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刚收挂好大衣,就听见星辰在客厅里叹气,手里捏着一张揉皱的社区通知 —— 上面印着 “悼念红红同志”,那个总在小区门口报刊亭跟星辰打招呼的报社姑娘,才 30 岁,三个月前体检查出肺癌,转眼就没了。
“我上周还见她抱着一堆稿件跑,说赶完这篇特稿就去休年假。” 星辰声音发闷,“她跟我说体检报告出来时,她以为是误诊,哭着去了三家医院,结果都是肺癌。从那以后她就垮了,天天躲在家里不出门,饭也不吃,说‘反正得了癌症只有死,做什么手术吃什么药哟,何必遭罪’,连靶向药都没敢试……”
周阳走过去,接过通知看了一眼,指尖顿了顿:“红红的情况我知道,她的主治医生是我同学。她常常过度劳累,天天加班,还总吃外卖、熬夜赶稿,体检时查到也只是早期,她自己太害怕,心态崩得太快,身体根本扛不住治疗。”
这话让星辰想起住在楼上的余书记。那位老人走的时候 89 岁,生前天天从星辰家门前走过,常常坐在楼下晒太阳,聊起自己 37 年前得肺癌的事,眼里全是笑意:“那时候医生说我最多活五年,我偏不信!手术后我每天早上绕着小区跑两圈,戒烟戒酒,还跟着老花农学种菜,心态放得宽,没想到一活就活了这么多年。”
“这就是最鲜明的对比。” 周阳顺势坐在她身边,拿出之前的案例本,在红红和余书记的名字下分别列了条目,“你看,同样是肺癌,结局天差地别,核心就在三个点上。”
发现时机:余书记当年是单位组织体检,查出早期肺癌,肿瘤还没扩散,手术切除后恢复得快;红红也是单位体检,查出来时仍然肺癌早期,如果手术又不怕的话效果肯定很好,可是……
心态与配合度:张书记知道病情后不怕,积极手术治疗配合复查、调整生活习惯;红红被 “肺癌” 两个字吓垮,拒绝治疗、自我放弃,加速了身体垮掉的速度。
基础生活习惯:张书记术后戒烟戒酒、规律作息,还坚持运动;红红检出癌症前长期熬夜过度疲劳、天天吃外卖、饮食不规律,身体底子本就差,癌症一来更扛不住。
星辰看着本子上的对比,忽然想起自己确诊宫颈癌时的心情。那时候她也怕,但一想到晨晨、想到周阳,想到还有很多人需要防癌科普,就逼着自己冷静下来:“其实张书记的‘不怕’,跟我理解的‘只要不怕死不惧死就不会死’是一个道理。不是真的不会死,是不被恐惧捆住手脚。红红就是太怕了,怕疼、怕治不好、怕拖累家人,结果先被自己的恐惧打败了。”
周阳点点头,想起自己接诊过的患者:“我之前有个肺癌患者,跟余书记情况类似,早期手术后坚持爬山、练太极,还组织了病友群互相打气,现在已经术后 10 年了。反而有些年轻患者,像红红这样,一听到癌症就觉得是‘绝症’,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结果不到一年便走了。其实现在医学发展快,早期肺癌的 5 年生存率能到 80% 以上,原位癌能达到100%哪怕是晚期,也有靶向药、免疫治疗能延长生存期。”
“我得把这两个案例加进科普材料里。” 星辰突然起身,翻出之前的风险自查表和精神防癌笔记,“很多人跟红红一样,觉得自己年轻就不用注意身体,也不体检;还有人跟舅妈一样,知道了就慌。余书记的例子刚好能告诉他们,早期发现 + 积极心态 + 规范治疗,癌症没那么可怕。”
她边说边写,在笔记本上补充:“红红案例警示:1. 年轻不是资本,每年体检必做(尤其长期熬夜、吸烟人群);2. 拒绝‘恐癌心理’,确诊后先找专业医生评估,不盲目放弃;3. 术前不良习惯会削弱抗癌能力,日常就要养好身体。”接着又写下 “余书记案例启示:1. 早期肺癌可治愈,定期体检是关键;2. 术后心态决定恢复质量,找到兴趣爱好(如种菜、运动)转移注意力;3. 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比单纯依赖药物更重要。”
周阳凑过来,在 “余书记案例” 下面加了一行医学注解:“早期肺癌手术切除后,5 年无复发即视为临床治愈,定期复查(胸部 ct、肿瘤标志物)可及时发现异常。” 写完后,他抬头对星辰说:“下次小区科普会,咱们可以请余书记的家人来聊聊,用真实经历说话,比咱们空讲理论管用多了。”
星辰看着笔记本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心里的思路更清晰了。红红的遗憾,是给所有人的警钟;余书记的长寿,是给癌症患者的希望。而她要做的,就是把这份警钟和希望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癌症不是死刑,怕它才是;只要不惧死、不放弃,就能跟它好好 “耗” 下去,甚至赢过它。
那天,星辰一早起来便拉着周阳悉悉数数往小区活动室跑。一到便飞快地忙碌着……
小区居委会的小妹很积极。把清洁物品弄得那叫一个亮。别说桌面,就连小区活动室的玻璃窗都擦得透亮,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 “防癌抗癌科普小课堂” 的红底横幅上。长条桌上摆着打印好的风险自查表、红红与余书记的案例对比展板,还有周阳从医院带来的肺癌筛查宣传册 —— 星辰和周阳忙了一早上,连早饭都是就着矿泉水啃的包子。
“星辰医生,余书记家的儿子到了!” 住在隔壁楼的王阿姨掀开门帘,身后跟着个穿深蓝色外套的中年男人,手里拎着个旧相册,正是余书记的儿子余建军。
星辰赶紧迎上去,接过他手里的相册:“麻烦你特意跑一趟,还带了叔叔的照片。”“应该的。” 余建军翻开相册,指尖摩挲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50 多岁的余书记刚做完手术,穿着病号服坐在病床上,手里还攥着颗刚从自家菜园摘的番茄,“我爸总说,当年要是没听医生的话好好复查,没学着种菜转移注意力,早就没他了。现在能帮你们给街坊邻居提个醒,他要是知道了肯定高兴。”
说话间,活动室渐渐坐满了人。前排的老人大多戴着老花镜,手里捏着小本子;后排几个年轻姑娘低头刷着手机,一看就是被家里老人拉来的 —— 其中就有红红报社的同事,眼睛还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