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元旦,寒风裹着雪粒,打在轧钢厂的玻璃窗上,发出细密的噼啪声。林建军站在军工车间的窗前,手里攥着一张刚出炉的“61式坦克变速箱齿轮检测报告”,上面的各项参数都亮着绿灯——经过三个月的攻关,这组困扰团队的核心零件,终于达到了军工验收标准。车间里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混合气味,几个徒弟正围着齿轮样品,兴奋地讨论着下一步的优化方案,连呼吸都带着白雾。
“师傅,您看这齿面光洁度,比苏联专家给的样板还高一级!”赵小刚举着放大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军代表说,这批齿轮能用在‘东风’导弹的发射车上,这可是咱们厂的光荣!”
林建军接过放大镜,仔细检查着齿根的圆角过渡——这里是应力集中的关键部位,哪怕0.01毫米的瑕疵,都可能在极端工况下导致断裂。“光洁度达标了,但疲劳寿命测试还得再做一轮,”他的声音沉稳,带着技术人员特有的严谨,“零下40度的低温试验,不能少。”
李建国在一旁记录数据,笔尖在纸上划过清脆的声响:“师傅,您放心,低温箱已经调试好了,今晚就能出结果。对了,元旦厂里放半天假,您不回家陪陪师娘和卫国?”
林建军看了看墙上的日历,红色的“1”字格外醒目。这是1960年的第一天,苏岚早上出门时,特意在他的工装口袋里塞了两个煮鸡蛋,用手帕包着,还温乎着。“忙完这阵就回,”他剥开一个鸡蛋,递给赵小刚,“你们也轮流休息,别硬撑。”
【叮!】
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在车间的嘈杂中响起,带着不同于以往的郑重,界面上的文字泛着淡淡的金光:
【检测到时间节点进入“1960年”,符合第三阶段任务启动条件,现发布“风雨欲来”核心任务:】
【1 保障家人安全度过困难时期:维持家庭物资储备(粮食、药品、燃料)≥12个月需求,提升家人“抗风险能力”(含林卫国的早期教育、苏岚的医疗保障),将“生存安全系数”稳定在90%以上。】
【2 保护技术成果不被破坏:巩固“铬钼合金钢”“深孔钻削”等核心技术的“护城河”,建立技术资料加密存档机制,防范“大跃进”余波导致的“盲目技改”风险,确保军工订单如期交付。】
【3 为国家储备关键技术人才:加快培养赵小刚等徒弟的独立攻关能力,主导工厂“技术夜校”课程设计,将“数据思维”“风险意识”融入教学,形成可持续的技术梯队,为后续“工业复苏”储备力量。】
林建军的手指在冰冷的窗台上顿了顿,呼吸在玻璃上凝成一片白雾。第三阶段的任务,比前两卷更具体,也更沉重——“困难时期”“技术保护”“人才储备”,每个词都像一块沉甸甸的砝码,压在他的心头。这不再是单纯的“训禽”或“技术突破”,而是要在时代的风浪里,守住自己的小家,护住手里的技术,甚至为国家的工业命脉,埋下几颗能扛住风雨的种子。
【叮!】
系统界面继续刷新,跳出奖励预告的字样:
【第三阶段任务奖励机制:解锁“危机兑换”功能——宿主可通过“科技报国积分”(由技术突破、人才培养、军工贡献等途径获取),兑换困难时期紧缺物资(细粮票、药品、燃料)、技术资料(国内外稀缺文献)、特殊权限(工厂物资调配权、医疗资源优先使用权)。】
【当前可用积分:1200分(由前两阶段任务积累),可兑换“细粮票12斤”“青霉素2支”“苏联《航空材料手册》1本”(三选一)。】
林建军的目光落在“青霉素”上。苏岚的体质不算强,去年冬天得过一次重感冒,差点引发肺炎,在这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支青霉素可能就是救命的药。但他很快又看向“航空材料手册”——手册里记载的钛合金加工工艺,正是“61式歼击机”配套零件的关键技术,对工厂的长远发展,比一时的物资更重要。
“先留着。”他在心里对自己说,“积分能攒,关键技术错过了,可能就再也补不上了。”
车间的广播突然响起,播放着元旦社论,激昂的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回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克技术难关,为国家的工业化贡献力量……”
林建军关掉广播,对徒弟们说:“今天提前下班,回家陪陪家人。赵小刚,你把低温试验的数据整理好,明天一早我们碰个头。”他脱下沾着油污的工装,露出里面干净的蓝布衬衫——这是苏岚昨晚刚熨烫好的,领口还带着淡淡的肥皂香。
回家的路上,雪下得更大了,掩盖了路边的煤渣和冻土,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林建军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脚步却很轻快。他想起苏岚和林卫国在窗前等他的样子,心里就像揣着个小暖炉,驱散了彻骨的寒意。
推开家门,暖意扑面而来。煤炉烧得正旺,炉上的水壶“咕嘟”作响,苏岚正坐在灯下,给林卫国织一件红色的小毛衣,针脚细密整齐。林卫国趴在爬行垫上,手里抓着个木制的小坦克(林建军用边角料做的),嘴里发出“呜呜”的模仿声,看到林建军进来,立刻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抱住他的腿,嘴里喊着模糊的“爸……爸……”
“回来啦?”苏岚抬起头,眼里的笑意像融化的春水,“锅里炖着萝卜排骨汤,用了你发的肉票,给你补补。”
林建军抱起儿子,在他冻得通红的小脸上亲了一口,小家伙咯咯地笑,伸手去抓他口袋里的检测报告。“今天厂里放假?”苏岚接过他的工装,顺手往炉边烤了烤,“早上王师傅来说,院里的傻柱评上‘车间进步奖’了,奖了五斤粗粮票,正给你送过来呢,我说你在忙,让他先回去了。”
“他能进步,是好事。”林建军把林卫国放进摇车,看着苏岚端来的排骨汤,汤色清亮,飘着几点油花,“傻柱要是能把心思全放在技术上,将来能成个好钳工。”他想起系统发布的“储备人才”任务,突然觉得,傻柱或许也能算一个——只要他彻底摆脱院里的是非,踏实学技术。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喝汤时响起,带着人物动态的更新:
【“傻柱”元旦状态:用“进步奖”粗粮票给母亲买了两斤玉米面,剩下的三斤锁进箱子,贴了张纸条“技术夜校资料费”;拒绝了秦淮茹的“新年借粮”请求,语气平静但坚定,“我自己也得攒着过冬”,其“自我边界”巩固度提升至98%。】
【“阎埠贵”元旦状态:全家围坐算账,将去年攒的80斤红薯干按“每人每天2两”精确分配,计划“开春用20斤换3斤棉籽油”,其“生存规划”细化至“每顿饭的热量摄入”,对宿主的“技术依赖”(如请教储存技巧)提升至60%。】
【“贾家”元旦状态:秦淮茹在生产队加班挣工分,用奖励的半斤玉米面煮了锅稠粥,贾张氏和棒梗各分一碗,自己喝着掺了野菜的稀汤,未发生争吵——极端饥饿下的“生存默契”暂时压过了矛盾。】
林建军放下汤碗,心里对四合院的状态有了数。经过前两卷的“训禽”,这些人虽然依旧各有算计,但已很难再形成实质性的干扰,这让他能更专注于第三阶段的任务——护住家人,守住技术,攒足应对风雨的底气。
晚上,林卫国睡熟后,林建军坐在灯下,摊开一张新的图纸,上面画着“家庭物资储备清单”,按系统提示的“12个月需求”细化:
?\t粮食:玉米500斤(已储备300斤)、小米200斤(已储备100斤)、细粮100斤(工厂特殊补助+系统兑换,已储备50斤)、红薯干300斤(阎埠贵处可兑换,计划开春落实)。
?\t药品:感冒药(已备)、退烧药(苏岚医务室申请,充足)、抗生素(待兑换)、外伤药(工厂医务室领取,齐全)。
?\t燃料:煤500斤(工厂按军工标准供应,充足)、木柴200斤(已劈好,堆在柴房)、煤油10斤(密封储存,用于应急照明)。
苏岚凑过来看,手指点在“细粮”那一行:“够了,咱们吃得素净点没关系,别太扎眼。”她知道林建军的技术能换来特殊待遇,但也怕招人嫉妒,“院里的日子不好过,咱们安稳就好。”
“放心,都记着呢。”林建军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毛衣传递过去,“我不会让人看出异常的。这些储备,是咱们应对风浪的底气,不是用来炫耀的。”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两人对视时响起,带着温馨的判定:
【“家庭防御共识”达成,苏岚“危机意识”提升至70%,主动提出“学习针灸”(医务室王医生可教),为家庭医疗储备添补技能,触发“夫妻同心”效应,宿主“技术攻关”效率提升5%。】
夜深了,雪还在下,掩盖了窗外的喧嚣。林建军躺在床上,听着身边苏岚均匀的呼吸声和林卫国偶尔的呓语,心里一片安宁。系统界面在他的意识里静静亮着,第三阶段的任务像三座需要攀登的山峰,虽然陡峭,却清晰可见。
他知道,1960年不会轻松。粮食可能会更紧张,政治风波的阴影或许正在逼近,军工任务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但他不害怕——手里有技术,家里有温暖,系统有提示,还有一群正在成长的徒弟,这些加起来,足够他在即将到来的风雨里,站稳脚跟。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他即将入睡时,发出最后一条信息:
【第三阶段“风雨欲来”任务正式启动,初始进度0%,请宿主做好准备。记住,技术是最硬的底气,家庭是最稳的港湾,而守住本心,才能在风浪里不迷航。】
林建军闭上眼睛,嘴角露出一丝坚定的笑意。窗外的风雪再大,也吹不散这间小屋里的温暖,更挡不住一个技术工人向前的脚步。他的战场,在车间,在图纸上,在每一个需要精准和坚韧的地方,而那些四合院里的是非,早已成了遥远的背景音,不值一提。
新的一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