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似是在回忆历史的长河中。
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又似在斟酌,如何向永珩剖析,这复杂的军政之道。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杨将军面临的困境,又岂是简单的对错抉择。
他的每一步,都关乎着万千将士的生死,牵系着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乾隆收回目光,看向永珩,眼神里满是慈爱与期许,“若是轻易违抗军令,看似救下一时百姓,却可能动摇整个军队的纪律根基。
军队没了纪律,就如同散沙一盘,往后又如何保家卫国?”
“可若是明知命令有误,却盲目遵从,导致百姓受苦,那为将者又于心何忍?”永珩歪着头,眼中的疑惑仍未消散。
乾隆轻轻叹了口气,耐心解释道:“这便是为将者,最为艰难之处。
真正的良将,不仅要熟知兵法,更要深谙人心与大局。
在面对错误军令时,他首先应尽最大努力去沟通、去谏言,争取修正命令。
若实在无法改变,才需权衡利弊,做出抉择。
而这抉择,绝不能只凭一时冲动,必须要考虑到长远的影响。
要以国家的根本利益、百姓的长久安宁为出发点。”
永珩扯了扯乾隆的衣袖,声音中带着孩童特有的纯真与急切,“皇阿玛,杨将军那时肯定知道。
只要出兵,便是有去无回,踏入必死之局。
可我实在想不通,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去呢?
以杨将军的本领,若想全身而退,想必并非难事。
他到底为何非要奔赴那死路啊?活着不好吗?
皇阿玛,您快给我讲讲,解开我这满心的疑惑吧!”
永珩仰起头,眼睛睁得溜圆,眼巴巴地望着乾隆,眼中满是对答案的渴望,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椅边。
乾隆闻声,缓缓转过头,看向永珩。
片刻后,乾隆微微叹了口气,那声叹息里,藏着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永珩这其中的缘故,千头万绪,绝非寥寥数语就能说清道明。”
“杨将军,一生都将忠义二字,视作立身之本,刻入灵魂深处。
在他心中,军令的威严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即便监军王侁那出兵的命令,如同催命符咒,他也绝不愿违背。
况且王侁还许下,会在陈家谷口接应的诺言。
这让杨将军觉得,遵从军令,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为将士们谋得生机的唯一希望。
哪怕前路被死亡的阴影笼罩,他也甘愿背负着这份使命,勇往直前。
只因他绝不想被扣上违抗军令的罪名,玷污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乾隆微微眯起双眼,眼前似是浮现出杨业身披战甲、坚毅无畏的身影。
永珩听得全神贯注,小脑袋不停地点着,可眼中的疑惑依旧未散。
他紧咬下唇,稍作思忖后,又追问道:“皇阿玛,可杨将军肯定也明白,王侁这人不靠谱。
那他为何不带着杨家将,直接离开呢?
这样一来,既能保住自己和将士们的性命,也不用去送死了呀。”
乾隆轻轻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道:“永珩,你有所不知。
杨将军不只是一位将领,更是杨家将的主心骨,是忠义的象征。
若他在关键时刻选择撤离,看似保全了性命,实则会让天下人,对他的忠诚产生质疑。
他多年积攒的声誉和威望也将荡然无存。
对杨将军而言,名节重如泰山,比生命还要珍贵。”
“再者,他手下的杨家将,个个都是与他生死与共的兄弟。
他怎能为了一己之私,弃这些忠心耿耿的将士于不顾?
他带着他们上战场,就发过誓要护他们周全,不到万不得已,他绝不会放弃。
而且,杨将军心怀天下。
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不仅关乎个人和杨家将的命运。
还会影响国家的局势和百姓的安危。
他希望以自己的牺牲,唤醒朝廷对边防的重视,换来天下百姓的太平。”
乾隆的声音愈发沉重,言语间满是对杨业的敬重与叹惋。
永珩听完,内心深受触动,眼中泪光闪烁,声音也微微发颤:“皇阿玛,我懂了,杨将军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他的牺牲太伟大、太让人敬佩了。”
永珩坐直身子,小脸上满是庄重与敬仰。
对杨业的认知,也在与乾隆的这番探讨中。
从简单的故事人物,升华为心中的精神楷模。
杜文焕坐在台下,听着身旁永珩和乾隆的交谈,心中五味杂陈。
他杜家世代为将军。
他自幼便听着先辈们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故事长大。
可到了他这一代,改朝换代,他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落寞。
朱婉清似是察觉到了丈夫的情绪,她轻轻伸出手,拍了拍杜文焕的手背,柔声道:“夫君,这出戏我特意为你点的。”
杜文焕回过神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我知道。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便是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
他微微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可如今,我不这么想了。
你看那杨业,他的确是为国尽忠了,可他的家人。
还有他的夫人,还有孩子,又该承受怎样的痛苦与折磨呢?”
他轻轻叹了口气,目光中满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淡然与平和,“我已不复当年之勇,现在只盼着能和夫人、孩子共享天伦之乐。”
这时,永珩听到他们的对话,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像只欢快的小鹿一般,蹦蹦跳跳地跑到杜文焕面前,拉着他的衣袖。
他撒娇道:“太外公,那杨将军死后还有后续的故事吗?我想听,你给我讲讲呗。”
永珩的眼神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那纯真的模样让人无法拒绝。
杜文焕慈爱地摸了摸永珩的头,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杨业死后,佘老太君,那可是一位了不得的风云人物。
她强忍悲痛,撑起了整个杨家。
杨业留下七个儿子,个个勇猛非常,他们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为大宋戍守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