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道宗清宁元年(1055 年)的深秋,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木叶山脚下,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正朝着皇宫方向行进。鎏金的马鞍上,端坐着手持凤冠的少女,她身着绣着缠枝莲纹的契丹传统长袍,眉眼间既有草原女子的英气,又藏着汉家闺秀的温婉 —— 她便是时任北院枢密使萧孝惠的女儿,年仅十六岁的萧观音。
此时的辽朝,已历九帝,经萧太后(萧绰)与辽圣宗的励精图治,国力臻于鼎盛。契丹贵族与汉族文化深度交融,皇室选后虽仍遵循 “萧氏为后,耶律为妃” 的祖制,但对皇后的文化素养要求已远胜往昔。萧观音的出身,堪称辽朝贵族中的 “顶配”:祖父萧思温是辽太宗的驸马,曾辅佐辽景宗登基;父亲萧孝惠官至北院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母亲则是辽兴宗的姐姐秦国长公主。这样的家世,让她自小便接受了最顶尖的教育 —— 既能骑射打猎,又精通汉学典籍,尤其擅长诗词与音律。
入宫当日,辽道宗耶律洪基亲自在宫门迎接。这位刚登基的帝王,时年二十二岁,性格豪迈,却也偏爱文墨。当他看到萧观音行礼时,那垂眸间的温柔与起身时的从容,瞬间便动了心。更让他惊喜的是,几日后的宴席上,萧观音即兴作了一首《伏虎林应制》诗:“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诗中既展现了契丹族的勇武气魄,又暗合道宗一统天下的抱负,道宗当即拍案赞叹:“此等才情,不输男儿!”
清宁二年(1056 年),萧观音正式被册封为皇后。新婚之夜,红烛高燃,道宗握着她的手轻声说:“朕得你为后,如得良璧,往后宫中之事,朕皆信你。” 萧观音望着眼前的帝王,眼中满是憧憬 —— 她不仅要做一位贤淑的皇后,更要以自己的智慧,辅佐道宗开创盛世。
初掌后宫时,萧观音便展现出过人的治理能力。她一改此前后宫奢靡之风,规定嫔妃日常用度需节俭,不得铺张;又设立 “劝农司”,组织宫女学习纺织、耕种之术,将后宫闲置土地开垦为良田,所得粮食用于救济宫中贫困仆从。此外,她深知契丹族虽骁勇,但长期的游牧生活导致民生凋敝,于是多次向道宗进言,建议 “重农桑,轻赋税”,道宗大多采纳。那段时日,道宗对萧观音宠爱有加,时常与她一同在御花园吟诗作对,或是去草原打猎,宫中人称 “帝后情深,堪比汉文景”。
清宁三年(1057 年),萧观音诞下皇子耶律浚,道宗欣喜若狂,当即立耶律浚为皇太子。此时的萧观音,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地位稳固,家庭美满。可她未曾想到,命运的暗流,已在不远处悄然涌动。
随着耶律浚逐渐长大,萧观音对他的教育愈发上心。她特意请来汉族大儒为太子授课,教他研读《论语》《礼记》,同时也不放松契丹传统骑射训练,希望太子能成为 “文武双全,兼容汉契” 的合格储君。太子耶律浚也争气,十岁便能熟读《汉书》,十二岁便可一箭射中百步之外的靶心,朝野上下对这位太子赞誉有加。
然而,太子的优秀,却刺痛了一个人的心 —— 他便是时任北院枢密使的耶律乙辛。耶律乙辛出身贫寒,靠着溜须拍马和军功一步步爬上高位,道宗即位后,他因平定重元之乱有功,被封为魏王,权倾朝野。此人野心极大,一直觊觎着朝中最高权力,而太子耶律浚的存在,无疑是他夺权路上最大的障碍。
为了打压太子,耶律乙辛开始暗中结党营私,拉拢朝中不满萧观音的官员。当时,辽朝朝堂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萧观音、太子耶律浚为首的 “汉法派”,主张继续推行汉化政策,发展农业,与宋朝和平相处;另一派是以耶律乙辛为首的 “守旧派”,主张维持契丹传统游牧制度,对宋朝采取强硬态度,同时反对太子过早参与朝政。两派的矛盾日益尖锐,而道宗晚年逐渐沉迷于打猎与酒色,对朝堂之事愈发懈怠,这便给了耶律乙辛可乘之机。
萧观音早已察觉到耶律乙辛的野心,多次在道宗面前提醒:“耶律乙辛权势过盛,党羽众多,若不加以制衡,恐生祸乱。” 可此时的道宗,对耶律乙辛极为信任,认为他是 “国之柱石”,反而觉得萧观音是 “妇人干政,多心多虑”。一次,道宗又要去秋山打猎,萧观音劝说道:“陛下春秋已高,不宜频繁出猎,且朝中之事繁杂,耶律乙辛一人独揽大权,恐有不妥。” 道宗却不耐烦地挥手:“朕自有分寸,后宫不得干预朝政!” 说完,便带着随从扬长而去。
萧观音望着道宗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忧虑。她知道,道宗的信任,是耶律乙辛最大的保护伞,而自己若再强行进言,只会让道宗对自己愈发反感。无奈之下,她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太子身上,叮嘱太子 “谨言慎行,远离耶律乙辛党羽”。可年轻气盛的耶律浚,却对耶律乙辛的阴谋不以为然,认为 “身正不怕影子斜”,依旧在朝堂上与耶律乙辛针锋相对,这更让耶律乙辛下定决心,要除掉太子母子。
此时的萧观音,除了忧心朝堂之事,还面临着一个更让她痛苦的问题 —— 道宗对她的宠爱,早已不如往昔。道宗晚年愈发沉迷酒色,时常在宫中设宴,召集群臣饮酒作乐,甚至通宵达旦。萧观音多次劝谏,希望道宗 “以国事为重,戒酒色,亲贤臣”,可道宗不仅不听,反而觉得萧观音 “过于严厉,失了女子温柔”。渐渐地,道宗去萧观音宫中的次数越来越少,转而宠爱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嫔妃。
深宫寂寞,萧观音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词与音律之中。她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回心院》词十首。这十首词,以 “扫深殿”“拂象床”“换香枕”“铺翠被”“装绣帐”“叠锦茵”“展瑶席”“剔银灯”“爇熏炉”“张鸣筝” 为主题,描绘了一位皇后对帝王的思念之情,词风细腻委婉,情感真挚动人。比如其中《扫深殿》一首:“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字里行间,满是萧观音对道宗回心转意的期盼。
为了让《回心院》词更具感染力,萧观音还特意请来宫廷乐师赵惟一,为这十首词谱曲。赵惟一精通音律,尤其擅长琵琶,他与萧观音合作时,两人常常为了一个音符、一句唱腔反复琢磨,久而久之,宫中便开始流传两人 “有染” 的谣言。耶律乙辛得知此事后,眼中闪过一丝阴狠 —— 他知道,扳倒萧观音的机会,来了。
大康元年(1075 年),耶律乙辛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他先是找到自己的党羽,时任宰相张孝杰,两人商议后,决定从 “谣言” 入手,伪造证据,诬陷萧观音与赵惟一私通。
张孝杰早年曾得到萧观音的提拔,却因贪赃枉法被萧观音斥责,心中一直怀恨在心。他按照耶律乙辛的吩咐,找到一位名叫单登的宫女。单登原是耶律重元的家奴,重元之乱后,她被没入宫中,成为一名乐工。单登擅长弹筝,曾与赵惟一比试技艺,却惨败而归,因此对赵惟一心怀嫉妒;同时,她又因萧观音偏爱赵惟一,不重用自己,而对萧观音心生怨恨。
耶律乙辛给了单登一笔重金,让她去诱惑赵惟一,并偷取萧观音的贴身物品。单登领命后,多次在宫中接近赵惟一,可赵惟一为人正直,对萧观音始终保持着敬重之心,从未有过越界之举。单登见状,便改变策略,开始暗中收集萧观音的诗词手稿。
不久后,耶律乙辛又让张孝杰伪造了一首名为《十香词》的艳诗,并谎称这是萧观音写给赵惟一的 “定情诗”。《十香词》共十首,每首描写女子身体的一处 “香”,语言低俗露骨,与萧观音以往高雅的词风截然不同。比如其中一首:“青丝七尺长,挽作内家妆。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 耶律乙辛知道,仅凭这首诗,还不足以让道宗相信,于是他又让单登伪造了一篇《怀古诗》,并在诗后加上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的句子,暗示萧观音与赵惟一私通,堪比赵飞燕祸乱汉室。
一切准备就绪后,耶律乙辛让单登将《十香词》和《怀古诗》呈给道宗,并 “哭诉” 自己曾亲眼看到萧观音与赵惟一在宫中私会。道宗起初并不相信,他虽对萧观音有所疏远,但也知道她的品性。可当他看到《十香词》和《怀古诗》时,顿时勃然大怒 ——《怀古诗》中的 “赵家妆”“飞燕” 等字眼,让他联想到了汉成帝时赵飞燕私通外臣的典故,而《十香词》的低俗,更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道宗当即下令,将赵惟一逮捕入狱,并命张孝杰负责审理此案。张孝杰早已与耶律乙辛串通好,对赵惟一严刑拷打。赵惟一忍受不住酷刑,最终被迫承认了 “与皇后私通” 的罪名。随后,道宗又召萧观音入宫对质,萧观音看到《十香词》后,气得浑身发抖,哭着辩解:“此诗绝非臣妾所作!臣妾出身名门,深受皇恩,怎会做出这等不知廉耻之事?这分明是耶律乙辛等人的阴谋!”
可此时的道宗,早已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根本不听萧观音的辩解,反而下令将萧观音打入冷宫,并废黜其皇后之位。萧观音被打入冷宫后,日夜哭泣,她不断地给道宗写信,诉说自己的冤屈,回忆两人昔日的情深,可这些信,都被耶律乙辛拦截,道宗一封也未曾看到。
耶律乙辛见萧观音虽被废黜,但仍有翻身的可能,于是决定斩草除根。他暗中买通了冷宫中的一名宫女,让她给萧观音送去了一杯毒酒。萧观音看着眼前的毒酒,心中满是绝望,她知道,自己今日必死无疑。在饮下毒酒之前,她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嗟薄福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托后钧兮凝位,忽前星兮启耀。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欲贯鱼兮上进,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将剖心兮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惭,遏飞霜兮下击。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曜兮将坠,忽吾去兮椒房。呼天地兮惨悴,恨今古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夕!”
这首绝命诗,字字泣血,既诉说了自己的冤屈,又表达了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命运的悲愤。写完后,萧观音饮下毒酒,年仅三十六岁。一代贤后,就这样含冤而死。
萧观音死后,耶律乙辛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太子耶律浚。他深知,太子一旦登基,必定会为母报仇,自己也难逃一死。于是,他开始策划陷害太子的阴谋。
大康二年(1076 年),耶律乙辛指使党羽诬告太子耶律浚 “谋反”,声称太子因母亲蒙冤而死,心怀怨恨,暗中联络亲信,准备发动政变,夺取皇位。道宗此时早已对耶律乙辛深信不疑,听到 “谋反” 二字,当即下令将太子耶律浚逮捕入狱。
太子耶律浚被逮捕后,深知自己是被耶律乙辛陷害,于是多次向道宗上书,诉说自己的冤屈。可道宗不仅不听,反而认为太子是 “做贼心虚”,下令对太子严刑拷打。太子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始终不肯承认 “谋反” 的罪名。耶律乙辛见太子不肯认罪,便伪造了太子 “谋反” 的证据,包括所谓的 “密信” 和 “同党名单”。道宗看到这些 “证据” 后,更加坚信太子谋反,于是下令将太子耶律浚废为庶人,流放至上京临潢府。
耶律乙辛担心太子日后会东山再起,于是在太子流放途中,派人将太子杀害。太子死时,年仅二十岁。太子的妻子萧氏,也被耶律乙辛赐死。至此,耶律乙辛彻底清除了自己夺权路上的障碍,朝中再也无人敢与他抗衡。
萧观音和太子耶律浚的冤死,让朝中许多忠良之臣痛心疾首。时任南院枢密使的萧岩寿,曾多次在道宗面前弹劾耶律乙辛,为萧观音和太子鸣冤,却被耶律乙辛反诬 “与太子同党”,最终被流放至镇州(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不久后便被耶律乙辛派人杀害。
还有一位名叫耶律撒剌的官员,因不满耶律乙辛的专权,在朝堂上公开指责耶律乙辛 “构陷皇后太子,罪该万死”,结果被耶律乙辛当场逮捕,处以极刑。一时间,朝中人人自危,无人敢再提及萧观音和太子的冤屈。
耶律乙辛在铲除异己后,权势达到了顶峰。他独揽朝政,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甚至连道宗的诏令,都要经过他的同意才能颁布。辽朝的国力,也在他的专权下逐渐衰落 —— 农业生产停滞,百姓生活困苦,边境冲突不断,曾经鼎盛的辽朝,开始走向下坡路。
道宗晚年,逐渐意识到耶律乙辛的野心。大康五年(1079 年),耶律乙辛企图谋害当时的皇孙耶律延禧(太子耶律浚之子),以便自己日后篡夺皇位。此事被道宗察觉,道宗终于醒悟,下令将耶律乙辛逮捕入狱,随后又将其处死。耶律乙辛的党羽也一一被清算,张孝杰被流放至广宁府(今辽宁北镇),最终病死在途中。
耶律乙辛死后,道宗开始反思萧观音和太子耶律浚的案件。他翻阅了当年的卷宗,发现其中漏洞百出,又询问了一些幸存的宫中旧人,才得知萧观音和太子都是被耶律乙辛诬陷而死。道宗心中满是悔恨,他下令恢复萧观音的皇后封号,并将其尸骨从冷宫中迁出,与自己合葬于庆陵(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同时,也恢复了太子耶律浚的封号,追谥其为 “昭怀太子”。
可此时的道宗,早已年迈体衰,无力挽回辽朝衰落的局势。寿昌七年(1101 年),道宗驾崩,皇孙耶律延禧即位,是为辽天祚帝。天祚帝即位后,对萧观音的遭遇深感同情,他下令收集萧观音的诗词,编成《回心院词集》,并请当时的着名文人为此集作序,以彰显萧观音的才情与冤屈。
萧观音的故事,不仅在辽朝流传甚广,也被后世的史学家载入史册。《辽史?后妃传》中,详细记载了萧观音的生平事迹,称她 “姿容端丽,性沉静,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同时也痛斥了耶律乙辛的 “奸邪” 与道宗的 “昏庸”。
后世的文人墨客,也对萧观音的遭遇深感惋惜,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章来纪念她。元代诗人王恽曾作《辽宫词》一首:“十香词怨起萧墙,玉碎珠沉事可伤。莫向昭陵问遗恨,春山无树不斜阳。” 诗中既表达了对萧观音冤死的同情,也讽刺了道宗的昏庸无能。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更是对萧观音的才情赞赏有加,他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中写道:“非关雪似杨花,不与杨花嫁。” 虽未直接提及萧观音,却借雪花的高洁与孤寂,暗合她一生的才情与悲剧,被后世学者认为是纳兰性德致敬萧观音之作。
除了诗词创作,萧观音的故事还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元代杂剧家关汉卿曾构思过以萧观音为原型的杂剧《辽宫怨》,虽因史料散失未能留存完整剧本,但从现存的残曲中,仍能感受到他对萧观音冤屈的深切同情。清代小说《辽史演义》中,更是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萧观音从入宫到蒙冤的全过程,将耶律乙辛的奸邪、道宗的昏庸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萧观音的故事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
萧观音的文学成就,不仅在辽朝独树一帜,更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她的《回心院》词,以细腻的情感、精巧的构思,开创了辽代女性文学的新风格,打破了此前契丹文学多以叙事、咏史为主的传统,为辽代文学注入了细腻婉约的新元素。后世的辽金文人,在创作中时常借鉴《回心院》的艺术手法,比如金代着名文学家元好问,便在其词作中多次运用 “以景衬情” 的手法,与《回心院》中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 的意境一脉相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辽朝逐渐走向灭亡,萧观音的故事也渐渐被岁月尘封。但在她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仍留下了许多与她相关的遗迹,诉说着这位悲情皇后的过往。
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庆陵,是辽道宗与萧观音的合葬之地。庆陵规模宏大,由永庆陵、永兴陵、永福陵三座陵墓组成,其中永庆陵便是道宗与萧观音的陵寝。陵墓的壁画保存完好,壁画中描绘了契丹贵族的生活场景,有骑马打猎的武士、弹奏乐器的乐工、翩翩起舞的宫女,其中一幅《乐舞图》,据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描绘的便是萧观音与赵惟一合作演奏《回心院》的场景 —— 画面中,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女子端坐于榻上,手持琵琶,身旁站着一位手持古筝的男子,两人神情专注,仿佛正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遗憾的是,庆陵在近代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0 世纪初,俄国考古学家科兹洛夫曾对庆陵进行过发掘,盗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萧观音的墓志铭、金银器、丝织品等。如今,这些文物大多收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国内仅存少量复制品。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对庆陵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虽未能找回被盗走的文物,但通过对陵墓结构和壁画的研究,仍为我们还原了萧观音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除了庆陵,在上京临潢府的遗址(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也能找到与萧观音相关的痕迹。上京临潢府是辽朝的都城,也是萧观音入宫后生活多年的地方。遗址中保存有辽朝皇宫的残垣断壁,其中清宁宫的遗址最为引人注目 —— 这里曾是萧观音的寝宫,也是她创作《回心院》词的地方。如今,清宁宫的遗址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砖瓦,但站在遗址前,仍能让人联想到当年萧观音在此处望月思乡、提笔作词的场景。
在辽朝的故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与萧观音相关的传说。比如在今辽宁阜新一带,流传着 “萧皇后泪洒海棠山” 的传说:相传萧观音被打入冷宫后,曾被流放到海棠山,她在山上种下了许多海棠树,每当春天海棠花开时,花瓣上都会带着晶莹的露珠,当地人说,这是萧观音的眼泪所化。还有传说称,萧观音死后,她的魂魄化作了一只白鸟,每当深秋时节,便会在庆陵上空盘旋鸣叫,声音哀怨凄凉,仿佛在诉说自己的冤屈。
这些传说虽未必真实,却反映了民间百姓对萧观音的同情与怀念。在百姓心中,萧观音不仅是一位才情出众的皇后,更是一位不畏权贵、坚守正义的女性象征。她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历史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辽朝故地的土地上。
萧观音的一生,是辽朝由盛转衰的缩影。她所处的时代,正是辽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 —— 契丹贵族与汉族百姓的矛盾、保守派与改革派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将这位才情出众的皇后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萧观音的悲剧,既有个人性格的因素,也有时代的必然。她出身名门,自幼接受汉学教育,骨子里有着汉族文人的清高与正直,这让她在面对耶律乙辛的奸邪时,选择了直言进谏,却不知变通;她深爱道宗,渴望用自己的智慧辅佐丈夫开创盛世,却忽略了道宗晚年的昏庸与多疑,最终被丈夫误解、抛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萧观音的悲剧也是辽朝政治制度弊端的体现。辽朝虽然建立了 “南北面官制”,试图调和契丹族与汉族的矛盾,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始终未能摆脱 “贵族专权” 的局面。耶律乙辛之所以能专权跋扈,正是利用了辽朝政治制度中 “皇权过于集中,缺乏有效制衡” 的漏洞。而道宗的昏庸,更是让这种弊端暴露无遗,最终导致了萧观音和太子耶律浚的冤死,也为辽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萧观音的故事,除了对她的遭遇感到惋惜,更应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不仅需要贤明的君主、正直的大臣,更需要完善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君主昏庸、权臣当道,即使有再多像萧观音这样的贤能之人,也难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萧观音虽已远去,但她的诗词、她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她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悲情的传奇,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正如她在绝命诗中所写:“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夕!” 她虽知自己必死无疑,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操守与信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庆陵的残垣断壁间,在《回心院》的婉转词风中,我们仿佛仍能看到那位身着契丹长袍的皇后,她手持琵琶,眼含热泪,在深宫之中轻轻吟唱。她的歌声,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兴衰,也诉说着一位女性的悲欢。这歌声,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爱情的期盼,更是对历史的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