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沉。大片的雪花打着旋儿落下,给轧钢厂的烟囱戴了顶白帽,也给厂外平房的屋顶铺了层厚绒。林建军站在窗前,手里捏着刚签发的“61式坦克履带板生产任务书”,笔尖的墨迹还没干透,上面的“军工特级”字样在台灯下泛着冷光。车间的试车声隐隐传来,那是新下线的变速箱在做负载测试,齿轮咬合的“咔哒”声均匀得像钟表,是他最熟悉的安稳调子。
“卫国睡了?”苏岚端着杯热茶进来,杯壁上凝着水珠,落在他的手背上,微凉。她身上还带着奶味——林卫国刚吃完夜奶,小脸红扑扑的,呼吸均匀得像小猫。
“嗯,攥着小坦克睡的。”林建军接过茶杯,暖意顺着掌心漫开,“今天军代表来电话,说咱们的履带板通过了零下40度的低温测试,比苏联的型号还多扛住5小时,开春就能上试验场。”
苏岚的眼睛亮了亮,手指划过他工装口袋里露出的一角图纸:“那你这阵子能歇歇了?前几天你徒弟说,你在车间连轴转了三天。”
“快了。”林建军翻开图纸,上面用红笔圈着“高锰钢磨损系数”,旁边批注着“需优化热处理工艺”,“等这批履带板下线,就能喘口气。对了,地窖里的红薯干我又翻晒了一遍,按系统说的用草木灰拌过,能存到明年秋收。”
苏岚往炉子里添了块煤,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墙上的“光荣之家”牌匾发亮。“王师傅今早来说,院里的煤快见底了,秦淮茹去捡焦炭时崴了脚,傻柱帮着送了趟医院,没要谢礼,就借了本《钳工图谱》。”她顿了顿,声音轻下来,“日子好像越来越难了,但院里……反倒比以前安生。”
林建军没接话,目光落在窗外的雪幕里。他知道这“安生”是怎么来的——是贾张氏偷煤被抓后的收敛,是秦淮茹终于学会自己挣工分的踏实,是傻柱低头啃书本时的专注,是易中海咳嗽声里渐渐淡去的算计。这些曾经在院里掀起风浪的人,如今都被生存的压力摁在了各自的角落里,再没力气掀起是非。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寂静中响起,带着第二卷终章的郑重:
【检测到“第二卷‘初驯群禽’”任务周期结束(1954-1959),核心目标“技术崛起+四合院秩序重构”已达成,现进行最终评估:】
【1 技术权威:从轧钢厂学徒成长为军工核心技术骨干,主导“铬钼合金钢”“深孔钻削”等7项关键技术突破,获“国家二级技术能手”“军工保密资格”,系统积分累计5800点,技术护城河稳固。】
【2 四合院训禽:通过“规则震慑(贾张氏被拘)”“边界坚守(拒接秦淮茹道德绑架)”“示范引导(傻柱技术觉醒)”,使主要干扰源威胁度降至“0.1%”,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符合“以力证道”的技术者逻辑。】
【3 家庭根基:苏岚健康(孕期无并发症)、林卫国成长(各项发育指标超前)、物资储备(12个月应急粮+药品),生存安全系数98%,构建起抵御风浪的基本盘。】
林建军合上任务书,指尖划过“1960年3月交付”的截止日期。他想起刚从朝鲜回来那年,站在四合院的槐树下,看着贾张氏叉腰骂街,听着易中海打着“调解”的旗号算计,那时的他像站在泥沼里,每走一步都得提防脚下的坑。而现在,泥沼早已干涸成硬地,那些曾经纠缠的藤蔓,要么被连根拔起,要么蜷缩在墙角,再伤不了人。
“你在想什么?”苏岚靠在他肩上,头发蹭过他的脸颊,带着皂角的清香。
“在想王师傅说的话。”林建军望着窗外的雪,“他退休前跟我说,‘技术这东西,就像打地基,看着笨,实则最稳’。以前我不懂,现在才算明白——院里那些是非,就像地基下的石头,你要么把它挖出来,要么就在上面浇上混凝土,让它翻不了天。”
苏岚笑了,手指点在他的图纸上:“那你这混凝土,就是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
“不止。”林建军握住她的手,按在自己心口的位置,“还有这里的定数——知道什么该守,什么该放。”
【叮!】
系统界面弹出第三阶段任务的全息投影,泛着淡蓝色的光,像一块剔透的冰:
【第三阶段“风雨欲来”(1960-1965)核心目标确认:
? 生存线:保障家人在“三年困难时期”的营养摄入(日均热量≥2000大卡),药品储备覆盖常见疾病(含抗生素、退烧药),燃料供应稳定(煤炭+木柴混合储备)。
? 技术线:完成“61式坦克”配套零件国产化(替代苏联进口),主导“反坦克导弹壳体”研发,培养3名以上可独立攻关的技术骨干(赵小刚、李建国等)。
? 防线:应对“政治风波”对工厂的冲击(如“技术权威”被质疑),保护军工资料不流失,与四合院保持“物理隔离+规则互动”,杜绝无意义消耗。】
雪越下越大,把远处的四合院裹成了个模糊的黑影子。林建军隐约能看到那里的灯火——贾家只有一盏煤油灯,昏黄得像将熄的烛;傻柱的窗亮着,映出他低头看书的剪影,书页翻动的声音仿佛能穿透风雪;阎埠贵家的灯早灭了,老头大概正用算盘珠子算计明天的用煤量,噼啪声藏在厚雪里,细若游丝。
这些人,这些事,曾是他生活里挥之不去的背景音,如今却像被风雪过滤过,清晰却遥远。他不再需要刻意去“训”,因为他们早已在生存的重压下,找到了各自的活法——或许卑微,或许挣扎,却再难侵扰他的世界。
“建军,你看。”苏岚指着窗外,一朵烟花突然在工厂方向炸开,金红的光瞬间照亮了半边天,“是车间的人在庆祝吧?”
林建军点点头,目光回到桌上的图纸。烟花再绚烂,也抵不过齿轮咬合的笃定。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不在四合院的鸡毛蒜皮里,而在即将到来的风雪里——粮票可能会缩到极致,机床可能会因缺料停转,甚至连“技术”都可能被打上“白专”的标签。但他不怕。
地窖里的粮食码得整齐,是对抗饥饿的盾;脑子里的技术参数刻得深刻,是突破封锁的矛;身边的妻儿呼吸安稳,是支撑一切的锚。这些,就够了。
【叮!】
系统的最终提示音温柔而坚定,像雪落无声:
【奖励“危机预判数据库(1960-1965)”,含自然灾害周期、物资波动曲线、技术保护策略。请记住,风雨再大,终会放晴;坚守本心者,终能扎根。】
林建军关掉台灯,雪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影。他轻轻搂住苏岚,听着隔壁房间林卫国均匀的呼吸,心里一片澄明。窗外的风雪还在呼啸,像在预告未来的艰难,但这间小屋里的温暖与坚定,早已筑成了最坚固的堡垒。
四合院里的灯次第熄灭,只剩下风雪在空旷的巷子里打着旋。而林建军知道,他的战场永远不在那里——它在车间的机床旁,在图纸的每一个参数里,在为国家锻造钢铁脊梁的每一个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