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深秋的轧钢厂,车间里弥漫着机油与金属的混合气味。林建军站在“箱式电阻炉”前,看着炉膛里通红的铬钼合金钢坯,温度计显示“860c”,正卡在最佳淬火温度的节点上。他身边的三个年轻徒弟,屏住呼吸盯着他的动作,手里的记录本攥得发白——这是他们第一次观摩“高强度螺栓”的热处理全过程,机会难得。
“记住,”林建军的声音在车间噪音里格外清晰,戴着隔热手套的手稳如磐石,“铬钼钢的脾气特殊,升温要慢(50c\/小时),保温要足(4小时),降温更得讲究——先空冷到300c,再水淬,最后200c回火,少一步,硬度就差之千里。”
他按下淬火池的按钮,通红的钢坯“滋啦”一声浸入水中,白雾腾起,瞬间模糊了镜片。大徒弟赵小刚赶紧记录数据:“11月3日,860c保温4小时,空冷至300c,水淬介质20c,回火200cx2小时……”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淬火声中响起,带着任务启动的清晰:
【检测到宿主启动“技术传承”计划,符合第三阶段“储备技术人才”核心目标,触发“师徒传承”任务,奖励“金属热处理操作规范图解”(含常见错误案例)、“精密测量工具使用手册”,提升徒弟学习效率30%。】
【传承要点:不仅传授技术参数,更需培养“数据思维”(每次操作必记录)、“风险意识”(预判材料缺陷)、“实事求是”(不隐瞒失败案例),构建可持续的技术梯队。】
林建军关掉淬火池的阀门,指着刚取出的螺栓样品:“现在测硬度。”赵小刚立刻拿起洛氏硬度计,压头落在样品表面,表盘指针稳定在“58hRc”——这比军工标准还高出3个单位,三个徒弟忍不住低呼出声。
“别高兴太早。”林建军拿起另一个样品,上面有一道细微的裂纹,“这是昨天的失败品,因为升温速度快了5c\/小时,导致内部应力集中。技术这东西,差一点都不行,你们的记录本上,必须写清‘失败原因’,比成功案例更重要。”
他翻开自己的“试验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三年来的操作数据,红笔标注的失败案例占了近一半:“1957年6月12日,回火温度过高,硬度降至45hRc,报废螺栓200个——教训:热电偶需提前校准。”
赵小刚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红笔记录,突然明白师傅常说的“技术是试出来的”是什么意思。他以前总觉得失败是丢人的事,现在才知道,不敢面对失败,永远成不了好技术员。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徒弟们抄写日志时响起:
【“失败案例教学”触发“认知升级”,徒弟“数据严谨性”提升40%,“试错勇气”增强,为后续独立操作奠定心理基础。】
林建军的技术传承,不止在车间。每周三晚上,他会把徒弟们叫到家里,在煤油灯下讲解系统奖励的“精密测量手册”。苏岚会端来掺着红薯干的玉米粥,笑着说:“你们师傅啊,以前在朝鲜修炮管,就爱琢磨这些,笔记记了三大本。”
手册上的“百分表使用技巧”被林建军标了重点:“测同轴度时,工件转速不能超过30r\/min,否则指针抖动会产生0.01mm误差——军工零件,这0.01mm就是合格与报废的区别。”他拿出自己改装的“测量辅助架”,用工厂废料做的,却能把误差控制在0.005mm以内。
二徒弟李建国摸着辅助架,眼睛发亮:“师傅,这玩意儿比厂里的精密多了,您是咋想到的?”
“被逼出来的。”林建军笑了,“以前在朝鲜,设备落后,测炮管膛线只能土法上马,这辅助架的原型,是用炮弹壳做的。”他翻开当年的战地笔记,上面画着简陋的草图,旁边标着“误差≤0.02mm”,字迹被雨水洇过,却依然清晰。
徒弟们看着泛黄的笔记,突然沉默了。他们终于明白,师傅的技术不是凭空来的,是在硝烟里、在废钢堆里,一点点磨出来的。
【叮!】
【“实战经验分享”强化师徒信任,徒弟对宿主的“技术崇拜”转化为“传承自觉”,主动延长学习时间(每天多练2小时),技能掌握速度加快。】
工厂的“技术比武”中,林建军的徒弟们一鸣惊人。赵小刚用师傅教的“阶梯式渗碳法”处理的齿轮,耐磨性超过老技术员;李建国测量的“导弹钢管壁厚”,误差全在0.01mm以内,连军代表都竖起大拇指。
厂长刘建国在表彰大会上,特意把林建军请到台上:“建军同志不仅自己技术过硬,更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这种‘传帮带’的精神,值得全厂学习!”他当场宣布,给三个徒弟转正,工资上浮一级。
台下的老工人议论纷纷:“林科长这是把真本事掏出来了,不藏私啊!”“我儿子要是能跟他学,我做梦都能笑醒!”林建军听着这些话,心里却很平静——他要的不是表扬,是让技术能传下去,让工厂的根基能扎得更深。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掌声中响起:
【“技术传承”阶段性成果达成,工厂技术梯队初步形成,奖励“特种钢材焊接缺陷图谱”(含x射线探伤标准),可用于培养高级焊工,为“导弹项目”储备人才。】
消息传到四合院时,阎埠贵正给二儿子阎解放“恶补”机械知识。阎解放想考工厂的“技术等级”,老头把林建军给的《金属学》译文翻得卷了边,连算盘珠子都用来当“齿轮模型”演示传动原理。
“看到没?”阎埠贵用算盘珠子摆出“减速齿轮组”,“林科长带徒弟,教的是‘为啥这么做’,不是‘照葫芦画瓢’。你学技术,就得学他这股子钻劲,别总想着走捷径。”
阎解放点点头,手里的笔记本上,抄满了从林建军徒弟那借来的“热处理笔记”,字迹工整,比课堂上记的还认真。他知道,这是他从“临时工”转成“正式工”的唯一机会,不能马虎。
傻柱路过阎家门口,听到里面的讲课声,脚步顿了顿。他现在在食堂的“维修班”打杂,跟着老钳工学修灶台,才明白技术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林建军“摆谱”,现在才知道,那是真本事,是饿肚子时也能端稳饭碗的底气。他转身往家走,兜里揣着刚买的《钳工入门》,是用半个月的粮票换的。
【叮!】
系统的提示音捕捉到傻柱的动作:
【“技术崇拜”效应扩散至四合院,傻柱的“自我提升”意识觉醒,与“接济贾家”的旧模式彻底切割,“训禽”目标全面巩固。】
林建军回四合院取“焊接图谱”时,看到傻柱蹲在门槛上看《钳工入门》,手指在书页上比比划划,嘴里念念有词。看到林建军,傻柱的脸涨得通红,却没像以前那样躲闪,反而站起身,挠着头说:“建军,这书里的‘錾削角度’,我总弄不明白,你能……教教我不?”
“拿来。”林建军接过书,翻到那一页,捡起地上的小石子,在青石板上画了个剖面图,“你看,錾削硬钢,角度得60°,软钢45°,角度不对,要么崩刃,要么削不动……”
傻柱听得入了迷,连秦淮茹路过都没注意。秦淮茹背着棒梗,手里拿着刚换的粗粮票,看到这一幕,只是微微一笑,就继续往家走——她现在每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还去夜校学认字,日子虽然苦,却比以前踏实多了,院里的是非,早已与她无关。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离开四合院时响起:
【“四合院生态”完成终极重构:从“互相算计”到“各寻出路”,林建军的“技术示范”成为隐形标杆,“训禽”任务实质终结,奖励“危机兑换”功能(100积分=1斤细粮票\/半斤煤油),为困难时期做最后准备。】
林建军回到家时,苏岚正把徒弟们送来的“谢师礼”(一袋红薯干、两斤小米)放进地窖。林卫国坐在摇车里,抓着个小扳手玩得正欢,那是赵小刚用边角料做的玩具,上面还刻着“0.01mm”的字样。
“今天李建国他们说,想拜你为师,行拜师礼。”苏岚笑着说,“我说不用搞那些虚的,把技术学好,比啥都强。”
“你说得对。”林建军抱起儿子,小家伙抓住他的手指,咯咯直笑,“技术不是私产,是国家的,能多几个人学会,国家就多几分底气。”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工厂的方向传来夜班的汽笛声,那是徒弟们在加班调试“导弹钢管”生产线。林建军知道,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但只要这技术的火种能传下去,有这些年轻的肩膀能扛起来,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
他看着墙上的“61式坦克”图纸,又看看怀里抓着小扳手的儿子,突然想起系统奖励的“危机兑换”功能——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不仅要守住当下的技术,更要为未来的人,铺好前行的路。
车间的灯光亮了一夜,三个年轻徒弟的身影在机床前忙碌,他们的记录本上,继承了林建军的习惯,红笔标注的失败案例越来越多,却也越来越清晰,像一颗颗钉子,把技术的根基,牢牢钉在轧钢厂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