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黑苗寨的生活后,刘远洋并未将自己局限于寨墙之内。他深知,这片广袤的原始山林本身就是一座无尽的宝库,蕴藏着未知的资源与智慧。在取得龙沙寨主的同意和龙峒的陪伴下,他开始更深入地探索苗疆腹地。
晨雾尚未散尽,两人便已穿行在遮天蔽日的古木之间。龙峒如同林中的精灵,脚步轻盈,对每一处兽径、每一株草木都了如指掌。他时而停下,指着某种不起眼的植物,告诉刘远洋其解毒或疗伤的效用;时而侧耳倾听,从鸟鸣兽吼中判断出潜在的猎物或危险。
“刘兄弟,你看。”龙峒在一处向阳的山坡停下,指着一片叶片呈锯齿状的矮生灌木,“这是‘铁骨草’,茎秆极其坚韧,我们常用来捆绑重要的东西,比麻绳还结实,浸水后更是如此。”
刘远洋仔细观察,发现这“铁骨草”的纤维结构确实独特。他心中一动,若能批量处理,或许能制成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纤维材料,用于弓弦、渔网甚至初级传动带。
继续前行,在一片幽深的谷地,他们发现了一种色泽暗紫、质地坚硬的泥土。龙峒用柴刀敲下一块,解释道:“这是‘紫胶泥’,遇火会变得非常坚硬,寨子里有时用它来修补炉灶。”
刘远洋接过泥土,仔细捻磨,又观察其断口,心中掀起波澜。这哪里是普通的泥土,这分明是一种天然的高岭土与铁矿渣的混合物!其特性非常接近于烧制陶瓷和原始水泥的原料!若能掌握合适的烧制温度和方法,或许能在这里烧制出更为耐用的陶器,甚至尝试制作简易的水硬性胶凝材料,这对于改善寨子建筑、修建更坚固的工事意义重大。
最令刘远洋惊讶的发现,是在一条人迹罕至的溪流边。几株高大的乔木下,散落着一些表面布满规则孔洞的灰褐色石块,入手颇轻。
“这是‘雷公石’,”龙峒带着几分敬畏说,“传说只有被天雷劈过的地方才会出现,轻如朽木,却能沉水。”
刘远洋拿起一块,仔细端详那蜂窝状的孔洞结构,又掂了掂分量,一个名词瞬间划过脑海——浮石!这是一种火山喷发形成的多孔玻璃质岩石,密度小于水,可用于水力筛选、研磨,甚至作为简易的过滤材料!它的出现,说明这片群山在远古时期可能有过火山活动,或许还能找到其他相关的矿物。
“龙峒兄弟,这些石头,还有那紫胶泥、铁骨草,对我们寨子可能大有用处!”刘远洋压抑着内心的激动说道。
龙峒虽然不完全明白这些东西除了传统用途外还能做什么,但他对刘远洋的判断已近乎盲从,闻言立刻点头:“刘兄弟你说有用,那肯定有用!需要多少,俺带人来采!”
这次探索,收获远超预期。刘远洋意识到,苗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易守难攻的地势和彪悍的民风,更在于这片未经大规模开发的处女地所蕴藏的丰富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若能与他的知识相结合,所能迸发出的能量将不可估量。
回到寨子,刘远洋立刻投入了对新发现资源的初步研究中。他指导寨民系统性地采集铁骨草,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沤制、捶打,提取更长的纤维。他搭建了一个小型的试验窑,小心翼翼地控制火候,烧制那些“紫胶泥”,记录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对于浮石,他则开始测试其在水中的浮力和作为磨料的效果。
这些工作琐碎而充满不确定性,但刘远洋乐在其中。每一次小小的成功,比如成功用铁骨草纤维搓出了更坚韧的绳索,或者烧制出了一块硬度尚可的陶砖,都让他和参与其中的苗民兴奋不已。寨子里的学习氛围空前浓厚,连一些半大的孩子都跟在旁边,好奇地看着这些“神奇”的变化。
龙沙寨主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并未过多干涉,只是偶尔会在刘远洋试验时,默默地坐在不远处,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难以言喻的光芒。他或许不完全理解刘远洋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但他能感觉到,这个年轻人正在为黑苗寨带来一种深层次的、关乎未来的改变。
这一日,刘远洋正在记录一批紫胶泥的烧制数据,龙峒兴冲冲地跑来:“刘兄弟,你快去看看!按照你教的方法弄的那个‘水碓’,成了!自己在那里舂米,都不用人在旁边守着!”
刘远洋跟着他跑到寨子边的小溪旁,只见一架利用水流力量自动工作的水碓正在不知疲倦地起落,咚咚地撞击着石臼中的稻谷,效率比人力高了数倍。围观的苗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惊奇。
看着这自动运转的器械,听着那富有节奏的撞击声,刘远洋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技术的光芒,终于在这偏远的苗寨,照亮了一角。
林深之处,不仅见到了自然的馈赠,更见到了智慧生根发芽的希望。他知道,这条探索与创造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