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冬末,轧钢厂的烟囱里冒出的黑烟比往常淡了些。林建军站在锅炉房外,看着压力表上跳动的指针,眉头拧成了疙瘩——这台1950年代的老式锅炉,热效率还不到50%,烧三吨煤才能产出一吨蒸汽,不仅浪费燃料,还总出故障,上个月就因为管道堵塞停了两天,耽误了军工订单的热处理工序。
“林科长,又来盯着锅炉了?”锅炉房的老王师傅抱着铁锹,往炉膛里添了一铲煤,火星子溅得老高,“这老伙计是该退休了,耗煤不说,还总掉链子。昨天后勤科来说,这个月的煤配额又超了,再这么下去,开春的供暖都成问题。”
林建军摸了摸锅炉外壁,温度高得烫手,热量浪费得惊人。系统上周就弹出过预警:【锅炉热效率低下导致能源浪费严重,影响工厂生产稳定性,建议进行“节能改造”,触发条件:解决“煤耗超标”问题。】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蒸汽的嘶鸣声中响起,三维模型在意识里展开,管道走向和改造方案清晰可见:
【检测到“能源短缺”导致的生产危机,触发“节能技术攻关”任务,奖励“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改造方案”:
?\t增设省煤器:在烟道出口安装钢管式省煤器,利用烟气余热预热锅炉给水,进水温度从20c提升至80c,减少燃料消耗;
?\t优化燃烧系统:将单风道燃烧器改为双风道,调节空气过剩系数至1.2,使煤燃烧更充分,灰渣含碳量从15%降至5%;
?\t密封改造:更换炉门和管道法兰密封垫,减少漏风率,炉膛负压稳定在20pa,避免热量流失。】
【应用价值:改造后锅炉热效率提升至65%,月节煤量可达30吨,相当于节省1500斤粗粮票(按当时煤粮兑换比),系统判定“工业节能贡献”+70点。】
“能改。”林建军对老王师傅说,“你让人准备钢管和密封垫,我画个图纸,咱们加个省煤器,再改改燃烧器,保准能省三成煤。”
改造方案报上去,厂长刘建国当天就批了:“钱从节能奖金里出!改好了,给你们锅炉房记集体功!”他最清楚煤荒的厉害,上个月为了凑军工生产的用煤,差点停了家属区的供暖。
接下来的一周,林建军带着机修车间的工人连轴转。赵小刚负责弯制省煤器的钢管,李建国调试新的燃烧器,林建军则盯着密封改造,连苏岚送来的午饭都顾不上吃,扒两口就接着干。“这省煤器的钢管间距得留5厘米,”他用卷尺量着,“太密了容易堵灰,太疏了换热不够,就按这个尺寸来。”
阎埠贵听说轧钢厂在改锅炉,特意揣着本《民国工业志》跑来看热闹。老头蹲在锅炉房外,看着工人安装省煤器,算盘打得噼啪响:“建军,你这法子要是用到公社的小锅炉上,能省多少煤?我们大队的供暖锅炉也老费煤了,冬天总不够烧。”
林建军抬头看了看他,知道老头又想“等价交换”。他从工具箱里拿出张草图:“公社的小锅炉 simpler,不用省煤器,把炉排改成活动的,加个手摇式清灰器就行,我给你画个图。”他指着阎埠贵手里的书,“你那本志里有没有关于‘手摇泵’的记载?我正好需要参考老式水泵的结构。”
阎埠贵眼睛一亮,连忙翻开书:“有!有!这里面记着民国时的煤矿用泵,我给你抄下来!”他心里打得精——一张草图换份手抄资料,还能给大队省煤,划算!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两人交换资料时响起:
【“技术互助”模式深化,阎埠贵获得“小锅炉改造技术”,其所在公社锅炉煤耗降低20%,获“公社节能模范”称号;宿主获得“老式水泵结构资料”,可用于后续“农用灌溉泵”改良项目,“技术资料储备”+1。】
改造完成那天,老王师傅特意量了煤耗。同样产出一吨蒸汽,改造前用3.2吨煤,改造后只用2.2吨,省了整整一吨!他激动得把煤铲往地上一磕:“神了!林科长真是咱厂的福星!这一个月省的煤,够供家属区烧半个月了!”
消息传到后勤科,科长亲自跑来道谢,还送来两斤细粮票当“节能奖金”:“建军,你这一改,解决了厂里的大难题!下个月的先进个人,我给你报上去!”
林建军把粮票分给了锅炉房的工人,自己只留了半斤:“这是大家一起干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他看着压力表上稳定的指针,心里踏实多了——至少开春的生产和供暖不用愁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锅炉稳定运行三天后响起:
【“锅炉改造”任务完成,工厂月节煤32吨,获“市级节能先进单位”称号,奖励“工业锅炉水质处理技术”(减少水垢生成,延长设备寿命),系统判定“技术辐射效应”激活——周边两个工厂前来取经,拟采用同款改造方案。】
消息传到四合院时,阎埠贵正带着大队的人改造供暖锅炉,按林建军给的图纸加了活动炉排,省煤效果立竿见影,被大队长拍着肩膀夸“有本事”。他回家时特意买了两斤红薯烧酒,想送给林建军,走到门口又折了回去——按“等价交换”的规矩,他得找件像样的东西换才行。最后翻出个祖传的铜制量油器,虽然旧了点,但刻度精准,算是件实用的工具。
“建军,你看这玩意儿能用不?”阎埠贵把量油器递过去,铜面上的包浆亮得发光,“老辈人打油用的,比现在的量杯准。我用它换你上次说的‘水质处理法子’,行不?”
林建军接过量油器,刻度确实精准,修机床时能用来测量润滑油,正好用得上。他拿出张纸,写下水质处理的配方:“用纯碱和磷酸三钠按3:1混合,每吨水加50克,能除水垢,锅炉寿命能延长两年。”
阎埠贵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小心翼翼地把配方折好:“我就知道你办事公道!这量油器你留着,以后有啥技术上的事,尽管找我,我那堆老书里说不定就有你要的!”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路过锅炉房时看到工人在给锅炉补水,听说是林建军改造的,省了不少煤,心里暗暗佩服。他现在也学会了给汽修厂的加热炉节能,把炉膛清理干净,调节风门大小,每天能省半筐煤,被师傅夸“机灵”,这都是跟林建军学的“精打细算”。
秦淮茹在生产队领了新分的玉米,是用省下来的煤换的配额。她抱着玉米往家走,路过林建军家门口时,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没进去。自从上次借粮被拒后,她学会了靠自己挣工分,虽然累,但心里踏实。棒梗快上学了,她想攒点钱给孩子买个书包,这比啥都重要。
贾张氏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听邻居说林建军又立了功,厂里奖了细粮,气得直骂:“有啥了不起!不就是改个破锅炉吗?有本事给我送二斤白面来!”骂了半天没人理,只能悻悻地回屋,看着灶台上的野菜汤发呆——秦淮茹现在连野菜汤都严格按定量分,她想多喝一口都不行。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夕阳西下时响起,带着全局评估:
【“锅炉改造”产生连锁效应:
?\t工厂层面:煤耗超标问题解决,军工订单进度不受影响,获“节能专项奖金”500元,可用于购买新的加工设备;
?\t家庭层面:林建军因节能贡献,获得工厂分配的“节能住房”(厂外小平房旁边的一间,扩大居住面积),苏岚可在附近开辟小菜园,实现蔬菜自给;
?\t四合院层面:阎埠贵因推广节能技术获得实际利益,对宿主的“技术依赖”巩固;傻柱将节能理念应用于工作,获“节约能手”称号;秦淮茹专注于自身生活,与宿主无交集;贾张氏的“骚扰行为”因彻底无效而终止;
?\t社会层面:该技术被收录入《工业节能手册》,成为地方工厂改造范本,宿主“技术权威”形象从行业扩展至区域。】
傍晚,林建军回家时,苏岚正在收拾新分的小平房,里面放着一张旧书桌和两个木箱,是厂里给的“技术骨干福利”。“卫国说想在这屋里放他的玩具齿轮,”苏岚擦着桌子,脸上带着笑意,“我把菜种子带来了,明天就翻地,种点菠菜和小白菜。”
林建军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锅炉房的烟囱里冒出的烟确实淡了很多,像一条细长的灰线,在暮色中慢慢散开。他知道,这只是节能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技术难题等着攻克,但只要守住技术本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问题,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四合院里的灯一盏盏亮起,阎家传来孩子们背诵“锅炉节能口诀”的声音(阎埠贵从林建军那抄的),傻柱家传来砂纸打磨工具的轻响(他在保养扳手),秦淮茹在给棒梗缝补衣服,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晃动,安静而平和。
林建军抱起林卫国,小家伙指着窗外的烟囱说:“爸爸,烟变小了!”
“嗯,变小了。”林建军吻了吻儿子的额头,“以后会越来越小,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车间的汽笛声在夜空中响起,比往常更轻快,像是在为这个节能增效的冬天,唱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而林建军知道,他的技术之路,正朝着更广阔的天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