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大明皇帝,其他朝代皇帝满脑子都想搞钱,哪个朝代不是缝缝补补凑合着过,最缺的就是钱……
“看来后世也非常认可我大清,说明我们杀对了。”
大清皇帝开始思索,要从谁开始,给这群文官紧紧皮,不然一个个的为了利益欺上瞒下,贪腐成风。
大明的钱可以在江南的地窖里,但大清的钱必须在国库里。
就连康熙都开始催大臣还款了,他觉得自己当年借款,绝对是脑子抽了,忘了这群大臣有多会捞钱。
胤礽将事情都分摊给几位兄弟去干,这种得罪人的事,自然不能让他这个太子去冲,反正他有的是弟弟……
雍正和乾隆直接让人对江南官员进行清查,杀一两个没什么效果,那就多杀几个。
和珅非常积极的将名单给乾隆,懂事的,早在天幕出现时打点好了,他心里都有数。
{到了成化十三年,繁荣的商业,导致江南豪族做大,文官集团开始腐朽。
东厂和锦衣卫都被渗透,为了监察百官,朱见深设立西厂,任命已经成长起来的汪直担任提督。
西厂成立之后,汪直奏请设武举考试,并先后查处文官贪腐案件,高达数百起。
而朱见深也通过西厂收归权柄,形成朝臣震慑,皇权独揽的局面。
但要注意的是,西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因为朱见深终其一生,只杀过一个罪大恶极的四品文官。
而经过了十多年发展,建州女真也再次恢复元气,又开始小规模袭扰劫掠边境。
于是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明廷再次发兵,清剿建州女真,朱见深亲自下令,要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此次北伐,由西厂提督汪直带队,抚宁侯朱永为总兵。
两个月后,汪直等人大胜女真部落,缴获牛马数千,盔甲军器无数,斩获虏首近七百人,俘虏四百八十六人。
两次犁庭扫穴,让大明的辽东边境,一直安稳了137年。}
【成化犁廷,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烂尾工程。
只恨成化犁庭不够狠,给汉人留下了莫大的隐患。
万贵妃育儿很有一手啊,一手带大了成化帝让大明迎来中兴,一手带大的汪直也文武双全。
汪直对外犁庭扫穴,对内震慑百官,是朱见深最锋利的剑。
大明的皇权和宦官集团是绑定在一起的,一荣俱荣。
东厂办不了的事西厂来办,东厂不敢杀的人西厂来杀!】
成化帝朱见深:“……既然如此,那就再来第三次成化犁庭吧!”
反正女真那群人也就那么点人,真不够明军杀的。
汪直被后世人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摩拳擦掌的恨不得立马去把女真人抓来杀,给大家助助兴。
建州女真:“……苟住,猥琐发育,总有一天我们要报仇的。”
建州女真当机立断收拾东西往北迁徙,其他部落也在犹豫要不要一起走,毕竟明军要是来了,可不会无功而返,杀谁不是杀,他们也是异族……
{自大明开国以来,鞑靼一直是北境最大的威胁,光是成化年间,就对边境侵扰了四十多次,并一度占据了河套地区。
成化十六年正月,朱见深令汪直为监军,保国公朱永为平虏将军,王越提督军务,率领两万明军,出兵鞑靼。
当时正值风雪交加,明军潜行至威宁海,鞑靼军队犹自不知,明军趁机攻打,一举大获全胜。
同年七月,汪直建议征讨安南,却被文官刘大夏阻止。
刘大夏藏匿了永乐时期对安南出兵的人数册集,让出兵之事不了了之。
早成化九年时,汪直就曾提议,重开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是这个刘大夏从中作梗。
他把郑和宝船的图纸藏匿,还将郑和出海的文献,全部付之一炬。
此人唯一拿得出手的功绩,就是在后来的弘治朝治理黄河。
到了成化十七年,瓦剌进犯大同,汪直又被调去镇守大同。
由于经常在外打仗,与朱见深的感情也渐渐淡了,曾经那些被他得罪的文官开始向其发难。
最后在成化十八年,在各方压力下,朱见深终于撤销西厂,将汪直贬到了南京御马监当值。
而此时的汪直,大约也就二十岁出头。
这个年轻英俊,文武双全,权势滔天的大太监,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好在朱见深是个有情有义人,护得了他的周全,让他得以善终。}
【刘大夏可以说是整个民族的罪人,阻止收复安南,还禁止海贸,就是为了保护走私的江南士绅。
他家后来成了明朝最大的海商之一。
明朝四大太监,也就汪直最后安享晚年,史书上写了句“竟良死”,可见有多惊讶。
这哥们十六七岁就已经提调西厂权倾天下,二十来岁首都军区一把手,二十四岁去南京养老了,在朝堂逛了一圈,归来仍是少年。
弘治帝想用汪直来着,结果群臣反对,还有人辞官威胁,没过几年汪直就病逝了……】
此时正在讨论是先进行第三次犁庭扫穴,还是征讨安南的成化朝,群臣噤若寒蝉。
“臣有罪,求陛下责罚……”
刘大夏跪地请罪,群臣无一敢为其求情。
刘大夏刚刚还在言辞劝阻征讨安南,现在天幕就爆出了他所做之事……
而且,他刘大夏后人成为了大明最大的海商之一,这还有什么洗的点?
朱见深如何不知这背后牵扯的利益,刘大夏将出海文献焚毁,却未被治罪,今日还能站在朝堂上……
汪直眼神狠厉的看向刘大夏,只会为自己谋私利的民族罪人,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永乐朱棣幽幽叹了口气,交趾还是丢了……
朱高炽不敢应声,他才答应过他爹,会好好治理的,结果……
虽然他在位时间很短,不清楚具体情况,但不是他儿子,就是他孙子搞的事,他还真没脸跟老爷子辩解。
朱瞻基看到安南就头疼,安南同化难度大,黎利叛乱持续二十年未平,大明连续战败无法控制局面……
他不得不接受杨士奇建议,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撤出全部行政机构和驻军。
照天幕的意思,他放弃安南的直接统治,是个昏招。
朱元璋看到安南这个不征之国竟敢脱离大明,直接下令征讨安南,打不服他们就灭国。
他老朱正一肚子气没处发呢,安南敢反叛大明,就要做好被大明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