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刚点开生产管理系统,屏幕右上角的提示框就跳了出来:新订单,87笔。他扫了眼时间,早上七点零三分,茶杯还冒着热气,标签纸上写着“双固工艺”的首件样品编号YF-04-1758静静躺在文件夹里,像是刚完成交接。
他没愣住,手指直接滑到客户备注栏。三十多条“加急”标红,有三家直接写了“今日必须发货”。他调出排程表,原定两班次的试产计划瞬间显得不够看。机器能撑,人得跟上。
他抓起内线电话拨通车间:“老周,来办公室一趟,带上周报。”
五分钟后,老周推门进来,手里捏着打印纸,袖口蹭了点防锈油。“真卖出去了?”他把纸拍在桌上,“销售那边说官网页面卡了两次,后台崩了一回,客户全挤着问这玻璃到底结实不结实。”
“结实。”刘好仃把系统截图转过去,“超标准2.6%,循环测试一百次没衰减。现在问题是,咱们能不能造得出来。”
老周盯着排程表看了三秒,抬头:“三班倒?”
“对。腾出一组人,先把重点单子啃下来。”刘好仃拉开抽屉,取出一叠培训卡片,“你去通知骨干,八点半开个短会,十五分钟讲完调整方案。”
“行。”老周转身要走,又停住,“模具呢?备用的还没校准。”
“我已经让维修组提前动了。”刘好仃敲了两下键盘,“中午前必须到位。”
会议开得干脆。老周站在操作台前,手里举着一张流程图:“记住啊,慢推胶、稳铺丝、三段压、缓升温——这不是顺口溜,是保命诀。谁快一步,废品率往上窜,回头自己返工。”
工人们点头记要点,有人小声念叨:“慢推胶……像抹蛋糕似的?”
“比抹蛋糕还讲究。”老周瞪眼,“蛋糕塌了顶没人找你赔钱,这块板要是裂了,人家拿它当幕墙,掉下来砸的是楼。”
笑声在车间飘了一圈,紧张劲儿散了些。
八点五十分,第一条生产线启动。刘好仃站在观察区,看着新手按步骤操作。前三块顺利进烘箱,第四块铺网时手抖了一下,纤维偏了半毫米。
“停。”他走进工位,接过镊子,“你看这里,丝网歪一点,应力就集中在这儿。”他用放大镜指着边缘,“不是立马坏,是用个两三年,风吹日晒,它自己就从这儿裂开。”
工人凑近看,点点头。
“来,我做一遍,你跟着练。”刘好仃重新铺网,动作不快,但每一步都稳。“手别悬空,手腕贴台面,借力才稳。”
三遍下来,那工人自己独立完成一块,交检合格。
“可以啊。”老周在旁边笑,“你这师傅当得比技校老师还耐心。”
“不是我耐心。”刘好仃擦着手套,“是这块玻璃值这个价。我们少出一块废品,客户就多一分信任。”
九点半,压力机报警一次。值班技术员跑来报修,说是散热不足,连续运转温度超标。
刘好仃直接去了设备间。维修组正在拆外壳,风扇积灰严重,散热片堵了大半。
“不能等周末维护了。”他说,“今晚就得清,顺便加装辅助风扇。你们列个清单,我批采购。”
“这么急?”
“订单不等人。”他看了眼手机,销售总监刚发消息:又有五个新客户要求实地验厂。
中午饭时间,车间只轮休一半。刘好仃回办公室扒了几口饭,打开文档写《双固工艺客户问答提纲》。他一条条列:
“为什么叫‘双固’?——胶层先固化锁住纤维,再整体加压成型,两个阶段都牢固。”
“比普通玻璃强在哪?——抗压实测超国标2.6%,纤维分布均匀,长期使用不易疲劳。”
“能用多久?——百次高低温循环+压力冲击测试无性能衰减,设计寿命十年以上。”
写完发给文员整理,附了一句:“做成图文简报,今天下午发销售群,官网首页也挂个技术专栏链接。”
十二点四十分,他正核对第二批原料入库单,手机响了。销售部小李打来的。
“刘工,有个地产商想明天来看厂,点名要看‘那个编号1758的样品’,说他们项目要用在高空连廊上,必须亲眼确认质量。”
“让他来。”刘好仃说,“样品柜第三格,标签朝外,拍照可以,不能带走。”
“他还问……这工艺是不是您个人发明的?”
刘好仃笑了:“告诉他,是集体试出来的。一个人想不出来,一群人干不出来也不算数。”
电话挂了,他起身去车间巡查。
下午两点,第二批三班人员接岗。刘好仃在培训区又带了两组新人,反复强调“慢推胶”那四句口诀。有人记不住,他就编了个小故事:“你女朋友给你织毛衣,线拉太紧,衣服绷着;太松,又容易破。这胶和丝,就跟织毛衣一样,得匀乎。”
哄笑声中,那工人还真记住了。
四点钟,第一批发货样检验完毕,共十七块,全部达标。包装组贴上新标签:“深玻·双固系列 YF-04”。
“这名字不错。”老周拿着一块板往外走,“听着就有底气。”
“不止要有底气。”刘好仃跟上去,“还得让人一听就知道,这不是普通玻璃。”
傍晚六点,订单数更新到132笔。系统自动预警产能负荷已达118%。刘好仃重新调整排班,把原定后天的培训提前到明早七点。
他坐在办公桌前录当日数据,抬头看见老周在门口收拾工具包。
“走了?”他问。
“嗯。明早我第一个到。”老周拉上背包拉链,“你别熬太晚,明天还得盯培训。”
“好。”刘好仃点头,“我再把材料捋一遍。”
老周走了。车间只剩几个夜班人员低声交谈,机器运转声低而稳定。
刘好仃打开ppt,开始做培训演示稿。第一页标题:“双固工艺核心控制点”。他敲下第一句话:“第一步,推胶板速度控制在每秒五厘米,太快会厚薄不均,太慢影响流平。”
窗外天色已暗,办公楼多数灯都灭了。他喝了口凉茶,继续往下写。
第二页,他插入一张显微结构对比图,标注:“左图为传统工艺,纤维分布杂乱;右图为双固工艺,呈网格状均匀排布。”
写到第三页时,邮箱提示音响起。他点开,是销售部转发的客户反馈邮件。
标题写着:“收到样品,做了三点弯曲测试,结果超出预期。我们决定追加订单。”
他没回复,只是把邮件拖进了“客户认可”文件夹。
然后继续敲字:“常见问题一:为什么边缘要多涂一层胶?答:因边缘为应力集中区,额外涂覆可提升界面结合强度,防止分层。”
电脑右下角时间跳到二十点二十三分。
他保存文档,站起身,去车间最后一圈巡检。夜班组长正在核对参数,看到他进来,点头示意一切正常。
刘好仃走到样品柜前,打开玻璃门,确认编号YF-04-1758仍在原位,标签清晰。
他轻轻合上柜门,转身回办公室。
桌上的培训材料还摊开着,光标在屏幕上闪烁,停在最后一行未完成的句子:
“只要每一块出厂的玻璃都经得起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