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他们通过声波测试发现,花纹能增强声音的扩散效率。这场争论让团队明白:艺术与科学从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共生体。
如今,工匠团每天清晨都会在中心广场的梧桐树下开晨会。林晓薇会弹奏一段即兴旋律,陈铁则用工具敲击出对应的节奏,阿福则用手感受声波的形状。这种跨领域的合作,让音响工厂不仅成为设备的修复场,更成为文明的“声音实验室”。当第一台由工匠团亲手打造的太阳能留声机奏响《命运交响曲》时,整个基地都沉浸在旋律中——那是属于末世的,最动人的希望之声。工厂选址争议:基地议会厅内,关于音响工厂的选址问题引发了激烈争论。以陈老为代表的长老派主张将工厂建在隐蔽的地下掩体中,认为“末世之中,安全高于一切”;而以林晓薇为首的年轻派则坚持选址中心广场,认为“文明的火种需要光明,而非黑暗中腐朽”。
林阳站在全息投影前,指尖划过两套方案的立体模型。地下方案采用三层防爆结构,外层由钛合金板包裹,内层填充吸音材料,能有效抵御空袭与丧尸挖掘;但缺点是空间闭塞,阳光无法直射,工人长期作业易产生压抑感。广场方案则将废弃喷泉池改造成圆形舞台,四周环绕防腐蚀玻璃幕墙,既保留开阔视野,又能通过太阳能板供电——但暴露位置可能成为尸潮攻击的目标。
“我们需要的不是单纯的工厂,而是文明的象征。”林阳突然开口。他回忆起巡逻队在废弃剧院废墟中发现的那句刻痕:“音乐让死亡变得温柔。”这让他意识到,工厂必须同时具备实用价值与精神意义。
经过三天三夜的技术论证,团队提出“双层嵌套”方案:工厂主体建于地下30米处,采用抗震防爆结构;顶部则建造半开放式玻璃穹顶,白天可收集太阳能,夜晚通过光纤将星光导入地下车间。穹顶外壁涂装反光涂料,能混淆丧尸视觉;内壁则嵌入定向扩音器,既能播放音乐,又能作为声波武器。
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声光共振系统”。当尸潮逼近时,穹顶的玻璃幕墙会转化为巨型显示屏,播放预先录制的丧尸攻击画面,配合地下发出的次声波干扰,使丧尸产生混乱。而平日里,穹顶则成为露天音乐厅,月光与星光透过玻璃洒在留声机上,形成“月光奏鸣”的绝美场景。
这一方案完美平衡了象征意义与战略安全。当第一场露天音乐会在穹顶下举行时,三千名幸存者仰望星空,耳畔回荡着《命运交响曲》,眼中闪烁着比星光更明亮的光芒。林阳站在控制室,望着广场上自发围成圈哼唱的人群,轻声对助手说:“真正的防御,不是筑起高墙,而是让人们在黑暗中看见光。”
如今,这座兼具地下堡垒与露天舞台的音响工厂,已成为基地的精神图腾。每当夜幕降临,穹顶的星光与地下的旋律交织成网,既守护着幸存者的安全,也守护着他们永不熄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