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沉默片刻,忽然站起身。他指着窗外正在搭建的向日葵试验田:“十年前,我亲眼看见一对老夫妻在辐射风暴中用身体护住他们的婚书,只因为那是‘合法的证明’。今天,我们不是要重复旧时代的奢华,而是要创造新时代的仪式——用粗麻布代替丝绸,用向日葵籽代替钻戒,用‘共生契约’代替‘我愿意’。这不是浪费,是在告诉所有人:即使世界末日,我们依然选择相信爱与责任。”
舱内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后,李阳缓缓放下木牌,轻声说:“如果这场婚礼能让我的女友不再因为没婚书而害怕失去我,我愿意帮忙搬丝绸。”他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种子,在所有人心中生出了新的希望。而林阳知道,这场关于形式与意义的争论,才刚刚开始——但至少,希望已经破土。资源调查显示,可供婚礼使用的稀缺资源包括仅存的丝绸、手工染料及象征希望的向日葵种子,每一种都承载着末世中独特的价值与故事。
丝绸的稀缺性源自其脆弱的保存条件与不可复制的工艺。战后,技术组在旧仓库的樟木箱中发现了二十匹未被辐射侵蚀的湖州真丝,这些丝绸曾是末日前的高级定制面料,如今却因年代久远而泛黄脆弱。丝绸将被裁剪为十二套新娘礼服,每套仅用三米布——远少于战前的奢华用量,却以“俭约之美”成为新时代的象征。新娘们将亲手在裙摆绣上向日葵暗纹,既节省丝线,又暗喻“向阳而生”的坚韧。
手工染料的获取堪称奇迹。陈素带领的手工组在废墟中寻得半袋靛蓝草种,又在实验室培育出可提取红色染料的胭脂虫。这些染料需经过九次过滤、三次固色,最终只能染出五十米布——恰好够制作新郎的粗麻衬衣与伴郎的领巾。染缸旁的玻璃罐里,还留着三滴未用完的染液,将被装入水晶瓶作为“希望之礼”赠予新人,寓意“色彩永不褪色,爱意永固如新”。
向日葵种子则是基地农业组的骄傲。他们在辐射区边缘的试验田中,用防辐射网隔离出两亩净土,成功培育出耐盐碱的向日葵变异种。这些种子不仅用于婚礼当天的花束装饰,更被制成“希望种袋”作为伴手礼。每个种袋里装着十粒种子与一张纸条,上书:“种下它,待来年花开时,我们共赏一片向阳的海洋。”更隐秘的用途是,向日葵的秸秆将被提炼为生物燃料,为婚礼当天的全息投影设备供电,让“记忆碎片”中的婚前影像得以在夜空中绽放。
这三种稀缺资源,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馈赠,更是精神层面的锚点。丝绸的脆弱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承诺,手工染料的珍贵象征着纯粹情感的不可复制,而向日葵种子则隐喻着生命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向光生长的勇气。当新娘们穿着丝绸礼服走过废墟教堂的残柱,当新郎们佩戴着染蓝领巾说出“共生契约”,当孩子们将向日葵种子埋入土中,这场集体婚礼便超越了形式,成为末世中人类对“爱与希望”最坚定的宣言——即便世界崩塌,我们依然选择以仪式感为舟,载着希望驶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