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笔帽合上,放在台面左侧,和往常一样不偏不倚。他看了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六点四十二分,窗外天色灰蓝,远处宿舍楼有几扇窗亮着灯,像是还没睡醒的眼睛。
桌上的三块基板已经按编号排好,铅笔标出的分段线清晰可见。他伸手摸了摸第一块边缘,指腹滑过那道细线,像是确认某种暗号。
“开始了?”老周提着工具箱进来,袖口沾着一点胶渍,头发有点乱,像是刚从床上爬起来就赶来了。
“正好。”刘好仃起身,“今天要把胶、丝、压三步串起来走一遍,看看能不能成个整活。”
“压力机空着,烘箱也清好了。”老周打开设备面板检查参数,“你定的三段固化,我昨晚想了一路,低温先锁胶,中温固丝,最后加压整合——听着像煮饺子,水开下,点两回凉水,才捞得出来。”
刘好仃笑了:“那你就是掌勺的,火候别乱。”
两人戴上手套,开始准备首件装配。刘好仃拿起镊子,夹起一片涂好胶的基板,递到光线下照了照。“边缘厚度够了,流平也没问题。”他说着,把板子放进定位槽。
老周蹲在铺网台前,手里捏着玻纤丝卷,对照刘好仃昨天画的草图调整张力轮。“中间加密区拉紧,两边松半扣……过渡段要匀,不能断。”他一边调一边念叨,像在背顺口溜。
“对,就这么来。”刘好仃站在旁边盯着,“慢点放,丝要是歪了,后面全白搭。”
纤维一层层铺上去,动作轻得像盖被子。最后一段,老周屏住呼吸,手腕微微抖了一下。
“停。”刘好仃伸手虚按,“那边多压两秒。”
老周重新来过,这次稳住了。丝网铺完,整块板子像蒙了层雾,透光却不模糊。
“进预固。”刘好仃盖上防尘罩,设定温度比常规低八度,时间加长十五分钟。
两人坐在折叠椅上等。空调风扫过手臂,带来一丝凉意。老周掏出保温杯喝了一口茶,茶叶梗卡在杯盖缝里,他抠了半天没抠出来。
“你说这玩意儿真能扛住?”他抬头问。
“数据不会骗人。”刘好仃翻开记录本,“前三轮裂在胶层,第四轮过了;上一轮丝网分布不均,现在改了路径,应力能散开。只要今天不出岔子,基础性能应该没问题。”
“我是说,以后人人都这么干,咱们又得想新招了吧?”
“那就再想。”刘好仃合上本子,“人走路还摔跤呢,能因为怕摔就不走了?”
二十分钟后,预固完成。样件转入中温定型舱,温度缓缓上升。半小时后,进入最终加压流程。
整个过程花了三个多小时。当压力机自动泄压、提示音响起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多。
“成了?”老周凑近屏幕看读数,“加载曲线平得跟尺子画的似的。”
“取出来看看。”刘好仃戴上护目镜,打开舱门。
样件完整无损,表面光洁,强光下照不出任何微裂或脱层痕迹。他用镊子轻轻弯折边缘,手感柔韧,回弹有力。
“拿去测吧。”他把样品交给老周。
压力测试重新启动。数值一路攀升:七十、七十五、八十五……九十五。
老周手搭在操作杆上,随时准备急停。
“九十八。”
“九十九。”
警报没响。数值跳到100%,继续往上推,最终停在102.6%。
“过了。”刘好仃轻声说。
“过了!”老周一巴掌拍在控制台上,“稳稳当当过的!不是勉强,是实打实超了标准!”
两人立刻把样件拿到检测台,翻来覆去查看内部结构。纤维网连续均匀,胶膜贴合紧密,边缘没有发白或起泡。
“这回真是个新东西了。”老周咧嘴笑了,眼角挤出几道纹。
“不只是新,是能把别人甩开一段的那种。”刘好仃拿出标签纸,工整写下编号:“YF-04-1758”,日期、工艺名称、操作人一一填好,贴在角落。
他把样件放进专用收纳盒,盖上盖子,轻轻按了按。
“下一步呢?写报告?报厂里?”
“先不急。”刘好仃抽出一张新纸,“咱们得把这套流程变成谁都能上手的东西。不然只有咱俩会,算不上进步。”
他提起笔,开始写口诀:“慢推胶、稳铺丝、三段压、缓升温。”
“嘿,还挺顺。”老周念了一遍,“像工地喊号子。”
“就是要顺口。”刘好仃继续写,“工人记不住长篇大论,就得靠这几句话撑住关键动作。”
他又画了简易流程图,标注每个环节的控制要点,最后在标题处写下:“双固工艺试行草案”。
“双固?”老周念着,“胶固、丝固?还是强度和稳定性都兼顾?”
“都有。”刘好仃点头,“一个保连接,一个保结构,两个都硬,才算真牢固。”
文件保存后,他拖进班组共享文件夹,附言:“首件合格样编号YF-04-1758,请各岗参照执行。”
老周看着屏幕上的文档,忽然说:“你说以后这工艺要是上了生产线,是不是每个人做的都得标个名字?”
“不用标名字。”刘好仃关掉页面,“但每一块玻璃,都会带着咱们试出来的经验。”
中午饭点早过了。王姐打来电话问要不要留饭,老周摆手说不吃,转身去清理设备。
刘好仃坐回电脑前,新建文档,标题打了一半:“关于双固工艺量产准备建议”。
他停下来,喝了口凉掉的茶,又继续敲字:第一条,模具适配周期需提前两周安排;第二条,质检标准补充三项新增检测项……
老周把烘箱复位,关闭总闸,回头看了眼收纳盒里的样件。
“我走了啊。”他在门口站了会儿,“晚上值班表上没你,别待太晚。”
“知道了。”刘好仃没回头,“我把这几条写完。”
老周拉开门,走廊灯光照进来一截。他走出去,顺手带上门。
车间安静下来。只有电脑风扇轻微转动的声音。
刘好仃删掉一句重复的话,重新组织语言。敲完最后一行,他保存文档,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十三点十七分。
他起身走到收纳盒前,掀开盖子,确认标签朝外,编号清晰可读。
然后回到座位,打开日报系统,输入今日工作摘要。
最后一个句号落下时,他点了提交。
屏幕暗下去一秒,又亮起。邮件提示音响起,一条通知跳出来:《双固工艺试行草案》已被下载3次,阅读确认回执正在收集中。
他没点开看,而是把鼠标移到“新建邮件”按钮上,停了几秒,又移开。
转而打开生产排程表,找到下周的空白时段,在备注栏输入:“双固工艺首批试产,预留两班次,人员培训同步启动。”
敲下回车。
他靠在椅背上,闭眼三秒钟,再睁开。
手指落在键盘上,开始列出培训材料清单:演示视频、操作卡片、常见问题手册……
门外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
门把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