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灯突然闪了一下,刘好仃却像没有看到一样,手指迅速在控制面板上操作着,将时间倒回了三秒,然后毫不犹豫地按下了重新启动的按钮。
随着“咔哒”一声,灯再次亮了起来,而且节奏恢复了正常。
刘好仃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他紧接着调出了后台的数据流,双眼紧盯着屏幕上那半秒钟的电压波动,仔细观察了足足两分钟。
终于,他像是发现了什么重要线索一样,将这组编号记录下来,并将其存入了待查列表中。
就在这时,赵磊走了进来,看到刘好仃正在往本子上写着什么,便好奇地凑上前去。
“系统刚才没报错啊。”赵磊站在旁边说道。
刘好仃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我知道,但是我们不能等它报错才去处理,得提前预防。”
说完,刘好仃合上了本子,站起身来。
此时,早会的时间定在了七点十分,车间刚刚完成交接班。孙雯抱着巡检夹板走了进来,王芳则紧跟其后,手里还捏着一沓客户回访记录。
四个人围坐在装配线尽头的小桌旁,头顶上方是缓缓移动的流水线吊装灯架,柔和的灯光洒在他们身上。
“这两周零投诉,服务响应全部闭环。”赵磊打开平板,“报警清零,留样登记率百分之百,包装二维码扫码成功率达到九十九点六。”
没人说话。
刘好仃点点头:“成绩都看得见。但我问一句——如果今天没人查,那盏闪过的灯会不会出厂?”
空气静了一瞬。
孙雯低头翻了下手里的表:“按流程,跨班互检还在跑。昨天夜班抽到白班三台,发现一台继电器压接偏移,当场返修。”
“那是制度在查。”刘好仃说,“我不是怪谁松懈。我是怕大家觉得,现在稳了,就可以喘口气。”
王芳轻声插了一句:“前天我去回访李叔,他说技术员走之前,主动帮他把厨房旧灯也换了。问他为啥,他说‘反正来了,顺手的事’。”
刘好仃笑了下:“这就对了。制度管动作,人心管细节。”
散会后,他沿着质检通道走了一圈。走到包装区,看见一个老质检员正和年轻工人说话,手里拿着一张打印纸。
“现在都这么规范了,还搞什么互检?”老师傅语气有点不耐,“咱们又不是信不过自己人。”
刘好仃没出声,掏出手机调出一段监控视频。
画面里是昨天下午三点十七分,一名年轻装配工独自在工位收尾。四周没人,他却拿出测温笔,对着刚封好的灯具背面点了三次,确认无误才贴上合格标。
“他不知道有人看。”刘好仃把手机递给老师傅,“但他做了。”
老师傅愣住,看了看视频,又看了看手里的提议单,慢慢把纸折起来塞进了口袋。
中午前,孙雯把新一期巡检报表交到办公室。刘好仃接过时注意到夹页里多了一张手写清单,标题是《常见隐患预判及应对》。
“哪个班组做的?”他问。
“三号线装配组。”孙雯说,“他们担心做得不对,让我别声张。”
刘好仃把清单铺在桌上,一条条看过去:继电器压接松动前兆、光学膜起泡初期特征、电源模块散热异常判断……字迹工整,备注清晰。
他起身走到公告栏前,撕下一张空白A4纸,提笔写下:
“改,是从‘要我做’到‘我想做’。这张纸,比满分报表更值钱。”
落款没签名字,只画了个小小的灯泡。
下午两点,王芳拿着平板过来,说已经有五个班组提交了类似的自查建议,有的还配了现场照片。“要不要统一格式,做成内部参考材料?”
“做。”刘好仃说,“下个月的案例汇编,头一篇就放这个。”
赵磊这时候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少见的轻松:“后台数据连续三天零异常。咱们是不是该庆祝一下?哪怕订几箱饮料,让大家知道努力没白费。”
刘好仃摇头:“咱们没打赢哪场仗,只是把该做的事做对了。”
他回到桌前,翻开日志本,写下一行字:
“真正的稳定,是不再盯着数字看,而是知道每个人心里都点了盏灯。”
写完,他抬头看了看窗外。夜班工人已经开始进场,工具柜前排着队,一个个领取设备,安静有序。有人把扫码枪支架碰歪了,顺手扶正;有人看到同事没戴手套,提醒了一声。
赵磊收拾东西准备走,路过时说:“明天我打算把工单系统的响应时间曲线导出来,做个动态图展示。”
“行。”刘好仃应着,“但别只放结果,把中间那些卡点也标出来。让大家记得,是从哪儿一步步走过来的。”
王芳临走前把清单拍照存档,嘴角微微翘着。孙雯在设备交接打卡表上签下名字,转身时看见角落里那台检测仪已经贴上了充电提示标签,还画了个笑脸。
厂区灯光通明,流水线仍在运转。
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日志本摊开在最后一行字上。笔尖悬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
“有人开始多做半件事,我们就该让这件事,变成习惯。”
他合上本子,目光落在窗玻璃映出的人影上。远处装配线末端,一排新灯正在依次点亮,节奏平稳,光色均匀。
其中一个灯,在启动瞬间轻微晃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