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澄和尚此言一出,中堂内一片寂静。
请观祖师密卷与法器,这绝非小事,就算是延历寺,最近的,也近二十几年前才有一次。
惠寿大师沉默良久,目光又扫过在场每一位僧人脸上的神情。
他缓缓开口,并未直接回答,反而引经据典:
“弘智师弟,义澄师弟,诸位同修。汝等可知《维摩诘经》中,维摩大士以默然无言,示不二法门?可知《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执着于神通显化,岂非着相?”
一位长老也接着道:“《摩诃止观》有云:‘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方是究竟。神通妙用,不过般若智慧之副产品,岂可本末倒置?传教大师昔年于大唐求法,携归经典数百卷,其目的乃为弘传纯圆独妙之《法华》一乘,非为炫示神通异术。”
弘智大师并未被说服,追问道:
“师兄所言极是,理虽如此,然《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亦载,尔时世尊,现大神力,出广长舌相,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佛亦现力,我辈弟子,为何不能?若法真究竟,何以力不及他宗?”
双方就此展开一番机锋交错的论辩,延历寺众老僧有支持弘智大师的,也有支持另一方的。最终,惠寿大师长叹一声,眼中闪过决断。
“也罢。执理废事,亦非中道。若不见实物,恐难平息汝等心中之惑,亦难坚定我等守护法脉之志。”
惠寿大师站起身,“便依二位所请,前往后山浮屠塔林,瞻仰祖师遗泽。”
众人闻言,精神皆是一振。接着在惠寿大师的引领下,一行人穿过层层殿阁,来到比叡山后山一处幽静的所在。
这里古木参天,苔痕斑驳,一座座形制古朴饱经风霜的石制浮屠塔静静矗立,陪伴着历代圆寂的高僧大德。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谓浮屠就是佛塔,早期主要用于收藏舍利,后亦用于收藏经卷、佛像、法器,庄严佛寺。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问佛陀,怎样做才能表示弟子们对他的忠心和虔诚。佛陀听后,将身上披的方袍平铺于地,再将化缘钵倒扣在袍上,然后把锡杖竖立在覆钵上。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按照此形制建了八座佛塔供养其舍利,并作礼拜之用,以表示自己的虔信。
《魏书·释老志》言:“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惠寿大师步履沉稳,并未走向那些高大显眼的塔墓,而是径直来到角落处一座看似普通,甚至有些风化了的浮屠塔前。塔身布满青苔,上面石刻已然模糊难辨。
他面向石塔,双手合十,神色庄重,口诵经文:
“……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本来具足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祛除灾厄安国土,随方奉侍为本誓……”
诵经声止,惠寿大师依照某种特殊的手法,在塔基几处不起眼的位置或按或叩。只听一阵轻微的响动,塔身靠近底部的一块石板竟缓缓向内滑开,露出了一个幽深的洞口。
惠寿大师俯身,小心翼翼地从洞中取出一个长约两尺、宽一尺的铜盒。
铜盒表面布满了暗绿色的锈迹,上面雕刻的莲花与梵文图案也已磨损大半。
他将铜盒置于一旁早已清扫干净的石台上,在众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轻轻开启了盒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