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搜
一、暗室
我时常觉得,写作就是一场漫长的冥搜。
这并非在晨光熹微的林间搜寻菌子,也不是在人声鼎沸的市集里寻找心仪的物件。那太明亮,太确定。冥搜,是在一间没有门窗的暗室里,用指尖摸索着墙壁,试图触碰到某个早已被遗忘的开关。你不知道它是否存在,也不知道触碰之后会迎来光明,迎来坠入更深的黑暗。
此刻,我正坐在这样的暗室里。电脑屏幕是唯一的光源,它像一块冰冷的墓碑,映出我模糊而疲惫的脸。光标在文档的空白处闪烁,像一个不耐烦的问号,又像一只窥视的眼睛,无声地催促着我:搜啊,快搜啊。
搜什么呢?关于“冥搜”这个词本身,还是它所承载的那片幽深的精神疆域?
我打开词典,想从定义里找到一丝线索。“冥搜”,谓尽力搜寻,出自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冥搜一事无,那得王乔舄。” 尽力搜寻,却一无所获,连仙人的鞋子都找不到。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种徒劳而执着的意味。它不是“寻”,带着偶遇的轻巧;也不是“探”,有着明确的方向。它是“冥”,是幽暗,是深邃,是不顾一切地向未知的深处钻探。
这让我想起那些古老的探险家。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的意气风发,而是那些深入地心、潜入深海的人。他们穿着笨重的装备,对抗着令人窒息的压力和无边的黑暗,手里只握着一盏微弱的探照灯。灯光所及之处,只有狰狞的岩石或诡异的生物,而灯光之外,是更庞大、更未知的虚无。他们搜寻的,或许是某种矿产,或许是某个物种,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恐怕更多的是对“未知”本身的执念——那片黑暗里,一定藏着什么,哪怕只是证明黑暗本身的无垠。
写作的冥搜,与这种探险何其相似。我们都是背着文字行囊的地下工作者,在记忆与想象的矿脉里挖掘。有时一镐下去,能带出一串闪着光的句子,像水晶一样剔透;有时则只能刨出一堆潮湿的泥土,混杂着腐烂的情绪和破碎的意象。更多的时候,是漫长的空洞,是镐头敲在岩石上发出的单调回响,震得手臂发麻,也震得心里发慌。
我曾以为,冥搜是一场孤独的跋涉。直到我在旧书市场淘到一本泛黄的手稿。那是一位不知名的老学者写的,关于地方方言的研究。手稿的字迹工整,却处处可见修改的痕迹——墨团、划痕、贴上去的小纸条,甚至还有几页被泪水浸湿后晕开的字迹。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他用颤抖的笔写着:“搜遍千山,未得一词;然途中所见,皆是答案。”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冥搜的意义,或许并不全在于找到那个预设的“答案”。
二、镜中
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冥搜”的痕迹。它似乎无处不在,又似乎无迹可寻。
楼下的修鞋匠,每天都坐在小马扎上,戴着老花镜,用锥子和线一针一针地修补鞋子。他的动作很慢,眼神却异常专注,仿佛手里不是一双破旧的皮鞋,而是一件稀世的珍宝。有一次,我看到他拿着一只断了带的凉鞋,翻来覆去地看了很久,然后从工具箱的最底层,找出一小块颜色几乎完全一样的皮子。他用剪刀细细地裁剪,用胶水小心翼翼地粘贴,再用细麻线一圈圈地缝合。整个过程,他一言不发,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那只凉鞋。我想,他也是在冥搜吧——搜寻最合适的材料,最合适的针法,只为让一件破损的东西重新变得完整。
小区里的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我曾在凌晨四点多看到他,拿着扫帚,一点一点地清扫着路面。他不是像其他人那样随意地挥舞,而是弯腰蹲下来,用手捡起那些嵌在砖缝里的碎纸屑和烟蒂。他的身影在路灯下被拉得很长,显得有些孤独,却又无比坚定。他在搜寻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微不足道的垃圾,试图还给这个世界一份洁净。这,也是一种冥搜。
甚至我的母亲,每次做饭前,都会在厨房里忙碌很久。她会打开冰箱,拿出各种食材,在案板上一一摆放好,然后皱着眉头思考:今天孩子想吃什么?哪种做法更有营养?她会反复调整调料的比例,尝了又尝,直到味道刚刚好。她在搜寻一种让家人满意的味道,一种家的温暖。这种搜寻,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却比任何宏大的探索都更贴近生活的本质。
原来,冥搜从来都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也不是学者专家的特权。它是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的一场精神修行。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对“更好”的执着,一种对“意义”的追问。
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尝试写作的经历。那是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我坐在书桌前,抓着笔,冥思苦想了整整一个下午。我想写成为科学家,又觉得太遥远;想写成为医生,又觉得太普通;想写成为作家,又觉得太矫情。纸上画满了乱七八糟的涂鸦,却连一个像样的开头都写不出来。
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窗外的夕阳照了进来,落在我的作业本上。我看到阳光里浮动着无数细小的尘埃,它们在光束中飞舞、旋转,仿佛在演绎着一场无声的舞蹈。那一刻,我忽然想到,或许我的梦想不需要那么宏大,不需要那么惊天动地。或许它就像这些尘埃一样,渺小,却真实。我可以成为一个记录者,记录下生活中的这些微光,记录下那些不被注意的瞬间。
于是,我拿起笔,写下了我的第一篇短文。那篇文章写得很稚嫩,甚至有些可笑,但它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冥搜后的喜悦——那种在黑暗中摸索许久,终于看到一丝光亮的感动。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停下过冥搜的脚步。我在书本中搜寻智慧,在旅途中搜寻风景,在与人的交往中搜寻真诚。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会一无所获,甚至会迷失方向,但我依然愿意带着这份执着,继续走下去。
因为我明白,冥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它让我们学会专注,学会坚持,学会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从容。它让我们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也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
三、回声
我曾在一座古老的寺庙里,体验过一种奇妙的冥搜。
那座寺庙坐落在深山里,香火并不旺盛,显得有些冷清。寺庙的后院有一口古井,井口很小,周围长满了青苔。据说,这口井有一个奇特的功能:如果你对着井口轻声说出你的心事,它会给你一个回声。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到井边。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我轻声问道:“我该如何才能写出更好的文字?”
说完,我静静地等待着。几秒钟后,井里传来了一个模糊的回声。我仔细听了很久,才分辨出那似乎是两个字:“倾听。”
倾听?我有些疑惑。倾听什么呢?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远处的鸟鸣声,清脆而悠扬;甚至连我自己的心跳声,都变得格外清晰。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都在向外搜寻,却忽略了向内倾听。我忽略了身边的声音,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忽略了那些最本真、最朴素的情感。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倾听。我倾听雨滴落在窗台上的声音,倾听花开的声音,倾听孩子们的笑声,倾听老人们的叹息。我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灵感的源泉,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去倾听,去感受。
我曾在一个雨天,坐在窗边,听着雨水敲打玻璃的声音。那声音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像一首没有尽头的曲子。我闭上眼睛,任由思绪随着雨声飘飞。我想起了童年时在雨中奔跑的快乐,想起了和朋友在雨中漫步的浪漫,想起了独自一人在雨中的孤独。那些记忆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闪过,每一个画面都那么清晰,那么生动。
于是,我拿起笔,写下了一篇关于雨的散文。那篇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结构,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很多读者告诉我,他们在那篇文章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雨带来的不同情绪。
我想,这就是倾听的力量。它让我们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能够感受到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情感。它让我们的文字变得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除了倾听,冥搜还需要勇气。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勇气去挑战未知的领域,勇气去坚持自己的选择。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画家,他从小就喜欢画画,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着名的画家。但是,他的家人并不支持他,认为画画没有前途,让他去学了一个他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他在一家公司做着一份枯燥的工作,每天都过得很压抑。
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他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不停地画画。他画身边的人和事,画自己的想象和梦想。他的画并不被很多人认可,甚至有人嘲笑他画得不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说:“我画画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是为了表达我自己。只要我还能画,我就不会停止。”
终于,在他坚持了五年之后,他的一幅画被一位着名的收藏家看中,并且以很高的价格买走了。从那以后,他的作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问他,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他说:“是对画画的热爱,也是对自己的信任。我相信,只要我不停地搜寻,不停地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是啊,冥搜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有毅力去坚持,就一定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
四、微光
冥搜的过程,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有时风平浪静,你可以悠闲地欣赏沿途的风景;有时则狂风巨浪,你需要拼尽全力才能保住船只。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不会就有你一直在寻找的灯塔。
我曾有过一段非常迷茫的时期。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写作遇到了瓶颈,无论怎么努力,都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文字。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过放弃写作。
那段时间,我很少出门,整天待在家里,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我翻遍了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发现它们都那么幼稚,那么可笑。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小丑,在舞台上卖力地表演,却没有人愿意看。
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读者的邮件。那是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他说他很喜欢我写的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那篇文章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他说:“你的文字很温暖,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
就是这封信,像一束真正的微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内心。我忽然意识到,我的文字或许并不完美,但它却能够给别人带来温暖和感动。这就足够了。
从那以后,我重新振作起来。我不再过分追求文字的华丽和结构的完美,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真诚。我开始写更多关于生活、关于普通人的故事,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像那位老人说的那样,成为一束微光,照亮一些人的心灵。
我知道,这束微光很微弱,或许不能照亮整个世界,但只要它能够给需要的人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冥搜的路上,我们不仅在寻找外部的世界,更是在寻找内心的自己。我们在寻找自己的热爱,寻找自己的价值,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我想起了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这或许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一场最漫长、最艰难的冥搜。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地认识自己。我们在成功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在失败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在爱与被爱中认识自己的情感,在孤独与迷茫中认识自己的内心。
这个过程,就像剥洋葱一样。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去外表的伪装和束缚,直到看到最核心的那个自己。这个过程可能会流泪,可能会痛苦,但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
我曾以为,认识自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自己。我常常会做出一些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常常会陷入矛盾和困惑之中。
但我并不害怕。因为我知道,认识自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没有终点。每一次的冥搜,每一次的探索,都会让我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
五、无境
冥搜是没有尽头的。就像宇宙一样,它浩瀚无垠,永远都有新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我们或许会找到一些答案,或许会解决一些问题,但很快,新的疑问又会出现,新的挑战又会摆在我们面前。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正是这些新的疑问和挑战,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成长。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冥搜的意义,或许也不在于找到那个最终的“答案”,而在于不断地“搜寻”本身。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这些经历会丰富我们的内心,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深刻的人。
我想起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的一生,都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冥搜。牛顿冥搜万有引力的奥秘,梵高冥搜色彩与情感的表达,孔子冥搜仁与礼的真谛。他们或许没有找到所有的答案,但他们的探索精神,却永远地影响着后人。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冥搜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我知道,我不可能像他们那样伟大,但我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坚持冥搜。我愿意带着这份执着和热爱,继续在文字的世界里探索,继续在生活的海洋中航行。
我相信,只要我不停止冥搜的脚步,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更美的风景,找到更有意义的答案。即使最终我什么都没有找到,我也不会后悔。因为在冥搜的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感动,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电脑屏幕的光依然亮着。光标还在文档的空白处闪烁,但我已经不再感到焦虑和迷茫。因为我知道,冥搜的路还很长,而我,才刚刚开始。
我拿起笔,写下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字。然后,我关掉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星空。星星在深邃的夜空中闪烁,像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个世界,也注视着每一个在黑暗中冥搜的人。
我知道,在那些星星的背后,还有更广阔的宇宙等待我们去探索。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片同样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去发现。
冥搜,永无止境。而我们,也将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