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冬天来得格外凛冽,北风卷着雪沫子,抽打在四合院的糊窗纸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极了东厢房里聋老太太的咳嗽声。她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身上盖着打了三层补丁的薄被,枯瘦的手像老树皮一样,紧紧攥着一个空了的粮袋——这是她昨天最后的口粮,掺着糠麸的窝头,现在连渣都没剩下。
“咳咳……咳……”一阵剧烈的咳嗽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浑浊的眼睛费力地眨了眨,却看不清炕前的人影。耳朵早就聋了,世界于她,只剩下一片模糊的光影和刺骨的寒意。她摸索着想去够炕边的水碗,却失手将碗碰倒在地,“哐当”一声脆响,在寂静的屋里格外刺耳。
“老太太!您咋了?”傻柱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粥,看到地上的碎瓷片,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他蹲下身,小心地扶起老太太,将粥碗递到她嘴边,“慢点喝,刚熬的小米粥,我给您留的。”
聋老太太听不到他说话,却闻到了粥的香味,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小口小口地吞咽着,粥水顺着嘴角流下来,打湿了衣襟也顾不上擦。傻柱看着她狼吞虎咽的样子,眼圈忍不住红了——这老太太,当年也是院里的“老佛爷”,易中海捧着,贾张氏敬着,怎么就落到了这步田地?
【叮!】
林建军正在军工车间检查“60式装甲车”履带链节的样品,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环境监测的凝重:
【检测到“聋老太太”因“年衰+资源匮乏”触发“生存危机”事件,其“凄凉处境”与四合院众人的“冷漠旁观”形成强烈对比,暴露“尊老”表象下的自私本质。】
【矛盾核心:聋老太太的基本生存需求(食物、取暖)vs 易中海的“权威维护失效”、傻柱的“经济困窘”、贾张氏的“趁火打劫”(曾克扣粮票),外在表现为“道德责任”与“现实利益”的冲突。】
【风险评估:若无人干预,72小时内可能出现“冻伤”或“低血糖昏迷”,引发“人道主义危机”,对宿主“军属模范”形象造成潜在舆论压力。】
林建军放下手里的样品,履带链节的铬钼合金钢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与脑海里聋老太太的模样形成尖锐对比。他对助手交代:“这批样品按标准检测,结果出来立刻报给我。”转身拿起外套,快步走向厂外——有些事,就算再想避开,也不能真的坐视不理。
四合院的中院里,易中海正背着手踱步,眉头紧锁。傻柱刚跟他说了老太太的情况,问能不能凑点粮票,他却支支吾吾:“我这月工资刚买了煤,家里也紧巴……要不,你再想想办法?”
他心里打着算盘:之前靠着“照顾聋老太太”攒下的“尊老”名声,早就随着贾东旭的死和林建军的崛起烟消云散了。现在老太太成了累赘,傻柱自己都快填不饱肚子,他何苦把自己搭进去?再说,街道每月给的5斤细粮补助,他之前还能以“代管”的名义分点,现在老太太清醒时总念叨“粮票被换了玉米面”,他哪还敢再沾手?
“一大爷!您这话啥意思?”傻柱的脸涨得通红,手里的空粥碗捏得发白,“当初是您把老太太接来的,现在您不管了?我这月工资被扣了一半,实在没余粮了!”
两人的争执引来了阎埠贵,他揣着袖手蹲在石墩上,算盘珠子在心里打得噼啪响:“依我看,要不……全院凑点?一家出二两粮票,也能凑个斤八两,先让老太太过了这关。”他嘴上说着,心里却在算“凑粮”的账——自己家出二两,能落个“热心”名声,划算。
“凑粮?”贾张氏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双手往腰上一叉,“我家棒梗还饿着呢!凭啥给个聋子凑粮?她年轻时候享的福还少?现在该遭报应了!”
傻柱气得想骂人,却被易中海拉住:“少说两句,都是街坊……”
【叮!】
林建军刚进中院,系统的提示音就响起,带着矛盾分析:
【检测到“聋老太太危机”引发的“集体推诿”事件,易中海的“伪善回避”、傻柱的“力不从心”、阎埠贵的“算计式参与”、贾张氏的“恶意嘲讽”,共同构成对“尊老传统”的解构,触发“人性考验”场景。】
【宿主介入契机:可通过“街道低保+工厂补助”的正规渠道解决问题,既避免“私人凑粮被克扣”的风险,又能借街道介入,揭露易中海“代管粮票”的猫腻,巩固“规则至上”形象。】
“都围着干什么?”林建军的声音打破了僵局,他穿着军绿色棉大衣,肩上还落着雪,眼神扫过众人,“老太太怎么样了?”
傻柱像看到救星:“建军,您可来了!老太太快两天没好好吃东西了,粥都咽不下去……”
林建军没理会其他人,径直走进东厢房。屋里的寒气让他打了个寒颤,聋老太太蜷缩在炕角,呼吸微弱,嘴唇干裂起皮。他摸了摸炕面,冰凉——连炕都没烧,这是要活活冻着?
“傻柱,去烧炕,用我耳房的煤,记我账上。”林建军脱下大衣,盖在老太太身上,“易大爷,您去街道办一趟,就说烈属遗孀生活困难,按规定申请‘甲等救济’,需要街道派专人照料,顺便把这几个月的低保粮票流水打出来。”
易中海的脸瞬间白了:“这……这不用麻烦街道吧?咱们院里……”
“院里能解决,就不会让老太太冻着饿着。”林建军打断他,语气冷得像窗外的雪,“街道有规定,烈属遗孀的补助必须专款专用,谁也不能动。您要是不去,我现在就给民政局打电话,让他们派人来查‘粮票代管’的事。”
这话像一记重锤,砸得易中海哑口无言。他知道林建军的脾气,说得出做得到,真要查起来,自己克扣粮票的事就得露馅,慌忙点头:“我去!我这就去!”
阎埠贵见状,赶紧说:“我也去帮忙,跟街道熟,好说话。”他想跟着去,看看能不能捞点“热心公益”的好处。
贾张氏撇撇嘴,想说什么,却被林建军的眼神扫过,把话咽了回去——她可没忘自己偷煤被抓的事,林建军眼里的冷意,比这寒冬还让人发怵。
【叮!】
【“正规渠道介入”策略启动,易中海的“私扣粮票”行为面临曝光风险,其“道德权威”加速崩塌,触发“恐惧服从”效应。】
林建军找来热水,用棉签沾湿老太太的嘴唇,又让傻柱熬了点米油。老太太似乎闻到了香味,喉咙动了动,林建军趁机用小勺一点点喂,动作笨拙却细心。傻柱在一旁烧炕,看着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自己咋就没想到这么周全?
街道办的人来得很快,主任亲自带着民政干事和医生,看到屋里的情况,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怎么搞的?烈属遗孀就这么对待?易中海,你这个‘监护人’怎么当的?”
医生给老太太做了检查,摇摇头:“营养不良,肺部感染,得送医院,再晚就危险了。医药费不用担心,烈属有全额报销。”
民政干事拿出表格:“这是三个月的粮票发放记录,签收人是‘易中海代’,但老太太的实际消耗明显不够,易中海,你解释一下?”
易中海的汗都下来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阎埠贵在一旁小声嘀咕:“前阵子看到贾张氏拿细粮换玉米面……”
贾张氏跳起来:“阎老西你胡说!我那是……”
“都闭嘴!”主任怒喝,“先送老太太去医院!易中海,你跟我回街道,把粮票的事说清楚!”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救护车的鸣笛声中响起:
【“聋老太太救助”事件处理完毕,宿主通过“规则介入”成功化解危机,既保障了烈属权益,又揭露了易中海的“伪善”,触发“公信力提升”效果。】
【奖励发放:“老年常见病护理手册”;街道办“公益模范”提名;“训禽”进度提升至97.5%(四合院众人对“规则威慑”的认知加深)。】
救护车呼啸而去,带走了蜷缩的老太太,也带走了院里最后一丝虚假的平静。易中海被街道主任叫走时,腰都快弯到地上,往日的“主事人”威严荡然无存。
傻柱看着烧得热乎乎的炕,眼圈红红的:“建军,还是您有办法……”
“不是我有办法,是规矩有办法。”林建军拿起大衣,“以后老太太的事,由街道专人负责,每周我会去医院看看,谁也别想再打她的主意。”
他走出东厢房,雪还在下,落在院里的槐树上,压弯了枝头。阎埠贵凑过来,想说话,却被林建军一个眼神止住,讪讪地退了回去。贾张氏早就没了踪影,大概是怕被牵连。
林建军没再停留,他还要去医院一趟,跟医生交代老太太的情况。路过耳房时,他看了一眼那堆煤——用在这里,比被谁克扣了都值。
【叮!】
【“事件余波”监测:易中海因“克扣低保”被街道通报批评,取消“先进居民”资格;傻柱对“规则解决问题”的认同度提升30%;四合院“私下算计”行为收敛15%。】
坐在去医院的三轮车上,林建军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里没有多少波澜。聋老太太的凄凉,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人性的试金石。易中海的自私,贾张氏的刻薄,阎埠贵的算计,傻柱的挣扎,最终都在规则面前露出了原形。
他想起系统奖励的护理手册,上面写着“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尊严”。或许,他能做的,就是用规则守住这份尊严,让那些为国家付出过的人,不至于在晚年落得如此境地。
医院的灯光在风雪中亮着,像一盏温暖的灯。林建军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困难还很多,但只要守住规则,守住本心,就不怕走下去。至于四合院的那些人,他们终将在各自的选择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