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夏夜,轧钢厂家属区的灯光星星点点,蝉鸣声里混着远处车间传来的机器轰鸣。林卫国趴在院里的木桌上,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光演算一道复杂的积分题,草稿纸写满了三张,铅笔头磨得只剩一小截。桌角堆着几本翻卷了边的书,最上面的《高等数学》封面上,用钢笔写着“1965年版”,是父亲林建军从厂里图书室借来的珍藏。
“还在学?”林建军端着一碗绿豆汤走出来,放在儿子手边,“歇会儿,喝口汤。”
林卫国头也没抬,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爸,这道曲线积分题我总算快解出来了!你看,用格林公式转换一下,就简单多了。”
林建军凑过去看,纸上的步骤清晰工整,从曲线方程到区域积分的转换,逻辑严密得像设计图纸。他赞许地点点头:“思路对了。不过格林公式的适用条件别忘了,得是单连通区域,边界曲线还要取正向。”
“知道!”林卫国笑着划掉一个小错误,“刚才差点忘了这个,还是爸你提醒得及时。”
父子俩的对话被院门口的脚步声打断,是林卫国的班主任王老师,手里拿着个牛皮纸信封,脸上带着惋惜:“卫国,这是工农兵学员的推荐表,学校研究决定给你,明天填好交上来就行。”
工农兵学员的名额,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不用考试,凭推荐就能上大学,毕业后还能分配工作。王老师以为林卫国会立刻接过去,没想到他却摇了摇头:“王老师,这名额您给别人吧,我不打算去。”
“你说啥?”王老师愣住了,“多少人抢着要,你为啥不要?”
林建军拍了拍王老师的肩膀,把他请到屋里坐:“王老师,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您先听他说说。”
林卫国放下笔,语气坚定:“王老师,我想等高考恢复。我爸说,国家早晚会恢复正规考试,凭真本事考上的大学,学的知识才扎实。工农兵学员虽然能上大学,但课程太浅,学不到真东西。”
这话让王老师沉默了。他教了几十年书,何尝不知道工农兵学员的课程弊端?只是在那个年代,能有机会上大学就不错了,没人敢奢望恢复高考。“可……可高考哪年能恢复?万一等个三年五载,你这辈子就错过了。”
“就算等五年,我也愿意。”林卫国指着桌上的书,“这几年我可以自学,把高中课程学透,再啃大学教材,到时候不管怎么考,我都不怕。”
林建军在一旁补充:“王老师,我支持卫国的想法。他这两年在技术科跟着学,理论和实践都有基础,再系统学两年,比现在去上工农兵学员强。”他从抽屉里拿出几本封面印着“内部资料”的书,“这些是我托人找的大学基础课教材,虽然是油印的,但内容全,让他先看着。”
王老师看着那些书,又看看林卫国眼里的坚定,终于叹了口气:“罢了,你们父子俩都有主见。这名额我给别人,但你记住,要是将来后悔了,可别怨我没提醒你。”
“谢谢王老师,我不后悔。”林卫国站起身,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
王老师走后,苏岚从厨房出来,看着桌上的推荐表,忍不住念叨:“你说你们爷俩,放着好好的机会不要,非要等什么高考。要是一直不恢复,卫国的前程不就耽误了?”
“妈,不会的。”林卫国走过去,帮母亲擦了擦手上的面粉,“我爸说,国家要发展,肯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高考早晚会恢复。再说,就算不恢复,我把这些知识学会了,在厂里当技术员也挺好啊。”
林建军也劝道:“你放心,我心里有数。这两年政策一直在变,教育回潮是大趋势,恢复高考只是时间问题。卫国现在打好基础,将来不管是上大学还是在厂里干,都有底气。”他想起系统奖励的“高中数理化复习资料(1970年代版)”,里面的知识点覆盖全面,甚至包含一些1965年高考的典型题型,显然是为恢复高考做准备的。
接下来的日子,林卫国的生活更忙碌了。白天在工厂跟着父亲学技术,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啃书本,周末还去市图书馆查资料。他把林建军给的复习资料从头到尾做了一遍,遇到不懂的就记在本子上,等父亲回来一起讨论。
有次遇到一道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难题,林卫国琢磨了两天没弄明白,林建军下班回来,他赶紧拿着书请教。林建军没直接讲答案,而是拉着他去车间看蒸汽机:“你看这蒸汽推动活塞,能量转化总有损耗,不可能100%利用,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熵增’。”
用蒸汽机解释热力学,直观又好懂,林卫国一下子就明白了。“爸,原来课本上的知识,跟厂里的机器能对上啊!”
“当然能对上。”林建军笑着说,“所有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学的时候多想想厂里的设备,就不难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轻响,带着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检测到林卫国“自主学习”状态持续强化,知识体系完整性提升至70%。】
【奖励“大学预科衔接课程”:包含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的入门与高中知识衔接要点,降低学习难度。】
林建军把衔接课程整理成笔记,里面用“机床齿轮传动”比喻微积分中的“链式法则”,用“钢水冷却结晶”解释化学中的“相变原理”,都是林卫国熟悉的工厂场景。儿子看了笔记,原本觉得晦涩的大学课程,突然变得亲切起来。
厂里的年轻人知道林卫国放弃了工农兵学员名额,有人佩服,也有人嘲笑。小马就说:“卫国,你这是傻了吧?放着大学不上,在厂里当学徒,图啥?”
“图学真本事。”林卫国正在给一台车床换轴承,头也没抬,“你以为上了大学就一定有出息?学不到东西,回来还不是照样干瞪眼?”他指着车床的主轴,“就像这主轴,看着简单,里面的公差配合、材料选择,没真学问能弄明白?”
小马被问得哑口无言。他看着林卫国熟练地测量轴承间隙,调整预紧力,动作比老工人还稳,心里突然有点佩服——这小子是真把技术当回事了。
转眼到了年底,林卫国的自学笔记已经攒了厚厚的五本,从函数图像到机械原理,从化学方程式到电路设计,内容详实得像本小百科。林建军把这些笔记装订好,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等将来高考恢复了,这就是你的‘武器’。”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窗外放起了烟花。林卫国举起茶杯,对父亲说:“爸,谢谢你支持我。不管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我都不会忘了你教我的——知识要学扎实,做人要走正道。”
林建军笑着和儿子碰了碰杯:“好小子,有志气。记住,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现在埋下的种子,将来一定能长成大树。”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父子俩的笑脸。林建军知道,林卫国的选择或许在当下看来有些“不合时宜”,但他坚信,在这个即将迎来变革的时代,守住知识,守住本心,就是最好的准备。而那本厚厚的自学笔记,就是给未来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