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基地的代表齐聚中心广场时,林阳发现每个基地都带来了自己的“声音礼物”:山城基地的骨笛合奏团、渔村的自制海螺号角队、矿工们的金属打击乐团。这些看似粗粝的乐器在工匠团的改造下,竟能完美合奏出《欢乐颂》的宏大乐章。当千人合唱团在月光下唱响《友谊地久天长》时,连最警惕的巡逻士兵都放下了武器,与邻座的陌生人轻轻击掌。
这种文化交流带来的不仅是情感共鸣,更有实际的战略价值。通过音乐密码,各基地建立了隐蔽的通讯网络,能在尸潮来袭前两小时互相预警;通过音乐疗愈课程,多个基地的儿童抑郁率下降了40%;最令人振奋的是,北境矿工与南岸渔村通过音乐节达成协议,共同开发了一条安全贸易路线,使粮食与稀土的交换量提升了三倍。
当音乐节的篝火熄灭时,林阳在日记中写道:“当不同的声音在旋律中达成和谐,人类便找到了比子弹更强大的武器——那是跨越废墟、连接人心的希望之声。”如今,每个基地的广播站都保存着一份“声音盟约”:无论尸潮如何肆虐,每月十五的月圆夜,所有基地必须同时播放《欢乐颂》——这不是妥协,而是对文明最坚定的守护。内部暗流涌动:冬至夜后第三日,基地广播站突然传出一阵刺耳的杂音。原本应播放《命运交响曲》的留声机卡壳了,唱针在唱片上划出刺耳的噪音。林阳立刻意识到,这是反对派的新动作——三天前,长老陈老在议事厅暗示“某些声音该消停了”,此刻看来,行动已悄然开始。
林阳启动了基地的“声音监控网”——这套由老周设计的声波监测系统,能捕捉基地内任何异常振动。通过分析声波频谱,他发现故障并非自然损耗,而是人为破坏:广播站的扩音器线圈被人用腐蚀性液体浸泡过,导致高频段传输失效。更隐蔽的破坏发生在地下二层的发电机房——控制声波防御系统的电路板被植入微型磁干扰器,若不拆除,三日后尸潮来袭时“声波护盾”将完全失效。
调查迅速展开。林阳调取了广场监控录像,发现凌晨三点有黑影潜入广播站;通过比对近期物资领取记录,锁定了前机械师学徒李四——他曾在陈老手下做事,因未能入选工匠团而心生怨恨。更关键的是,李四的宿舍里藏着从废料库偷取的磁干扰器零件,与发电机房发现的装置完全吻合。
当林阳带着证据找到李四时,对方起初拒不承认,直到陈老出现。这位长老沉默片刻,终于吐露实情:他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恐惧变革会动摇传统防御体系——在尸潮阴影下,任何“非战斗资源”的投入都被视为冒险。李四正是受其暗示,认为破坏设备能迫使基地回归“更安全的防御模式”。
林阳没有选择严惩,而是召开了全基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