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黎明星系”,“望乡星”殖民地。
距离接收到翡翠纪元灵蕨族的第二份信息包,已经过去了数个本地公转周期。殖民地的扩张有条不紊,依靠从“知识回廊”汲取的先进科技,昔日的荒芜星球已初现生机。穹顶城市如同珍珠般散落在经过改造的大地上,高效的垂直农业塔提供着充足的食物,利用本地资源和新材料建造的居住区充满了简洁而实用的未来感。孩子们在模拟旧地球生态的公园里奔跑,他们的笑声是这片新生土地上最动听的乐章。
然而,在殖民地行政中心“基石”大厦顶层的会议室里,气氛却远不如外界那般轻松明媚。一场决定殖民地未来走向、甚至可能影响人类文明重建根基的激烈辩论正在进行。
议题核心,正是如何回应翡翠纪元的邀请,以及如何处理那庞大而诱人的“知识回廊”遗产。
以殖民地首席科学家阿米尔·琼斯为首的 “跃迁派” ,态度最为激进。他站在全息星图前,眼中燃烧着近乎狂热的火焰,手指激动地点指着星图上那些被“播种者”标记的、拥有丰富资源或奇特现象的未知星域。
“同胞们!我们还在用‘方舟’时代的老旧思维一点点啃噬这个星球!”阿米尔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看看我们手里拥有什么!是足以让我们跨越数个科技时代的‘知识回廊’遗产!是足以建造恒星际战舰的蓝图!翡翠纪元的朋友们分享的关于能量和谐运用的理念也极具启发性!我们应该立刻集中所有资源,全力解析这些高等知识,建造真正的星舰,主动出击,去探索、去开发那些近在咫尺的宝藏!而不是满足于在这个小小的‘望乡星’上当一个……农夫!”
他的支持者主要是年轻一代的工程师、物理学家和一部分渴望重现人类昔日宇航辉煌的军官。他们向往星海,认为保守是对宝贵遗产和人类天性的背叛。
而以前“传承号”舰长、现任殖民地资源与民生总长马尔科姆·李为首的 “根基派” ,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面色凝重,双手按在会议桌上,身体前倾,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阿米尔,你的热情我能理解。但你不能只看星空,不看清脚下!”马尔科姆的声音如同磐石,“‘望乡星’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能否存活下去的关键!生态系统刚刚稳定,人口基数依然薄弱,社会结构远未成数!盲目追求跃迁,将宝贵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到充满未知风险的深空探索,是在拿我们整个文明的未来做一场豪赌!一旦失败,或者哪怕只是遭遇一次严重的挫折,我们都可能万劫不复!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优先完善‘望乡星’的建设,确保文明的存续与繁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谨慎地开展外围探索。”
他的支持者多为负责殖民地日常运转、资源管理、民生保障的官员,以及一部分经历过“方舟”漂流艰辛岁月、心态更为谨慎的老兵。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跃迁派指责根基派固步自封,浪费天赐良机;根基派则反驳跃迁派好高骛远,不顾现实危机。
殖民地执政官埃拉·索伦森坐在主位,沉默地倾听着双方的辩论。她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一张张或激动或忧虑的面孔,最终落在了坐在角落、一直未曾发言的林星身上。林星如今是殖民地文化遗产与跨文明交流部的负责人。
“林星博士,”埃拉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让所有人安静下来的力量,“你的看法呢?我们该如何回应翡翠纪元的邀请?又该如何对待这份……沉重的遗产?”
林星缓缓抬起头,她的眼神清澈而深邃,仿佛能看透历史的迷雾。“执政官,诸位同僚,”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认为,我们陷入了一个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
她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央,调出了一段由她部门整理的、关于旧地球文明晚期历史的分析报告。
“旧地球的毁灭,根源并非科技本身,而是科技发展与文明心智、社会结构、以及伦理认知的严重脱节。我们拥有了裂变星辰的力量,却未能完全驾驭内心的贪婪、恐惧与偏执。”她指向全息屏幕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历史节点——战争、环境灾难、社会撕裂。
“而‘知识回廊’的遗产,其层级远超旧地球的任何科技。如果我们重蹈覆辙,只追求技术的‘跃迁’,而忽略了我们自身——‘人’的同步成长,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了纵横星海的力量,也可能只是将毁灭从一个星球带到另一个星球,甚至……引发‘播种者’更严厉的‘关注’。”
她的话让激进的跃迁派们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但是,”林星话锋一转,看向马尔科姆,“完全固守于‘望乡星’,拒绝拥抱星空,同样是一种危险。宇宙并非静止的温室,未知的机遇与挑战都可能不期而至。封闭意味着脆弱,意味着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我们可能毫无还手之力。而且,‘播种者’授予我们‘记录者’身份,其隐含的期望,恐怕不仅仅是让我们偏安一隅。”
她最后将目光投向埃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认为,我们应该选择一条 ‘扎根与探索并行’ 的道路。我们回应翡翠纪元的邀请,开启深入的知识与文化分享。他们对于能量和谐、生态共存的智慧,正是我们建设‘望乡星’、避免重蹈旧地球环境覆辙的宝贵参考。而我们分享的‘知识回廊’基础科学,也能帮助他们在自身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同时,在殖民地内部,我们设立明确的优先级。首要目标,是利用获得的知识,优先提升‘望乡星’的生态稳定性、资源自给率、民生保障水平和整体社会韧性——这是我们的‘根’。在此坚实基础上,我们可以投入一部分资源,成立‘深空探索研究院’,由阿米尔博士牵头,专注于解析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尖端科技,并设计、建造用于星系内探索和小范围星际航行的实验性舰船——这是我们的‘枝’,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探明方向,积累经验。”
“这不是妥协,这是一种更加智慧、更具可持续性的平衡。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跃迁’或‘扎根’,而是让我们的文明之树,既拥有深入大地的强健根系,也拥有伸向星空的繁茂枝叶。”
林星的“平衡发展”提案,如同在激烈的辩论中注入了一股清流,得到了会议室中大多数人的认同。就连阿米尔和马尔科姆,在仔细权衡后,也意识到这或许是当前最务实、最负责任的选择。
埃拉最终拍板,采纳了林星的建议,并制定了详细的“并行发展纲要”。殖民地的工作重心进行了调整,资源向民生保障和基础建设适度倾斜,同时正式批准成立“深空探索研究院”,阿米尔被任命为首任院长,但其项目审批和资源调配需经过一个由多方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审核。
会议结束后,埃拉单独留下了林星。她看着窗外逐渐亮起的、属于“望乡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的灯火,轻声问道:“林星,你觉得……我们这次,能走出不一样的未来吗?”
林星走到她身边,同样望向那片充满希望的灯火,她的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片来自中央生态园那棵橡树幼苗的、散发着微光的叶子。
“执政官,”她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笃定,“我们拥有旧世界的教训,拥有‘知识回廊’的指引,拥有林默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变数’机会,现在,又拥有了一个可以相互扶持、镜鉴自身的‘兄弟文明’……我们没有理由,不能走出一条更好的路。”
就在殖民地内部达成新的共识,开始朝着“扎根与探索并行”的方向稳步前进时,位于“望乡星”高轨道上的“希望号”纪念馆兼最高研究站,监测到了一个极其微弱、却让所有知情者心头一紧的信号。
那信号并非来自翡翠纪元,也非“播种者网络”的常规状态报告。它源自更加遥远、更加深邃的宇宙背景,其编码方式古老而怪异,带着一种与“知识回廊”信息流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冰冷的漠然。
信号的内容经过艰难破译,只有断断续续的几个词:
“……监测到……tEAR-7关联文明……异常活跃度……”
“……标记……观察列表……”
“……协议……待定……”
信号来源无法追踪,仿佛只是偶然间掠过这片星域的、一道来自未知深处的冰冷目光。
埃拉和林星看着破译出的信息,相顾无言。
星海,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广阔,也更加……复杂。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活跃”,似乎都在吸引着来自更深黑暗中的注视。
“扎根”与“探索”的平衡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但这一次,人类不再孤独。他们拥有彼此,拥有来自故乡的回响,也拥有了……面对未知的、更加清醒的勇气。
新的篇章,在希望与警示交织的序曲中,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