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三的鱼篓刚搁在柜台,老李就瞥见鳞片间粘着几粒粗盐——那不是渔村常见的雪白海盐,而是泛着青黑的私盐,粒粒裹着血锈味。他舀水冲洗鱼身时,指尖触到盐粒棱角异样,掰开一看,米粒大的纸卷蜷在盐芯里。
\"李掌柜,这鱼...\" 阿三灌了半坛酒,醉眼朦胧地往灶台凑。老李倏地扣住他手腕,后厨刀刃剁案板的声音骤然停了。
纸卷展开,是潮州码头常见的暗纹——三桅帆、断桅、七颗星。老李认得这标记,二十年前他在泉州港当帮厨时,见过海寇用这种盐信传令。那夜血洗码头的刀光里,他藏进腌鱼桶才捡回半条命。
镖局的趟子手忽然掀帘闯入,腰间镖刀撞在门框上叮当响。\"西海口有船漏了,官衙在缉私盐。\" 他甩出块沾血的布巾,上面印着同样的三桅帆纹。
老郎中推眼镜的手颤了颤,酸汤肝片溅出几滴油。\"老李,你那豆豉...\" 话没说完,后院传来瓦片碎裂声。三人抄家伙扑出去时,只见黑影翻墙遁入夜色,阿三的鱼篓被踢翻在地,盐粒混着鱼血淌成暗河。老李心中一紧,意识到事情愈发棘手。他警惕地环顾四周,握紧手中的刀。镖局趟子手低声道:“这人身形好快,是什么人?莫非是海寇的眼线。”老郎中也面色凝重,“看来这私盐之事牵扯甚广,我们怕是被盯上了。”
阿三吓得酒醒了大半,躲在众人身后瑟瑟发抖。老李深吸一口气,说道:“当务之急,先把这鱼和盐处理了,不能让官衙查到我们头上。”众人点头,开始收拾地上的狼藉。
刚清理完,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似乎是官衙的人来了。老李眼神一凛,对众人使了个眼色,让大家先躲起来。他则镇定自若地走到门口,打开门,只见一群官差手持利刃,气势汹汹地站在那里。为首的官差喝道:“有人举报这里私藏私盐,我们要搜查!”老李心中暗叫不好,但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说道:“官爷,我们这只是个小饭馆,哪来的私盐啊。”官差冷笑一声,“少废话,搜!”便带着人冲进了饭馆。官差们在饭馆里翻箱倒柜,叮叮当当的声响不绝于耳。老李表面镇定,内心却如热锅上的蚂蚁,祈祷着他们别发现藏起来的鱼和盐。突然,一个官差从后厨角落里拎出阿三的鱼篓,大喊:“大人,找到了!”为首官差得意地看向老李,“哼,还敢狡辩!”就在这时,饭馆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身着锦袍的人匆匆赶来。他在为首官差耳边低语几句,官差脸色一变,立马收起嚣张的神情,对老李拱手道:“误会一场,打扰了。”说罢便带着人匆匆离去。老李一头雾水,追出去想问个究竟,那锦袍人却已不见踪影。回到饭馆,众人围上来询问,老李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郎中推测:“这锦袍人定是有来头,说不定和这私盐案背后的势力有关。”老李皱紧眉头,知道这事情远没有结束,一场更大的风波或许正在悄然逼近。
老李蹲在残篓边,指尖沾盐嗅了嗅——腥咸里掺着股奇异的樟脑味。泉州海寇惯用这法子,盐信浸过死人血,樟脑是提醒收信人\"货已染红\"。他抬头望向柜台,那锅豆豉鱼正焦香四溢,豆豉酱里藏着最后半卷盐信,字迹潦草:\"廿三夜,黑礁会...\"老李心中一震,“廿三夜,黑礁会”,这必定是海寇的重要行动。可这黑礁会究竟是什么,又有怎样的阴谋?他决定暗中调查。
当晚,老李趁夜色潜入码头,四处打听黑礁会的消息。码头上的渔民们听闻这三个字,都面露惊恐,无人敢多言。就在他毫无头绪时,一个神秘的身影出现在他身后。“想知道黑礁会的事,跟我来。”声音低沉沙哑。
老李犹豫片刻,还是跟了上去。那人将他带到一处破旧的仓库,里面烛光摇曳,坐着几个神情严肃的人。原来他们是一群正义之士,也在调查海寇的阴谋。他们告诉老李,黑礁会是海寇的一次大规模走私交易,若成功,沿海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
众人决定联合起来,在廿三夜破坏这次交易。老李握紧拳头,看着手中的半卷盐信,眼中满是坚定,一场与海寇的生死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
**后续发展线索**:
1. 老李与镖局趟子手合作追查盐信,引出泉州旧案(失踪的漕帮账房与海寇勾结)
2. 阿三真实身份曝光(曾是海寇线人,今被灭口)
3. 豆豉酱暗藏的另一半信文指向老李妻子失踪之谜
4. 官衙缉私队突袭酒馆,老李用酸汤锅制造混乱脱身
需要细化哪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