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初夏,轧钢厂的主干道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两侧的白杨树刚抽出新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厂门口挂起了“热烈欢迎苏联专家莅临指导”的红色横幅,字是林建军用毛笔写的,笔力遒劲,透着股严谨的力道。这是中苏关系缓和期的最后一次技术交流,厂里从上到下都透着股紧张——既想展示成果,又怕被挑出毛病。
林建军站在球墨铸铁车间的操作台前,手里拿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着刚出炉的齿轮样品。这批齿轮采用了他优化后的“等温淬火工艺”,硬度达到hRc38-42,韧性比传统工艺提升了40%,是准备向专家展示的“拳头产品”。车间主任老张搓着手,在旁边来回踱步:“建军,待会儿可全靠你了。那位别洛夫专家是出了名的挑剔,去年在重型机械厂,就因为一个轴承公差超了0.01毫米,把人家总工程师训了半小时。”
林建军放下卡尺,语气平静:“张主任放心,数据不会说谎。我们的工艺参数、检测报告都准备好了,经得起查。”他心里清楚,这场交流不仅是技术切磋,更是国家工业实力的无声较量。系统上周就提示过:【“苏联专家技术考察”事件触发,展现技术实力可提升国际声誉,获“技术话语权”隐性加成。】
上午十点,三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厂区。为首的苏联专家别洛夫下车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他身材高大,金发微卷,眼神像鹰隼一样锐利,扫过车间的每一个角落,带着不加掩饰的审视。翻译在旁边介绍:“别洛夫同志是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的博士,在球墨铸铁领域有三十多年研究经验。”
别洛夫没理会众人的欢迎,径直走到展台前,拿起林建军准备的齿轮样品,用自带的精密量具测量起来。他的手指修长,动作精准,眉头却渐渐皱起:“硬度达标,但韧性测试数据呢?我听说你们用了‘等温淬火’,这种工艺在低温环境下很容易出现脆性断裂,我们在西伯利亚的矿用机械上试过,失败了。”他的中文带着浓重的俄语口音,语气里的质疑毫不掩饰。
老张的脸瞬间白了,正要解释,被林建军拦住。“别洛夫专家,”林建军开口,说的是流利的俄语,发音标准得让翻译都愣了一下,“我们的低温韧性测试数据在这里。”他递过一份报告,上面记录着-40c环境下的冲击韧性值:120J\/cm2,远超苏联标准的80J\/cm2。
别洛夫接过报告,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摇了摇头:“数据很漂亮,但我需要看现场实验。”他指着淬火池,“现在就做一个样品,我要亲眼看着测试。”
这要求很苛刻,现场实验风险极高,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前功尽弃。老张想拒绝,却被林建军的眼神制止。“可以。”林建军对操作工点头,“按3号参数,准备等温淬火。”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机器启动时响起,界面上的工艺曲线泛起淡蓝色光芒:
【检测到“技术质疑”触发的压力测试,奖励“等温淬火动态调整方案”:
?\t关键修正:将硝盐浴温度从280c微调至285c,保温时间延长5分钟,促进贝氏体均匀转变;
?\t冷却控制:出油后立即进行30c冷水浴,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低温韧性可再提升5%。】
【应对建议:用俄语直接解释工艺改良点,展现专业深度,彻底打消质疑。】
林建军一边盯着仪表盘,一边用俄语向别洛夫解释:“我们在传统等温淬火基础上,增加了‘双温区控制’,硝盐浴温度提高5c,配合后续冷水浴,能让贝氏体组织更细密,这是我们针对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做的改良。”他指着显微镜下的金相组织照片,“您看,这是500倍放大的结构,没有网状碳化物,这是韧性的保证。”
别洛夫的眼睛亮了,凑近显微镜仔细观察,又不时对照自己带来的资料,眉头渐渐舒展。当新样品的低温冲击测试结果出来——126J\/cm2,他终于露出了笑容,用力拍了拍林建军的肩膀:“了不起!林同志,你们的工艺比我想象的更先进,这种改良思路非常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老张激动得抹了把汗,看向林建军的眼神里满是敬佩。别洛夫主动提出要拷贝完整的工艺参数:“我想把这份资料带回苏联,应用到我们的寒区机械上,当然,会注明技术来源。”
“可以共享基础参数,但核心的温度控制算法属于工厂机密。”林建军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就像贵国的深冷处理技术,也有自己的专利保护,对吧?”
别洛夫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起来:“说得好!林同志不仅技术过硬,头脑也很清醒。我收回之前的质疑,你们的球墨铸铁工艺,确实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别洛夫认可时响起,带着显着的奖励提示:
【“技术交锋”圆满完成,获苏联专家公开认可,提升“国际技术声望”,奖励“苏联重型机床设计图(未公开版)”——含1958年款16米龙门铣床全套图纸,对重型机械制造有重大参考价值。】
交流结束后,别洛夫特意邀请林建军共进晚餐,席间聊起了苏联的机床制造技术。当林建军提到“希望提升大型龙门铣床的加工精度”时,别洛夫沉吟片刻,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这是我整理的机床导轨磨削经验,或许对你有帮助。你们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基础工业还需要时间积累,加油,同志。”
送别专家时,天色已黑。老张感慨道:“今天要是没有你,咱们厂可就丢大人了!你这俄语,啥时候学得这么好?”
“以前自学过一点,”林建军笑了笑,没提系统奖励的“俄语速成包”,“主要是平时研究苏联文献多了,慢慢就会了。”他手里的笔记本沉甸甸的,里面不仅有别洛夫的经验,还有系统奖励的机床设计图——这才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消息传回四合院时,阎埠贵正对着煤油灯研究一本旧机床手册,听说林建军用俄语怼服了苏联专家,算盘打得噼啪响:“这可是露脸的大事!建军现在是真有本事了,连洋专家都佩服!”他立刻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都给我记着,以后跟林科长学技术,别总想着投机取巧!”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路过中院时听到阎埠贵的话,脚步顿了顿。他现在也在学俄语,想看懂进口汽车的说明书,只是总记不住单词。“看来得找师傅请教请教。”他心里琢磨着,加快了脚步——林建军能做到的,他相信自己只要肯学,也能做到。
秦淮茹在院里给贾张氏煎药,药味苦涩难闻。听到邻居们的议论,她只是默默地搅动药勺,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林建军的世界,早已是她望尘莫及的高度,那个曾经和她在一个院里住过的年轻人,如今却能和外国专家平等对话,这种差距让她既羡慕又失落。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整理资料时响起,带着全局评估:
【“技术交锋”事件产生多重效应:
?\t工厂层面:获“中苏技术合作示范单位”称号,争取到10台苏联二手精密机床的调拨名额,设备水平提升一个档次;
?\t个人层面:林建军的“技术权威”扩展至国际领域,被市工业局列为“重点技术人才”,获赴苏联考察的推荐资格(需审核);
?\t隐性价值:苏联专家的认可为后续“军工技术引进”铺路,系统判定“国际合作潜力”解锁,奖励“俄语工业术语库”。】
深夜,林建军在灯下研究那套龙门铣床设计图,苏岚端来一杯热茶:“今天托儿所的老师说,卫国在班上跟小朋友说‘爸爸会说外国话,还会造厉害的机器’,可骄傲了。”
林建军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着窗外的月光:“等这批机床图纸消化完,咱们厂就能自己生产重型龙门铣床了,到时候造坦克、造轮船,都不用再看别人脸色。”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标注着改良点——别洛夫说得对,基础工业需要积累,但他有系统帮忙,或许能让这个过程快一点,再快一点。
车间的方向传来夜班的汽笛声,悠长而深远。林建军知道,今天的技术交锋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更多的质疑。但他不怕——手里的图纸,脑中的知识,还有身边支持他的家人,就是他最坚实的底气。
四合院里的灯大多已经熄灭,只有林建军家的窗还亮着,灯光透过窗纸,在地上投下一个专注的身影。这个身影不大,却像一颗坚韧的种子,在时代的土壤里深深扎根,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准备在不久的将来,长成支撑国家工业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