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历寺中堂内的气氛沉重,诸位高僧眉宇间的忧思并未因几句相互宽慰而散去。就在这时,知客僧轻步走入,在方丈惠寿大师耳边低语了几句。
惠寿大师白眉微动,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平静,对在座众人道:
“阿弥陀佛。大光明寺义澄师弟与浅草寺弘智师弟联袂来访,已至山门。”
众人闻言,皆是一怔。
大光明寺同属天台宗一脉,又同在比叡山,与延历寺关系一直密切,义澄和尚前来在意之中。
而浅草寺的弘智大师,虽其所属圣观音宗源头亦可追溯至天台一脉,与比叡山素有香火情谊,但值此微妙时刻突然造访,其意恐怕并非简单的叙旧论法。
“请两位到此处。”
惠寿大师对着知客僧沉声道。知客僧微微一礼,快步走了出去。
不多时,两位僧人便在知客僧的引导下步入中堂。当先一人身着褐色袈裟,胡子雪白,正是大光明寺的义澄和尚。紧随其后的,便是浅草寺的弘智大师,他今日只一身简朴的灰色僧袍,神色间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凝重。
双方见礼,寒暄数语,分宾主落座。香茗奉上,袅袅白汽在凝重的空气中盘旋,却化不开那份无形的压抑氛围。
终究还是弘智大师率先打破了沉默。
他双手合十,向着惠寿大师及在场诸位天台耆宿深深一礼,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惠寿师兄,诸位,贫僧今日与义澄师兄冒昧前来,实因心中有一大疑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亦望能于本山之中,寻得印证与解脱。”
惠寿大师目光平和,“弘智师弟但说无妨。”
弘智大师深吸一口气,眼中仿佛又浮现出铃鹿山前那明王显圣的场景。他缓缓道:
“贫僧有幸,亦或是不幸,亲眼得见那铃鹿山中金刚降魔杵之威。佛光普照,明王忿怒相显,破邪魔于顷刻之间。此乃亲眼所见,毋庸置疑之佛力彰显。”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深深的迷茫,“然则,归来之后,贫僧日夜思量,《法华经》有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我天台宗依止《法华》,圆融三谛,一念三千,乃无上圆顿之法。何以彼密教真言,能引动明王垂迹,显大威神力,而我等……我等虔诚诵经,精进修行,却难感召如此真切之佛菩萨庇佑?莫非我宗所传,竟非佛陀最上乘之究竟实义?抑或……我等修行,并未真正契入那‘诸法实相’?”
这番话,可谓掷地有声,也将在座所有天台僧人心底最深的疑虑与惶恐,赤裸裸地揭露了出来。
义澄和尚在一旁补充道:
“惠寿师兄,非是我等心生退转,动摇佛心。实乃时势所迫,妖魔显现于世,信众惶惶,皆渴求佛法真实不虚之力量庇佑。若我天台正法只能安心,不能御外,长此以往,恐法脉衰微,信众流失。”
顿了顿,他又说道:“我二人此番前来,是想恳请一观传教大师最澄祖师当年亲笔所留之《法华经》密卷,以及祖师传承下的秘传佛器。望能从中,感悟祖师当年开宗立派之无上智慧与愿力,印证我天台法门,究竟能否通达佛心,引动诸佛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