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在腊月初二就落了下来,给轧钢厂的厂房盖了层薄棉絮。食堂的烟囱里冒出的烟比往常更浓,因为代食品车间又添了新设备——林建军主导设计的“双螺杆挤压机”,能把玉米芯、麦麸这些废料压成类似饼干的块状,不仅顶饱,还带着点烘烤的香味,比之前的糊糊受欢迎多了。
“林科长,您尝尝这个!”炊事班长老王端着盘刚出炉的“压缩饼”,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按您给的配方,加了点红薯淀粉和野菜粉,职工们说比供销社的粗饼干还好吃!昨天给子弟学校送了两筐,孩子们抢着要!”
林建军拿起一块,饼体金黄,咬下去咔嚓作响,带着淡淡的麦香和野菜的清苦,确实比之前的“人造肉”口感好太多。“硬度怎么样?别硌坏了牙。”他最担心的是老人和孩子的接受度,这压缩饼需要足够酥脆,又不能太松散。
“您放心,”老王指着旁边的检测报告,“硬度计测了,比标准饼干低20%,牙口不好的也能吃。就是产量有点跟不上,职工们天天来问,能不能多产点。”
这确实是个问题。现有的设备每天只能产500斤,而全厂职工加上家属近三千人,根本不够分。林建军看着挤压机的进料口,玉米芯粉在螺旋推进下被挤压成均匀的条状,突然想到了系统上周奖励的“原料预处理工艺”——如果先对玉米芯进行蒸汽爆破,破坏纤维结构,或许能提高出粉率和挤压效率。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蒸汽的嘶鸣声中响起,界面上的工艺流程图泛着淡蓝色的光:
【检测到“代食品产量不足”导致的供需矛盾,触发“工艺优化”任务,奖励“玉米芯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
?\t参数:1.2mpa蒸汽压力下保持3分钟,瞬间释放压力使纤维断裂,出粉率从60%提升至85%;
?\t优势:预处理后的原料更易挤压成型,能耗降低30%,产品蛋白质消化率提升15%;
?\t附加价值:爆破后的废料可用于培养食用菌(如平菇),实现“一料多用”,系统判定“资源利用率提升”+60点。】
林建军的眼睛亮了。蒸汽爆破技术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废物利用,简直是为当前的资源短缺量身定做的!他立刻对老王说:“明天让机修车间改设备,加个蒸汽预处理罐,我保证产量至少翻一倍,还能多出种‘新菜’。”
消息传到厂长办公室,刘建国当天就批了条子:“全力配合!代食品是职工的命根子,设备改造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改造设备的那几天,林建军几乎泡在了车间。赵小刚负责绘制预处理罐的图纸,李建国调试压力控制系统,林建军则盯着关键的密封结构——蒸汽压力罐的密封性直接关系到安全,一丝马虎都可能出事故。苏岚每天晚上都来送晚饭,用保温桶提着掺了肉渣的红薯粥,看着丈夫布满油污的工装,眼里既有心疼也有骄傲:“卫国今天在托儿所跟小朋友说,爸爸是‘变废为宝的魔术师’呢。”
林建军舀着粥,笑了:“等设备改好,让食堂给托儿所多送点压缩饼,让孩子们尝尝‘魔术师’的手艺。”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设备试运行成功时响起:
【“蒸汽爆破预处理”工艺落地,代食品日产量提升至1200斤,单位成本下降25%,产品获评“市级优质代食品”,触发“意外效应”——该工艺被轻工业部注意到,拟在全国推广,宿主获“技术推广优先权”(可优先获得相关原料配额)。】
更让人惊喜的是爆破后的废料。林建军按系统提示,让车间在角落搭了几个培养架,铺上废料,喷上菌种,没过几天就长出了雪白的平菇,肥厚多汁,炒出来带着股鲜香味。第一次给职工分平菇时,食堂排起了长队,老王举着锅铲喊:“都别挤!每人两斤,这是林科长给咱们的‘福利菜’!”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到四合院。阎埠贵正算着家里的粮票够不够撑到开春,听到轧钢厂用废料种出了蘑菇,算盘“啪”地一拍:“这法子好啊!咱家的煤渣堆也能改改!”他揣着上次换技术时林建军给的“食用菌培育手册”,直奔厂外平房,这次没带粮票,而是拎了一筐自家腌的萝卜干——按“等价交换”的规矩,这是请教技术的“入门礼”。
“建军,你看这手册上写的‘碳氮比’,咱家里的煤渣能达到不?”阎埠贵的手指在“20:1”的数字上划着,眼里满是急切,“要是能种出蘑菇,开春就不用愁菜吃了。”
林建军正在给林卫国做木陀螺,闻言放下刻刀,拿起手册:“煤渣不行,得用草木灰混合秸秆,我给你改个配方,家里的灶台就能满足温度要求。”他顺手画了个简易培养箱的图纸,“用木箱加棉絮保温,温度控制在15c左右,保证能长出来。”
阎埠贵拿着图纸,笑得见牙不见眼,把萝卜干往桌上一放:“这是老婆子腌了三个月的,下饭!你可千万别嫌弃!”转身就跑,生怕晚了一步就被别人学了去。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阎埠贵跑远后响起:
【“食用菌技术”扩散至家庭层面,阎埠贵“技术追随者”角色巩固,其家庭“蔬菜自给率”将提升至40%,间接降低对公共资源的依赖,符合“灾年分散风险”原则。】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路过食堂时领了两斤压缩饼和一包平菇,是代食品车间按“技术骨干家属”标准发的。他提着东西往家走,路过四合院时,看到秦淮茹正蹲在墙角翻晒野菜干,便把平菇分了一半给她:“林科长说这东西好养活,你也试试种点,比野菜有营养。”
秦淮茹接过平菇,手指有些发颤。自从上次借粮被拒后,她还是第一次跟傻柱平静地说话。“谢谢。”她低着头,声音很轻,“我听说……你快转正了?”
“嗯,下个月。”傻柱的语气也缓和了,“汽修厂缺人手,林科长帮我递了推荐信,说我技术过关。”他顿了顿,补充道,“你也好好过日子,棒梗快上学了,得攒点学费。”
秦淮茹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只是看着手里的平菇,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暖了一下。她知道,这平静是林建军带来的——他没逼着谁做什么,却用自己的活法,让院里的人都慢慢找到了该走的路。
贾张氏在屋里听到外面的说话声,拄着拐杖挪到窗边,看到秦淮茹手里的平菇,又开始骂:“小贱人!肯定是勾搭傻柱换来的!有本事别藏着,分我一半!”骂了半天没人理,只能悻悻地回炕头,看着空碗发呆——秦淮茹现在把粮本锁得严实,她连粗粮面都摸不到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雪夜里响起,带着全局评估:
【“代食品升级”产生多重连锁效应:
?\t工厂层面:职工日均热量摄入提升至2100大卡,出勤率达98%,军工订单进度提前5天;
?\t家庭层面:林建军家通过“技术优先权”获得额外原料配额,代食品储备可满足18个月需求,平菇种植实现“蔬菜自给”;
?\t四合院层面:阎埠贵试种平菇成功,带动院里三户人家效仿;傻柱与秦淮茹的关系从“纠缠”转为“平和”;贾张氏的“骚扰行为”因无人响应彻底终止;
?\t社会层面:该技术被推广至三个邻近工厂,缓解区域食品压力,宿主获“市级劳动模范”正式表彰,奖金50元,细粮票30斤。】
除夕夜,林建军家的小屋里暖意融融。苏岚正在煎平菇,香味混着压缩饼的麦香飘满了屋,林卫国拿着新做的木陀螺,在地上转得欢。“厂里发了年终奖,我买了块布,给你和卫国做件新棉袄。”林建军从包里掏出块藏蓝色的卡其布,是凭工业券买的紧俏货。
苏岚的眼睛亮了:“我还以为你只记得你的图纸呢。”她擦了擦手,拿起布比划着,“卫国这件要做带兜的,能装他的小弹珠。”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四合院的屋顶盖得严严实实。阎家传来算盘声和孩子们的笑闹——他们的平菇第一次丰收,今晚加了道菜;傻柱家的灯亮到很晚,他在给继女缝新书包,明天要去报名上学;秦淮茹在给棒梗讲故事,火塘里的柴火烧得正旺,映得母子俩的脸通红。
林建军站在窗前,看着这一切,心里一片澄明。他知道,代食品的升级、平菇的种植,都只是些微小的改变,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慢慢漾开涟漪,让艰难的日子有了温度。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握紧手里的工具,守住这份踏实,在这风雪飘摇的年月里,护着家人,也护着身边这一点点来之不易的安稳。
车间的方向传来新年的钟声,悠长而有力,像是在为这个充满希望的冬天,唱一首关于坚韧与共生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