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现在的收藏行情,一枚品相好的三孔布,能卖到300多万。”吃瓜博主接过话,报出的数字让众人咋舌。
“啊?这么值钱?”梦瑶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
“那我改天也去阳高县长城乡挖挖,说不定能挖出一枚,直接发大财!”小虎半开玩笑地说,逗得在场人都笑了起来。
等笑声平息,赵导继续讲:“再说说刀币。它主要在齐国和燕国流通,外形像一把弯刀。齐国的‘齐返邦长大刀’和燕国的‘博山刀’,是刀币里最具代表性的品种。”
“为什么要把钱币做成刀的形状啊?”宇辰皱着眉,好奇背后的原因。
“我猜是不是和生产工具有关?”梦瑶试着猜测。
“没错,刀币的形制就是从实际生产工具演化来的。”赵导肯定了她的想法,“春秋战国时,齐国、燕国一带常用镰刀收割庄稼,齐国刀币那弧背、凹刃的造型,就是模仿镰刀来的;而且刀币顶端有个小圆环,方便串起来悬挂携带,完全契合当时人们的使用习惯。”
“这其实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文化。”吃瓜博主补充道,“最早的货币往往脱胎于日常实用物品,刀币作为青铜货币,就直接模仿了游牧和农耕社会常用的切削工具。另外它还有象征意义——古人把钱币做成刀形,某种程度上是象征力量与权威。”
“象征意义怎么体现啊?”王静听得入了神,忍不住追问。
“比如王莽时期的‘契刀五百’,就是典型例子。”吃瓜博主解释,“它外形像把短刀,上面刻着‘契刀五百’四个字。王莽当时想靠这枚钱币‘砍掉’旧的经济体系,建立他理想中的新制度,这种充满象征意义的设计,特别能体现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王莽的想象力还真够奇特的。”张导笑着调侃,“民间还传他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呢,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超前的想法。”
“对啊对啊,我也听过这个说法!”啸风附和,“据说他还搞过不少类似‘现代发明’的东西呢。”
“呵呵。”赵导笑了笑,进一步解释,“除了生产工具,地域文化也是重要原因,就说齐国吧,它所在的山东地区,在当时被称为‘东夷’,东夷人主要靠捕鱼、打猎为生,刀是他们日常最常用的工具,所以齐国人铸造货币时,就自然模仿了刀的形状。”
“对!齐国的东夷人,还是蚩尤的后代呢。”梦瑶补充道,眼里满是对历史细节的兴趣。
“咱们大同博物馆藏的燕刀,是通过社会征集来的,大多是弧背刀。”赵导话锋转向馆藏,“这些燕刀的正面铭文多是‘邑’字,因为时代早晚不同,‘邑’字有好几种写法;背面则常刻着‘左’‘右’这类字。”
他顿了顿,又说起齐国刀币:“齐国的刀币钱体相对大一些,俗称‘大刀’,背面文字大多是地名加‘法化’二字。根据正面铭文的字数,还能分成六字刀、五字刀、四字刀、三字刀,其中三字刀的存世量相对多一点。”
听着介绍,大家都忍不住凑近展柜,仔细观察那些不同字数的刀币,想看清上面的铭文。
“我们博物馆藏了五枚齐国刀币,三枚是‘即墨之法化’,两枚是‘齐之法化’。”赵导继续介绍,“它们都钱体厚重、铭文清晰,是齐刀里难得的精品,1983年由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捐赠入藏。要知道,齐刀曾经是大同文物藏品里的空白,这五枚钱币的入藏特别珍贵——之前博物馆办过好几次钱币展览,这几枚齐刀币都是重要展品,对向观众全面展示战国货币的多样性,发挥了大作用。”
“哦,真好!今天又学习了不少知识!”李梅说。
歇了口气,赵导又提起新的货币类型:“还有蚁鼻钱。它主要在江淮流域流通,因为楚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比中原各国落后一些,镈、刀、纺轮这些工具用得比较晚,所以铸造铜货币时,就沿用了仿贝的形态,造出了蚁鼻钱。它的样子,像极了人物脸谱,有的像在哭、有的像在笑,还有的像发怒、像欢喜,神态特别多,称得上是‘楚楚’动人。”
“哈哈哈,笑死我了!‘楚楚’动人,这个形容也太搞笑了!”小雨被蚁鼻钱的模样和这个有趣的说法逗得直笑。
在场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
“还有圜钱,主要在秦国和魏国流通,是圆形的货币。秦国的圜钱是圆形圆孔,后来发展为圆形方孔,即半两钱,还成了秦朝统一全国货币的基础。”赵导指说。
“那为什么叫半两钱啊?”刘明好奇地问。
“秦半两钱是青铜做的,铜含量占70%,剩下的是锡和铅。”赵导解释道,“它上面刻着‘半两’的钱文,代表的是它的标称重量——按秦制,半两大概相当于现在的8克左右。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半两钱是圆形方孔的样式,钱的直径大概3厘米。”
“原来是因为重量才叫这个名字,我懂了!”赵芳恍然大悟。
“还有两个关键特征得提。”吃瓜博主补充,“一是文字,‘半两’这两个字是李斯写的小篆,字体特别规范;二是重量,规定是十二铢——古代1两等于24铢,不过实际铸造出来的半两钱,重量并不完全一样。”
“其实半两钱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经开始铸造了,最早是圆形无孔的,后来才改成圆形方孔。”赵导继续梳理历史脉络,“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半两为基础做了些改动,还融合了各国主流货币的优点,把半两钱推行到全国。这一下就结束了古代货币形状不一样、重量差很多的混乱局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帮助特别大。”
“真是涨知识了,原来半两钱还有这么一段历史。”刘明感慨道。
这时,吃瓜博主又把话题延伸到度量衡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在公元前221年,他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通过颁布诏书、制定法律、制作标准器这些办法,统一了全国的长度、容量和重量单位,对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影响特别深远。”
“那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呢?不统一不行吗?”晓萱皱着眉问。
“这就得说说当时的背景了。”吃瓜博主回答,“战国的时候,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差别特别大,比如同样是‘一尺’,各国的实际长度不一样,这给秦朝的行政管理、收赋税,还有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都带来了很多麻烦。”
“所以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才决定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为基础,统一全国标准。”陶兄顺着这个逻辑补充道。
“具体有这么几项措施。”赵导接过话头,条理清晰地讲起来,“第一是颁布诏书,秦始皇专门发布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明确要求全国都用统一的标准;第二是制定法律,出台了相关法律,对不遵守统一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还建立了定期检查的制度。”
“还有制作标准器也很重要。”吃瓜博主接着说,“秦朝政府做了很多统一的度量衡器,比如着名的《秦廿六年铜诏版》,把这些作为全国的标准器发放到各地;另外就是推广秦国制度,把商鞅当年在秦国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广到全国,规范了长度、容量、重量的单位换算。”
“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统一确实好!”晓萱一下子开窍了,“就跟咱们现在推广普通话、统一各项标准一样,大家都用一套规则,方便多了。”
正是:武灵王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安北境;汉高祖深谋远虑,平城白登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