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样窗前,手还悬在半空,灯亮着,稳稳的。他没说话,只是慢慢把手收回来,灯光熄灭。再伸过去,又亮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反应快。
“行了。”他转身,声音不大,但每个人都听清了,“昨晚是试灯,今天得让这玩意儿真进病房。”
赵磊搓了搓脸,刚想说点什么,刘好仃已经走到装配台边,把笔记本翻开:“第一批五块,明天早上装一间。谁负责哪段,现在定。”
孙雯立刻站直了些,手里还捏着刚才测试用的万用表。陈涛也从设备区走过来,顺手把安全帽往挂钩上一挂:“检测标准呢?不能一块一块凭感觉过。”
“你提的三测,就得按你说的来。”刘好仃点头,“通断、响应、耐压,一样都不能少。材料就五十米,出一块废品,咱们账上就少十分之一。”
王芳从包里抽出一张打印纸:“三家机构的协议都签完了,护理院那边特别交代,别搞挂牌子、贴标签那一套,老人见了心里发毛。”
“对。”刘好仃抬眼,“咱们不是去表演高科技,是让人睡个安稳觉。灯该亮的时候亮,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最好。”
赵磊咧嘴一笑:“那咱们这玻璃,算是做好事不留名了。”
“留名也没用。”陈涛接过话,“关键得扛得住。我刚查了排产表,夜班能抽老李搭把手,但每天最多两小时,多了影响主线交货。”
“够了。”孙雯打开电脑,“装配流程我重新拆解过,嵌条带、接端子、封胶、测试,四步走。每块控制在四十分钟内,两人配合,一天五块没问题。”
“那就这么定。”刘好仃拿起笔,在本子上画了五个名字,挨个圈起来,“赵磊,技术固化,固件锁死,不准再半夜改参数;孙雯,流程卡死,每一步拍照片存档;陈涛,生产监督,谁漏检,你找谁谈话。”
他又看向王芳:“你每天七点半开晨会,我在不在都得报进度。有问题当场提,别等晚上才说‘哎呀早知道’。”
王芳笑着点头:“行,我准备个小喇叭,到时候走廊一喊,全厂都知道试点组开工了。”
大家都笑了下,气氛松了一瞬。
刘好仃却没笑,他走到第一块完成装配的样窗前,伸手摸了摸窗框侧面,确认感应带完全嵌入,没有凸起。“这东西,不是展品,也不是奖状。它要天天被人用,还得不出错。”
他顿了顿:“咱们厂干了三十年玻璃,头一回做这种‘会记事’的活儿。外头不知道,可咱们心里得清楚——这不是小打小闹,是换个活法。”
没人接话,但所有人都站得更近了些。
第二天一早六点,天刚蒙蒙亮,刘好仃已经带着工具包站在东区三楼走廊尽头。门牌号锈迹斑斑,锁孔有点卡,他掏钥匙拧了两下才打开。
房间角落确实有潮斑,墙面发黑,地上积着薄灰。赵磊蹲在窗边用手电照墙缝:“电源线得走高处,这儿离地不到三十公分,万一渗水……”
“走天花板。”刘好仃打断,“绕一圈下来,接口抬高到八十公分。再加一层防水胶垫,双保险。”
孙雯掏出卷尺量了窗框尺寸:“跟设计图一致,可以安装。”
“等等。”陈涛突然开口,“先测电路。老楼线路老化,电压不稳,别装好了烧主板。”
赵磊立刻拿出便携电压仪,插进插座。指针跳了几下,停在218伏。
“偏低,但可用。”他说,“我调一下电源模块的输入范围,宽幅适配。”
“做记录。”刘好仃掏出本子,“电压、湿度、安装时间,全写上。以后每一间都这么来。”
王芳站在门口,手机开着录音:“护理院张主任刚发消息,说住隔壁的李奶奶耳背,但起夜勤,让她当‘隐形观察员’最合适——她不会主动反馈,但行为最真实。”
“就她了。”刘好仃合上本子,“今天装完,明早开始记数据。”
回到车间已是上午九点。第一批五块样窗的装配正式开始。
孙雯站在操作台前,一边对照图纸,一边指挥赵磊调整感应带裁切长度。陈涛则带着两名工人在旁边搭建临时检测台。
“第一项,通断测试。”他宣布,“三次开关循环,间隔十秒,记录每次响应情况。”
赵磊按下测试键,指示灯亮、灭、亮、灭、亮、灭,节奏稳定。
“通过。”孙雯在表格上打钩,签名。
第二项是响应时间。他们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手靠近感应区到灯亮的间隔。第三块测出来是53毫秒,第四块57毫秒,最后一块51毫秒。
“全在合格线内。”赵磊松了口气。
“最后一项,耐压。”陈涛接上可调电源,“120%额定电压,持续五分钟,看会不会击穿。”
机器嗡鸣声渐强,电压缓缓上升。
所有人盯着仪表盘。指针稳稳停在264伏,持续不动。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
第五分钟结束,系统自动断电。检测灯绿光闪烁。
“通过。”陈涛签字,把表格递给孙雯,“从今天起,这就是我们的标准。”
孙雯接过表格,工整写下标题:《试点智能感应窗出厂检测规程(第一版)》。右下角标注日期和版本号。
中午饭都没回食堂吃,几个人就在车间角落扒了盒饭。刘好仃坐在旧椅子上,翻着笔记本,看到那页写着“50米材料,3家机构,1间试点房,待填”的页面,他拿起笔,在“待填”前面轻轻画了一道横线。
还是空白。
但他没划掉。
下午三点,第二批感应带开始嵌入。刘好仃一直守在旁边,看工人操作。有个新来的小伙子手法急了些,差点把导电层刮伤,被他及时叫停。
“慢点。”他说,“咱们不赶工期,赶的是人心里的踏实。”
傍晚七点,五块样窗全部完成三重检测,编号登记入库。刘好仃亲自在首块产品上贴了标签:SZ-tS-001。
晚上九点,车间灯光渐暗,大部分工人已下班。只有测试台还亮着绿光,像呼吸一样平稳。
赵磊坐在电脑前,刷新后台模拟数据。孙雯在整理工具,陈涛核对着明日安装清单。王芳靠墙站着,回消息给护理院确认凌晨入场时间。
刘好仃坐在小办公室里,低头检查工具包。螺丝刀、绝缘胶布、备用端子、防水垫片,一一清点。
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20:58。
还有三十八分钟,他们就要把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感应窗,装进老人的房间里。
他站起身,把清单交给值班组长,自己留在装配区旁的小办公室。
窗外夜色沉沉,厂区内只剩零星几盏灯。
他坐回椅子,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然后伸手,打开了工具包最下层的那个小塑料袋——里面是三颗润喉糖,昨天剩的。
他剥开一颗,放进嘴里。
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