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汉东省宏观发展战略落地的同时,作为省发改委党委书记,林晓始终将微观层面的规则建设与项目审批监管攥在手心。她比谁都清楚,发改委的每一次决策都牵动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脉搏。规则二字,在她心中从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是守护发展底线的基石。
上任不足三月,林晓便牵头梳理了全省积压的重大项目审批清单,其中一份来自沿海经济强市——靖海市的超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格外引人注目。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20亿元,规划建设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基地,投产后预计年产能突破500亿片,年缴税收超15亿元,不仅能填补汉东省在高端电子制造领域的空白,还能带动上下游20余家配套企业落地,是靖海市政府全力攻坚的“一号工程”,更是省里重点关注的产业升级项目。
提交到发改委的项目材料足足装了两个文件盒,厚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详尽的市场分析数据、完整的专家论证意见,甚至连土地预审、规划许可等前置审批文件都一应俱全,字里行间透着“无可挑剔”的严谨。
负责初审的投资处副处长张磊在汇报时也满脸肯定:“林书记,这个项目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产业前景都没得挑,靖海市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专家评审也全票通过,按流程可以进入审批公示环节了。”
林晓指尖划过文件封面,没有急于签字,而是翻开了能评报告和环评报告这两个关键文件。她在基层工作时,曾牵头处理过工业园区污染整改,在综合部门任职期间也参与过重大项目评审,对这类报告的关键节点有着天然的敏锐。当看到能评报告中“项目投产后将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碳排放指标符合区域规划要求”的表述时,她眉头微蹙,在这句话旁画了个圈。
“张处,你看这里,”林晓将报告推到桌对面,“‘逐步提高’是多久?具体比例是多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方案、储能设施的配套建设,报告里只字未提。还有碳排放抵消,是通过购买碳配额还是自建减排项目?这些都是硬指标,怎么能只用‘符合要求’一笔带过?”
张磊凑近一看,有些尴尬地解释:“林书记,靖海市说这些后续会补充完善,现在主要是抢项目落地时间,怕夜长梦多。”
“后续完善?”林晓摇摇头,又翻开环评报告,“再看这里,一类危废处理引用的是2020年的标准,去年国家已经更新了标准,要求更严格,尤其是处置设施的防渗等级和监测频率,旧标准根本不达标。这不是小问题,是直接违反现行规定的潜在风险点。”
她合上报告,语气严肃:“项目审批不能只看‘大方向’,这些细节恰恰是守住安全底线的关键。能评关系到能耗双控目标,环评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少了具体实施方案和保障机制,就是纸上谈兵。通知靖海市,项目材料退回,限15个工作日内补充可再生能源消纳的详细方案、碳排放抵消的具体措施,以及符合新标准的危废处理升级方案,缺一项都不能进入下一环节。”
张磊面露难色:“林书记,这会不会太严格了?靖海市那边催得很紧,而且这个项目……听说背后有不少领导关注。”
“关注不是违规审批的理由,”林晓语气坚定,“规则面前没有特殊项目,越是重点项目,越要守住合规底线。如果现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来项目投产出现能耗超标、污染排放等问题,谁来负责?是审批部门,还是地方政府?我们不能拿全省的生态环境和发展信誉赌明天。”
张磊见主任态度坚决,只好点头应下:“好,我马上通知靖海市相关部门。”
项目材料被退回的消息,当天就传到了靖海市。市委书记李伟得知后,第一时间拨通了林晓的电话,电话那头的语气带着几分客气,却难掩急切:“林书记,打扰你了。关于那个电子信息项目,我听说材料被退回去了?这个项目对我们靖海,甚至对全省的电子信息产业链都太关键了,现在南方几个省份都在抢类似项目,下游的手机制造、汽车电子企业都等着我们的芯片配套,晚一步可能就错失整个市场机遇啊。”
林晓握着听筒,耐心回应:“李书记,我理解你的心情,也知道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但我们在审核中发现,能评和环评报告里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说清,比如可再生能源消纳、危废处理标准这些,都是现行政策的硬约束,不能含糊。”
“那些都是技术细节嘛,”李伟笑着说,“林书记,你看能不能通融一下?先让项目开工建设,这些细节问题我们边建边完善,保证不拖后腿。项目早一天投产,就能早一天产生效益,这对全省经济增长也是贡献啊。”
“李书记,这不是通融不通融的问题,”林晓语气平和却立场坚定,“能评和环评不是走过场的形式,而是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体检报告’。如果现在不把这些问题解决好,项目建成后可能面临整改停产的风险,到时候损失更大。我们严格审批,既是对项目负责,也是对靖海的发展负责。”
李伟沉默了片刻,语气中带着一丝施压:“林书记,这个项目省委省政府都很重视,不少老领导也专门问过进展。你这样卡着,会不会影响大局啊?”
“李书记,依规审批就是为了保障大局稳定,”林晓不卑不亢,“如果因为追求速度而突破规则,将来出了问题,才是真的影响大局。请你放心,只要靖海市补充的材料符合标准,我们一定第一时间完成审批,绝不拖延。”
挂了李伟的电话,林晓揉了揉眉心。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果然,接下来的几天,各种“关心”的电话接踵而至。
省工信厅副厅长王建军打来电话:“晓啊,靖海那个电子信息项目是省里的重点产业项目,你那边能不能加快点进度?别太较真了,有些问题可以灵活处理嘛。”
随后,甚至有一位退休的老领导打来电话,语重心长地“劝导”:“小林,我知道你做事认真,但有时候也要懂得顾全大局。靖海那个项目对全省产业升级很重要,适当放一放标准,让项目尽快落地,才是实实在在的政绩。”
一次次通话,一次次施压,林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同于在清河市面对具体的对手,而是一张交织着地方利益、部门诉求、人情关系的无形网络。
夜幕降临,省发改委办公楼的灯光大多已经熄灭,只有林晓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她独自坐在办公桌前,再次翻开那份厚厚的项目材料,逐字逐句地核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桌上的一杯清茶早已凉透,就像她此刻冷静的思绪。
林晓指尖在相关条款上轻轻敲击。她知道,自己的选择不仅关乎一个项目的审批结果,更关乎整个审批体系的公平与刚性,关乎全省营商环境的底色。
第二天上午,林晓主持召开了委内专题会议,讨论靖海市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的审批事宜。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委领导班子成员、各相关处室负责人悉数到场。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有人支持灵活处理,认为应该兼顾发展速度;有人坚持严格审批,主张守住规则底线,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林晓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没有打断。等讨论声渐渐平息,她才缓缓开口,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同志们,我理解大家希望项目尽快落地、为全省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心情,我和大家一样,盼着汉东的产业能早日升级,经济能更快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发改委的职责不仅是推动发展,更是守护发展的质量和底线。”
她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同志:“能评和环评,不是走个过场,他们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体检报告’和‘安全阀’。如果我们现在对这些模糊地带和潜在风险视而不见,为了追求眼前的速度而牺牲长远的安全,将来一旦出现能耗超标、污染排放等问题,不仅项目要停工整改,还会引发社会矛盾,损害政府公信力,到时候我们谁能承担这个后果?”
“发改委是规则的制定者之一,更是规则的守护者。”林晓的声音掷地有声,“如果我们自己都带头破坏规则,搞特事特办,那还如何要求下面的市县遵守规则?还如何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长此以往,规则就会失去尊严,权力就会失去约束,最终损害的是全省的长远发展。”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个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执行。缺什么材料,就补什么材料;哪方面不达标,就必须整改到位。这不是卡脖子,而是负责任——对项目本身负责,对靖海市负责,更是对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林晓的话让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之前主张灵活处理的几位同志也低下了头,若有所思。赵刚副主任叹了口气,说道:“林书记,你说得有道理,是我们太急于求成了,忽略了风险底线。就按你说的办,严格要求靖海市补充材料、整改到位。”
“好,”林晓点头,“投资处负责跟踪对接,督促靖海市在规定时间内补充完善相关材料;资环处负责组织专家,对补充后的方案进行重新评估,确保风险可控。只要材料达标,我们立刻启动审批流程,绝不人为拖延。”
会议结束后,靖海市接到了发改委的明确要求,虽然颇有怨言,但也知道林晓的态度坚决,只能组织相关部门和项目方加班加点完善材料。项目方最初很不理解,负责人找到靖海市发改委主任抱怨:“我们做了这么多前期工作,就因为几个‘小问题’被卡住,要是耽误了项目落地,损失谁来承担?”
靖海市发改委主任无奈地说:“林书记是出了名的原则性强,她认准的事很难变通。你们还是赶紧按要求补充方案吧,不然拖得越久,损失越大。”
为了制定可再生能源消纳方案,项目方专门聘请了能源咨询机构,重新规划了厂区的供电系统,配套建设了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储能设施;针对危废处理问题,他们淘汰了旧的处置设施,按照新标准新建了防渗等级更高的贮存仓库,并与省内一家具备资质的危废处理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明确了处置流程和监测责任。
12天后,补充完整的材料再次提交到省发改委。林晓安排专家进行了加急评估,确认所有问题都已整改到位,风险可控后,才在审批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从第一次提交材料到最终审批通过,整个过程比正常流程多花了近一个月时间。
然而,当项目按照整改后的方案开工建设,项目方和靖海市政府渐渐发现了其中的益处。项目投产半年后,在一次全省产业项目观摩会上,靖海市委书记李伟见到了林晓,他主动走上前,握着林晓的手由衷地说:“林书记,当初我还觉得你太较真,现在看来,是我目光短浅了。你坚持的那些规则,其实是在帮我们避免大麻烦。现在项目运行得很顺利,能耗和环保指标都优于预期,多亏了你当初的严格要求。规矩立得住,大家做事才更有底气啊。”
林晓笑着回应:“李书记,您过奖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规则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发展的护身符。只有守住规则底线,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这件事很快在省直机关和各地市传开,林晓“原则性强、不好糊弄”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意识到,省发改委的审批不再有“弹性空间”,只能严格按照规则和标准准备材料,这反而让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公平透明。
借着这股势头,林晓在省发改委大力推行“标准化审批、阳光化运行”改革。改革推行之初,也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老同事觉得“太麻烦”“束缚手脚”,但林晓顶住压力,坚持一步一步推进。渐渐地,大家发现,标准化审批不仅减少了自由裁量权,也降低了廉政风险,审批效率反而比以前更高了。企业不用再跑断腿、找关系,只需要按照公开标准准备材料,就能顺利完成审批,营商环境得到了显着优化。
夕阳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洒在林晓办公桌上的《汉东省重大项目审批管理办法》上,封面上的“规则”二字显得格外醒目。她拿起这份文件,心中感慨万千。规则的重量,不在于它的条文有多繁琐,而在于它所承载的公平与正义,在于它对权力的约束,对发展的保障。
在这个手握重权的位置上,林晓深知每一次对规则的坚守,都是在为汉东省的发展环境添砖加瓦。她或许会得罪一些人,或许会遇到不少阻力,但她始终坚信,只要守住规则底线,就能赢得长久的尊重和信任,就能为汉东省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而这份坚守,正是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