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决的指尖几乎嵌进苏晏清腕骨里。
他能数清她脉搏停跳的次数——第一次是在灰炉腾起第三柱烟时,第二次是陈照雪的冰杖砸地那刻,第三次,此刻,他的掌心还沾着她咳在灰汤里的血,腥甜混着焦苦,刺得他喉间发紧。
阿清。他把她的脸贴在自己颈侧,用最烫的体温去焐她冰凉的耳垂,你听着,孤光村的灶膛还留着半块松柴,你说要煮菌子粥给我看汤色转金。
你答应过的,不能赖。
话音未落,地底传来闷响。
萧决抬头,见万千灰烬正从四面八方涌来——檐角积灰、瓦缝残炭、甚至他靴底沾的那星点,都离了原位,在半空凝成细链,串成无数米粒大的牌位,绕着灰炉盘旋。
那是...无碑人的名字。灰名匠的盲杖点着地面,摸索到炉边。
他腰间挂着个褪色的布囊,摸出来时囊口还沾着炉灰。我爹的骨灰在里头。他掀开囊口,骨粉簌簌落入沸汤,他没进御膳庙,可三十个产妇喝了他的安胎粥,孩子都活过了月。
今天,我用他的骨,给所有没碑的人,立一块大碑。
灰汤突然翻涌如沸。李四,烧过赈灾粥——第一行焦字浮起时,东边山坳亮起盏灯;王五娘,冻死前还护着面盆——第二行字腾起,破庙屋檐下的灶火地蹿高;第三行赵阿公,给赶考书生煮过十碗热汤面,驿馆的烟囱里竟飘出了新麦馒头的香气。
够了!灶焚吏的嘶吼混着哭腔。
他跪在灰炉前,黑袍下的脊背剧烈颤抖,常年握刀的手指蜷成爪状,指节泛着青白。
当他扯下黑袍时,胸前味逆·执刑的烙印在雪地里格外刺目,我砍过七十二颗头,就因为他们味乱纲常。
可我娘...他从怀里摸出把烧焦的菜刀,刀柄刻着二字,我娘是被当成毒膳试菜人,活活烧死的。
菜刀入炉的刹那,火光里浮起道虚影——是个系着蓝布围裙的妇人,正踮脚搅灶上的锅。儿,今天饭香吗?她回头笑,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面星子。
灶焚吏突然瘫软在地,额头重重磕在灰里,娘,香,可香了...他的哭声混着灰烬簌簌往下落,再抬头时,脸上已糊了层灰,倒像替自己刻了块碑。
陈照雪的脚步踩碎了满地冰碴。
她走下高崖时,风雪竟不再跟着她打转——从前总绕着她飞的雪粒子,此刻都往灰炉方向飘,沾在她貂毛袖口的冰棱,也裂开条缝。
她站在炉前,掌心摊开,露出枚烧焦的铜匙,我爹的。她轻轻一松手,铜匙沉入汤里,味道是人心,可金殿上的人用味道杀人。
我恨火?
不,我恨的是那些坐在龙椅上,决定谁该被吃掉的人。
她抽出腰间的冰杖,那是用千年玄冰炼的终寒引,从前只要挥起,十里内的灶火都会熄灭。
此刻她却将冰杖尖端插进冻土,若这灰火能让一个孩子知道——她娘不是叛徒,那我就算毁了天下灶,也错了。冰杖表面爬上蛛网状的裂纹,很快融成一滩清水,渗进雪里,连个冰碴都没剩。
苏晏清的意识在下沉。
她听见无数声音:有孩子扒着破碗哭,有老妇人用漏勺搅汤,说这饭像我娘煮的,有年轻书生拍桌喊我爹是清白的!。
这些声音裹着各种味道涌来——焦糊的米香、冻硬的窝窝头、带着血锈味的肉汤,最后凝成一碗热汤的温度。
清儿,记住,饭里有人。祖父的声音突然清晰。
她看见幼时的自己,捧着碗菌子汤站在金殿里,祖父的手覆在她手背上,不是锅铲,不是火候,是吃这碗饭的人。
他们的喜,他们的冤,他们没说出口的苦,都在饭里。
她突然明白。
那些她以为的——能尝出对方藏在味里的心事,能让一道菜说尽千言万语——原来不是她的,是所有被碾碎在灶下、烧作灰的滋味,借她的手、她的胃、她的心,重新活过来。
她不是容器,是桥,是让那些被遗忘的,能从黑暗里走出来的桥。
噗通。
萧决的呼吸在瞬间停滞。
他感觉怀中人的心脏动了——不是一下,是七下连响,像七口灶同时烧开了水,一下比一下有力。
苏晏清的睫毛颤了颤,指尖轻轻勾住他的衣襟,冷...她的声音轻得像片灰,可落在萧决耳里,却重得像惊雷。
灰汤突然自行沸腾,蒸腾出七道半透明的人影。
他们穿着古旧的味师服,腰间挂着不同的厨具——有的别着雕花银勺,有的插着刻纹木铲,最前面的老者冲苏晏清颔首,嘴角分明带着笑。
拾灰童的惊呼划破风雪。
他蹲在崖边,用枯枝沾着灰在石头上划拉,可那灰刚落下,就自己连成字:苏氏·晏清,非相非神,是炊者。
陈照雪伸手接住飘到面前的一粒灰。
那灰落在她舌尖,竟化出丝甜——是金殿上帝王扔给小女孩的糖豆味,是母亲藏在瓦罐底的蜜饯味,是所有被冻住、被烧化的甜,终于融开了。
她还能醒来吗?她望着萧决怀里的人,声音轻得像问风。
风没说话,却卷着一粒灰落进苏晏清半张的唇里。
她的睫毛又颤了颤,指尖攥紧萧决的衣襟,低低哼了声,粥...要糊了...
萧决的眼眶突然发酸。
他抱着她往山下跑,雪地上的血痕歪歪扭扭,像条要回家的蛇。
孤光村的方向有灯亮了,他记得村头那户人家的灶膛,还留着半块松柴,足够煮一锅菌子粥,看汤色转金。
苏晏清的气息还弱,唇色青灰,可他能感觉到,她的心跳正一下一下,撞着他的胸口,像在敲鼓,说:我在,我在,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