批量验证后再扩产。”
“专家没否。”刘好仃笑了笑,“等于给我们发了通行证。”
王芳眼睛亮了:“那咱们现在就能动了?”
“已经在动了。”刘好仃指了指电脑,“赵磊昨晚传的视频我都看了,灯会亮了,只是还得学会什么时候亮、怎么亮。”
赵磊挠了挠头:“问题是,高灵敏模块库存不多,只有二十个。要是后续要扩大试用,得赶紧补货。”
“先用着。”刘好仃说,“不够再申请采购,优先级提上去。现在不是卡材料的时候。”
孙雯忽然想起什么:“售后那边还没培训吧?万一用户不会操作,打客服电话没人懂,岂不是白忙?”
“这事儿归我。”王芳马上接话,“我提议每周三下午搞个十分钟的小培训,叫‘十分钟情景模拟’。请有照护经验的同事分享,比如怎么跟听力下降的老人说话,怎么教手脚不便的人设置定时。”
刘好仃当场拍板:“列入周例程,从这周三开始。你拟个计划,发群里。”
散会后,刘好仃留在培训角整理资料。赵磊去车间继续调试,孙雯回办公室改草案,王芳坐在角落拨电话。第一位试用家庭接通了,是个住在三楼的独居老太太。
“阿姨您好,我是玻璃厂的王芳,之前社区推荐您参加我们的新灯试用……对,就是那种能自动亮的灯……您不怕?太好了!那我明天上午带样灯过去,顺便教您怎么用……您孙子?哦,上班不在家,难怪您说晚上不敢起夜……”
刘好仃听着她说话,低头在本子上写:“服务响应时效——已启动。”
到了第三天,赵磊那边传来新消息。他带着两名技工熬了个通宵,终于把感应延迟问题压到了0.3秒以内。测试视频里,人影刚离床,灯光便从床头一侧柔和升起,亮度逐秒递增,三秒后达到适宜照明水平。
“可以啊。”刘好仃看完视频,给赵磊回了句话,“灯比你还懂事。”
赵磊回了个咧嘴笑的表情:“关键是没误触。刚才拿扫帚挥了几下,灯都没反应。只认人形移动。”
“下一步试试不同体型。”刘好仃说,“胖的、矮的、拄拐的,都模拟一遍。咱们的灯不能只认标准身材。”
孙雯那边也有了进展。她在检测室搭了个模拟卧室环境,反复测试灯具在不同温湿度下的启动稳定性。还特意找来一位退休老师帮忙听指令——老人家耳朵不太好,看能不能靠灯光变化理解作息提示。
“我发现一个问题。”孙雯在例会上提出来,“灯亮是亮了,但有些人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比如灯慢慢亮,是提醒起床?还是提示有人来了?得配上简单说明。”
“加个说明书卡片。”王芳说,“图文并茂,大字号,再附个语音二维码,扫码就能听。”
“行。”刘好仃记下,“连二维码声音都录成慢速普通话,一个字停半秒。”
这周的最后一次“十分钟情景模拟”培训,来了七八个客服和装配工人。王芳放了一段录音,是某位试用老人凌晨两点自言自语:“灯又亮了……是谁来了?”然后摸索着下床,差点绊倒。
全场安静了几秒。
“所以我们的灯不仅要亮,还得让人安心。”王芳说,“它得像一个知道你习惯的老邻居,不吵你,也不吓你。”
刘好仃坐在后排,没说话,但在本子上多写了一句:“让光有温度。”
周五傍晚,所有进度更新完毕。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准备写第一份周报。屏幕上是赵磊刚传来的最新数据图表,显示连续七十二小时测试中,灯具误触发率为零。
他正要敲字,手机响了。是王芳。
“刘师傅,南园社区那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护工刚打电话来,说昨晚灯自动亮了三次,每次都在老人下床瞬间,而且只亮床边一小片,没影响其他人睡觉。”
“她说,这是三个月来第一次,老人没摔。”
刘好仃停下打字的手,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六点四十一分。窗外最后一缕天光沉下去,厂里的灯依旧亮着,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
他回了条消息:“告诉护工,下周我们去换正式样灯。”
刚发出去,赵磊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块拆开的灯壳。
“我发现主板散热有点紧。”他说,“长时间运行可能影响寿命,要不要加个小风扇?”
刘好仃接过灯壳,摸了摸内部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