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十二日,过山东,入河北,沽口将近。
神舟护航,一路上风平浪静,即便有海盗行船,也早早避开杨彦全一行。
赵孟启刚开始的新鲜劲也过了大半,旅途枯燥,赵孟启现在更愿意待在船舱中寻欢作乐。
不得不说,船上将领也是挖空心思的讨好赵孟启,途经宁海州时不知从哪里找来几个新罗婢,身材模样皆属上流,迷的赵孟启神魂颠倒,甚至都不找杨彦全谈天说地了。
大沽口,沽水入海口,淳佑年间兴建港镇,迁都浪潮一起,此地商货繁荣,来往船只密集。
临港靠岸,杨彦全指挥人手卸船,赵孟启也与神舟将领话别,杨彦全刚开始还有意与那将领交好,但将领姿态傲慢,言语冷淡,杨彦全也就没再热脸贴冷屁股。
“杨知寨,此番钱货两清,祝知寨顺利抵达大兴府。”金化在北边没什么根基,帮不了杨彦全,索性也就不赚这陆运的钱了。
“金大官人一路辛苦,日后若有船上生意,杨某一定去找大官人。”
杨彦全客套了两句后,开始归整木材,到了河北地界差事远没有结束,找马车、问价钱、寻路线等等麻烦事还多着呢。
“苏都头!”
“知寨有何吩咐?”
“让人严加看管木材,打点好众甲士的吃住,再寻一船,从速。”
“是。”
苏荣即走,赵孟启也送别了大船,随行人数又多了几位,看来是高丽娘们还没玩腻。
“杨兄,接下来咱们要怎么走?”
赵孟启下了船心情很不错,哪怕正值寒冬,北风凛冽。
“杨某要逆水而上,去见一位老友,赵贤弟要是无事,可一同往之。”
有道是送佛送到西,已经同行至河北,不差这段路,等到了大兴府,杨彦全可推脱有公务在身,赵孟启没了兴趣,自会离去。
“正好活动一下筋骨,看一看北国风光。”
“赵贤弟欢喜便好。”
苏荣办事效率很快,找了两艘小客船,一行人沿河而上。
沽水两岸不乏村落房屋,行船观望,别有一番景致。
“昔年金国怠政,河北乃久战之地,军甲侵掠常见屠戮,渐而路野白骨,十室九空。民生凋敝,其状尤惨。
现今我大宋广施仁政,与民休息,河沽两岸百姓聚落,景色繁荣,由此管中窥豹,大兴之世不久矣。”
赵孟启见景不由发声,一开口就是高谈阔论的调子。
“赵贤弟言之有理。”
杨彦全表面上仔细聆听,实则心中不屑。
赵孟启小儿之言罢了,哪只眼睛能看到与民休息?北国大兴木土,修运河,建皇城,这都是极耗民力之事,不知多少人倒在了巨石之下,土夯之中。
兴亡苦于百姓,北地战事未歇,蒙古人如狼似虎,时有南下亡宋之心。而相对的各边军防务繁重,不可能次次及时上报朝廷,便宜之权无形中在扩大,不少边军将领已经开始渗透民政之权,假以时日难免有藩镇之祸。
真正要做到大兴之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直沽寨,三河交汇之所。名为寨,实是无廓之城。
直沽寨这两年发展的日新月异,大量的商贾汇聚于此地,货殖昌盛,形成以木材、石料、米粮、运输等为主的大型坊市,为此大兴府和清州都在此地有驻军,两州府衙也同时向直沽寨征收赋税。
即便是如此恶劣的条件,仍有新商人慕名而来,金玉黄商会凭借一己之力将直沽寨推上了河北第一市的位置。
金玉黄的位置很好找,一般就在最繁华的街道上最高的那栋木楼里。
杨彦全与赵孟启并肩入楼,一楼大堂人满为患,不少商人都是站着交谈。
二楼雅间,酒博士招待杨彦全一行落座,奉上好酒好菜,不过这一次黄知信迟迟没有露面,等的赵孟启都坐不住了。
“杨兄要见的到底是何人?这金玉黄我也熟悉,不然我派人去催一催?”赵孟启不耐烦的说道。
“哈哈哈!保贤果然没有辜负黄某的期望,总算是来了!”
人未到,声先至。爽朗的笑声从门外传来。
黄知信一入门,笑容一下子僵住了。
全……赵孟启他怎么在这儿?难道已经认上亲了?
金玉黄是出了名的消息灵通,赵孟启被赵官家收为养子的事早就传到黄知信耳中,对待赵孟启的态度可不敢马虎。
黄知信刚想拱手行礼,便被赵孟启开口打断:“黄十三,许久不见,近来可好?”
赵孟启与黄知信有过几面之缘,黄舒与全平章私交尚可,逢年过节都会去府上拜访,黄知信也跟着去过几次。
“未曾想在此地见到……启哥儿,黄某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黄知信精明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赵孟启疯狂眼神提示,看来这位太子爷玩心很重,自己可不能坏了他的兴致。
“二位认识?”杨彦全同样照顾赵孟启的情绪,打起了哑谜。
“父辈有些交情,倒是杨兄你,真看不出来呀,交友如此广阔。”赵孟启抬手邀黄知信同坐。
“黄大官人对杨某有知遇之恩,是杨某至交好友。”杨彦全笑道。
“是吗?”赵孟启看向黄知信呵呵一笑,对其态度甚是冷淡,黄知信又不是自家兄弟,且此厮接近杨彦全肯定是有所企图,奸商的押宝行为而已,不值一提。
“黄某与保贤相识于微末,相交以诚,绝无其他心思。”黄知信正襟危坐,以前的全三郎他就得敬着捧着,如今的赵四他更是高攀不起。
念及此处,黄知信不由的庆幸当初的决定是何其正确。
“赵贤弟莫要失礼。”杨彦全硬着头皮说了一句。
“杨兄教训的是,小弟孟浪了。”赵孟启不再为难黄知信,自斟自饮。
“大官人,杨某初来乍到,门路不熟。却有一批货物要运到大兴府,不知大官人可愿一助?银钱方面绝不短缺!”杨彦全拱手问道。
“此事简单,不知货物有多少?要租赁多少车马……”
黄知信当即答应下来,与杨彦全敲定各中细节。
赵孟启从始至终没再插一句话,但心中依旧坚持己见:商贾狡诈不可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