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微笑着看向永琰,将他往身边揽了揽,才缓缓开口,“此事说来话长。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之时,一心想要统一天下,便亲率大军征伐北汉。
宋军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太原城下。
将这座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太原城内,北汉的君臣们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永琰听得入神,双手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乾隆,小嘴巴微微张着,脸上满是紧张的神色。
“北汉君主刘继元,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宋军,再瞧瞧城内粮草渐少、兵力渐疲,知道大势已去。
在孤城无援的绝境下,他最终无奈地选择出城投降。”
乾隆的声音不疾不徐。
“可杨业,作为北汉的重要将领,他忠心耿耿,即便君主投降,仍据城苦战。
他身披铠甲,手持长枪,带领着为数不多的士兵,一次次打退宋军的进攻,那英勇无畏的模样,任谁见了都为之动容。”
乾隆描述着,语气中也不禁流露出一丝对杨业的赞赏。
永琰忍不住插嘴问道:“那后来呢,皇阿玛?”
他的身子往前倾,急切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发展。
“刘继元投降以后,深知杨业的忠义与勇猛,便派人向杨业传达旨意,令其归降。”
乾隆顿了顿,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接着说,“杨业站在城墙上,望着满城百姓,又看看身边伤痕累累,却仍愿拼死一战的部下,心中满是纠结。
他心里清楚,继续抵抗,不过是徒增伤亡,百姓也将遭受更多苦难。
而天下一统,也是大势所趋。
思量再三,为了保全太原百姓和部下的生命,他才无奈归降宋朝。”
永琰听完,小脸满是敬佩之色,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奶声奶气地说道:“皇阿玛,杨业真的很让人敬佩,是个不可多得的将军。
他又勇敢又善良,还顾全大局。”
乾隆十分赞同地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永琰,你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实在难得。
杨业这样的忠义之士,无论身处哪个朝代,都是国家的栋梁、百姓的守护神。
他的故事,你要牢牢记住,日后也要做一个心怀天下、有勇有谋的人。”
永琰用力地点着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归顺之后,杨业依旧忠心耿耿,一心只为宋朝效力。
他被派去镇守边关,抵御辽国的进犯。
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立下了无数战功。
辽军听到他的名字就闻风丧胆,尊称他为‘杨无敌’。”
永珩紧攥着衣角,小脸涨得通红,紧张地问,“皇阿玛,我不明白,杨将军这么厉害的,最后怎么会……”
他想起戏台上那悲壮的一幕,声音不自觉低了下去。
乾隆微微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惋惜,“可惜啊,朝廷中有些奸臣,嫉妒杨业的功劳,对他百般排挤。
有一次,辽军大举来犯,杨业建议避其锋芒,采用迂回战术,却遭到监军王侁的强烈反对。
王侁逼迫杨业正面迎敌,还承诺会在陈家谷口接应他。”
“杨业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出战。
他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可为了不违抗军令,还是带着将士们冲向了敌阵。
战场上,杨业和杨家将士们浴血奋战,从清晨厮杀到傍晚。
可当他们退到陈家谷口时,却发现王侁早已带着援兵撤离。”
乾隆的语气愈发沉重,脸上也写满了感慨。
永珩气得小脸通红,挥舞着小拳头,“这个王侁太坏了!那杨将军后来怎么样了?”
“杨业孤立无援,身边将士死伤殆尽。
但他宁死不屈,且战且退,退到了李陵碑前。
看着蜂拥而至的辽军,杨将军不愿被俘受辱。
他仰天长叹,高呼以死报国,随后便一头撞向了李陵碑。”
乾隆缓缓说完,声音里透着难以掩饰的悲痛。
永珩眼眶泛红,小声嘟囔,“杨将军太可怜了,他是大英雄。
皇阿玛,那些奸臣就这么得逞了吗?”
乾隆轻轻摸了摸永珩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永珩,这世间虽有奸佞作祟,但英雄的忠义和英勇,永远不会被埋没,会被后人铭记。
就像咱们如今,不也在缅怀杨业的功绩吗?”
永珩眨了眨眼睛,突然问道:“皇阿玛,要是您遇到像王侁,这样不听劝的臣子,您会怎么办呀?”
这问题问得刁钻,可永珩一脸认真,眼睛紧紧盯着乾隆,等待答案。
乾隆微微一怔,随即笑道:“若是有臣子如此糊涂,朕自然会先耐心劝诫。
身为君主,当广纳良言,分辨忠奸,若臣子冥顽不灵。
朕也绝不会姑息,定要为社稷和百姓除去隐患。”
永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杨将军,当时要是不听王侁的,自己做决定,是不是就不会死了?”
乾隆耐心解释,“杨业身为臣子,受军令约束。
他秉持着忠义,不愿违抗。
但他的死,也警醒着后世,要明辨是非,让忠义之士不蒙冤。”
永珩听完乾隆的讲述,小眉头紧紧皱着,若有所思。
他往乾隆怀里靠了靠,脑袋轻轻蹭着乾隆的胸口,稚嫩的声音带着几分困惑与探究。
他悠悠响起,“皇阿玛,不是有一句话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吗?
杨将军当时是不是太过于死板啦?”
永珩抬起头,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好奇与疑惑,直直地望向乾隆,又接着问道:“皇阿玛,你说要是违抗军令,就能救下万千百姓,那这军令,还要不要守呢?
军令的存在,本是为了让大家令行禁止。
可要是这命令,本身就是错的,难道还要一味听从吗?”
乾隆闻言,微微一怔,显然没想到永珩会抛出这样一连串犀利又深刻的问题。
他原本温和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思索,片刻后。
他语气舒缓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庄重,“永珩,你能思考这些,实属难得。
但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并非是让将领肆意违抗军令。
而是赋予他们在特殊情境下,灵活应变的权力,可这‘特殊情境’,绝非轻易就能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