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边军大营,旌旗猎猎,肃杀之气弥漫。相较于京城朝堂的暗流涌动,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为直接和粗粝。而云景逸,这位昔日京城中有名的纨绔子弟,如今已完全褪去了浮华,皮肤被边关的风沙磨砺得粗糙,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浑身散发着属于军人的彪悍气息。
他并未因之前的军功和晋升而自满,反而更加沉下心来,深入研究边军的现状。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支军队,虽然勇悍,但训练方法陈旧,协同作战能力不足,且部分装备已显落后,难以应对戎族骑兵灵活多变的战术。
凭借着曾在京城接触过三教九流、见识过一些新奇事物的阅历,加之在军中实战中总结的经验,云景逸结合自己对力学和人体工学的粗浅理解,竟真的琢磨出了一套改良方案。
他提出了“三段轮射”的弩兵训练法,将弩手分为三组,交替射击、装填,形成持续不断的火力压制,以克制戎族骑兵的冲锋。同时,他还设计了一种结构更为简单、却更易发力且射程更远的制式弩机草图,以及一种可快速组装、专门用于对付骑兵的便携式铁蒺藜和陷马坑布置方法。
起初,他的这些“奇思妙想”并未被一些老兵油子和保守派将领放在眼里,甚至引来些许嗤笑。但云景逸并不气馁,他找到了一位较为开明的直属上级——一位同样渴望军功的参将,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请求给予小范围试验的机会。
这位参将半信半疑地拨给了他一个小队进行试训。结果,在一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中,云景逸带领的这支小队,利用改良后的战术和新布置的简易器械,竟以极小的代价,成功击溃了数量相当的一支戎族游骑,还缴获了若干战马。
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辉煌的战果摆在眼前,那位参将大喜过望,立刻将云景逸的训练改良法和军械设计图详细整理,作为自己的“发现”和“麾下将士群策群力”的成果,上报给了兵部。
兵部审核后,认为此法确实行之有效,且造价低廉,易于推广,便行文全军,在一定范围内试行,并将主要提出者云景逸的名字也一并上报请功。
不久,嘉奖和晋升的令谕便传到了边军大营。云景逸因“献策有功,勇猛善战”,被擢升为骁骑尉,虽然品级不算极高,但已算正式踏入了中级军官的行列,拥有了独立统领更多兵马、参与更高层级军事会议的资格。
‘终于……又进了一步!’手握晋升令谕,云景逸心中激动,却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冷静。他想起了妹妹云芷凝的信,想起了九王爷南宫烨那深沉的目光。‘这不仅仅是军功,更是信任和责任。’他知道,自己如今的地位,是复仇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地位的提升,让他接触到的同僚和下属也发生了改变。他不再仅仅与底层兵卒厮混,开始有机会与更多出身各异、背景复杂的中层军官打交道。他细心观察,谨慎甄别。
在那些因出身寒微而备受排挤、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的军官中,他慷慨地分享自己的训练心得,在他们被上级刁难时暗中相助,慢慢赢得了他们的感激与忠诚。
在那些对朝廷现状、特别是对淑妃一党把持部分军需供应、以次充好行为不满的将领面前,他会在私下饮酒时,“无意”中流露出对朝中某些现象的看法,引起对方的共鸣,逐渐建立起一种基于共同不满的隐秘联系。
他如同一只耐心的蜘蛛,开始在北境军中,以自身为核心,悄然编织着一张属于南宫烨的、忠诚且极具战斗力的关系网。每一个被他拉拢、被他影响的中层军官,未来都可能成为关键时刻,决定胜负的重要力量。
云景逸站在点将台上,俯瞰着下方正在按照他改良之法进行操练的士兵,眼神坚定。他知道,这里,将是他为妹妹、为九王爷、也为枉死的林家,打响的第一场真正反击战的起点。他不仅要在这里立功,更要在这里,为南宫烨网络出一支足以撼动乾坤的雄师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