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关于这批窖藏,还有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赵导话锋一转,“有专家认为,出土地天桥村位于长城之内,是军事险要之地,所以这批货币有可能和当时驻守在这里的军队有关,或许是军资储备。”
“其实从这个窖藏,还能看出当时社会的两个特点。”吃瓜博主接过话头,条理清晰地分析,“第一,战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已经比较发达了,不然不会有这么大的货币流通量,也攒不下这么多钱币;第二,那时候时局太动荡,大家没安全感,就习惯把钱币这类贵重财物埋到地下保存,这在古代可是很常见的财富避险办法。”
“你分析得太到位了!把背后的社会情况都点出来了。”王静忍不住出声称赞。
吃瓜博主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嘴角扬起一抹浅笑,客气地说:“别这么说,大家相互学习而已。”
“再给大家介绍一枚‘战国蔺半尖足布’。”赵导指着展柜里另一枚钱币,“它的年代同样是战国,也就是公元前476到前221年,长5.6厘米、足宽2.8厘米,1963年从大同阳高县长城乡出土。战国时赵国的主要铸币,就是尖足、圆足、方足这几类平首布。
其中尖足布的特点很鲜明,一般正面会铸有地名,有的背面还会刻纪数文字。早期尖足布分大小两档,小布的价值大概是大布的一半。这枚‘蔺半尖足布’就属于赵国铸币,造型是平首、耸肩、平裆、尖足,边缘有郭。它的纹饰也有讲究:正面首部有两道平行竖纹,腹部中间还有一道竖纹;背面首部正中有一道竖纹,腹部两侧各有一道竖纹。
正面的铭文‘蔺半’也有说法,‘蔺’是古地名,战国时属于赵国,对应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境内;‘半’是当时的计重单位,差不多相当于半斤。”
“这么看,当时赵国的地盘可真不小啊!”陶兄听完,忍不住感慨道。
“可不是嘛!”啸风接话,“你看春秋时期那么多诸侯国,到最后不就剩下战国七雄了,能留下来的肯定都有实力。”
“赵导,既然聊到这儿了,不如再给我们讲讲货币的历史吧?”一旁的张导提议道。
赵导点点头,顺着话题往下说:“中国古代货币最早能追溯到夏商时期。当时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越来越频繁,天然海贝因为长得光润玲珑、色泽又好看,慢慢被赋予了等价交换物的职能,这也是目前我们已知的最早货币形式之一。”
“原来贝壳就是古代的钱啊!”小雨眼睛一亮,“去年夏天我跟妈妈去海边,还捡了好多贝壳呢!”
“那在古代,贝壳肯定很稀缺吧?不然也不会用来当钱。”李梅顺着小雨的话,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你说的有道理。”赵导肯定了她的想法,“贝壳能在古代被广泛用作货币,核心是因为它具备实用性、稀有性、耐久性、易携带性、标准化,还有文化象征这些特性,让它成了理想的交换媒介。”
“说到实用性,我知道一点!”吃瓜博主主动补充,“贝壳不光能当装饰品,在有些文化里还被视作吉利的象征,比如商代的时候,贝壳就被用来做护身符,这种文化意义也让它的价值更高了。”
“稀有性也很关键。”张导接过话头,“不是所有贝壳都能当货币,只有少数几种海贝会被选中。而且这些海贝大多来自很远的地方,想拿到手不容易,自然就有了较高的价值。”
陶兄也跟着补充:“还有耐久性!贝壳本身很坚固,不容易损坏,适合长期保存和反复使用。另外它小巧轻便,不管是随身携带,还是交易时传递,都很方便。”
“大家说的都对,还有标准化这一点。”赵导补充道,“贝壳是以‘个’为基本单位,而且同类型贝壳大小都比较相近,计数和定价都很方便。古代还会把贝壳串起来,通常10个海贝串成一串,称为‘一朋’,这就是当时的计量单位。”
“我还想到一点文化象征!”梦瑶笑着开口,“你看咱们汉字里,和财富相关的‘财’‘账’‘货’,偏旁都是‘贝’,这就能看出来贝壳在古代文化里的重要性了。”
“随着社会发展,贝壳货币慢慢被其他形式的货币取代,但它在货币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赵导继续讲解,“后来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海贝根本不够用,各种仿贝就陆续出现了——其中外形规整、制作精美的商代铜贝,被认为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铜铸币。”
“没错!”吃瓜博主立刻补充,“在河南的晚商墓葬和山西保德林遮峪的商代墓葬里,都出土过数量不等的铜仿贝,这些铜贝确实被学界视作我国最早铜铸币的候选。”
“咱们大同博物馆就藏着8枚商代贝币,很有代表性。”赵导话锋一转,聊起了馆藏,“其中3枚是天然贝币,呈白色,长约2.2厘米;另外5枚是仿贝,用蚌壳磨成贝币的形状,中间刻了凹槽,凹槽两侧各有5条横向短线,长约1.5厘米。这8枚贝币形制都很古朴,完整展现了中国货币早期的样子。”
“原来当货币的贝壳,还能用蚌壳磨制啊!”宇辰眼睛一亮,语气里满是兴奋,“今天真是学到太多新知识了。”
“先秦时期,其实是中国古代货币从诞生到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赵导接着往下说,“考古资料显示,西周到春秋之际,我国真正的金属铸币,最早出现在农业发达的周王畿地区和三晋(韩、赵、魏)一带。”
“说起三晋,就想起韩赵魏三家分晋。”啸风忍不住感慨,“要是当初没分,晋国本身也是大国,说不定足够对抗秦国了,真是可惜!”
赵导认同地点点头,继续讲货币:“当时在这些地方,出现了一种由农业工具‘铲’演变来的空首布。这种布币体形大、币身厚,銎部(即柄部)是空的,还保留着不少铜铲的特征,而铲形铜币,正是我国早期货币的重要形式之一。”
“我就说这钱币形状怎么这么特别,原来是从铲子变来的!”晓萱笑着说道。
“其实审美和认知都是时代性的。”吃瓜博主打趣道,“要是让春秋时期的人看咱们现在的纸币、硬币,说不定也会觉得‘这东西怎么这么奇怪’。”
“到了春秋时期,铲形币也在慢慢演变。”赵导把话题拉回货币发展,“它进一步缩小,变成了空首布币,布身变得平薄,整体形体也小了不少。后来随着工艺改进简化,空首布又改成了形制更小、重量更轻的平首布。这种平首布还有细分,比如尖足布、方足布、桥足布等多种样式,在战国中晚期特别流行,主要在周王畿和韩、赵、魏、燕等国流通。”
“那么,这刀形货币呢?”晓萱问。
“战国时期的货币分好几大类,像布币主要在韩、赵、魏流通,刀币盛行于齐、燕,秦和魏常用圜钱,楚国则用蚁鼻钱,这些不同类型正好反映了各国的经济文化差异。”赵导先给出整体框架。
“您再具体说说每种钱币的特点呗?”陶兄追着问。
“先讲布币。”赵导指着展柜下边,“它主要流通在韩、赵、魏三国,形状像把小铲子。其中赵国的三孔布特别珍贵,一来形制独特——布首和两足各有一个孔,二来存世量极少,是古钱币里的珍品。”
“特别珍贵?那现在能值多少钱啊?”晓萱最关心实际价值,立刻追问。
正是:武灵王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安北境;汉高祖深谋远虑,平城白登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