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秋,许昌城头飘扬的“曹”字大旗被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林羽的“林”字玄色大纛。这座曾作为汉室临时都城的重镇,在经历月余的血火洗礼后,正式易主。城内硝烟未尽,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焦糊的气味,但街道上已开始出现荆州兵士巡逻的身影,以及部分胆大百姓探头张望的目光。
一、 入主许昌,安民为先
林羽并未急于入住豪华的宫室,而是首先在诸葛亮、徐庶等人的辅佐下,于原司空府衙设立临时行辕,连发数道安民告示:
1. 严明军纪:颁布“战时七禁”,严禁士卒劫掠民宅、欺辱百姓,违令者立斩。命赵云率白毦兵组成执法队,昼夜巡城。
2. 开仓赈济:开放部分官仓,向城中困顿已久的贫民发放粮米,稳定人心。
3. 延用旧吏:宣布原许昌各级官吏,凡愿归顺者,经考察后留任原职,由马良总领甄别事宜。
4. 抚恤伤亡:对攻城战中伤亡的双方士卒家属给予抚恤,彰显仁德。
这些措施迅速安抚了惶恐的民心,市井秩序逐渐恢复。许多原本闭门不出的士族家主,也开始遣人打探风向,试探性地与新主接触。
二、 处置降将,恩威并施
如何安置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及满宠等降将,成为首要难题。行辕内,林羽召集群臣商议。
张飞声若洪钟:“大哥!夏侯元让是条好汉,既已归降,就该重用!让他继续带兵,随俺老张去打邺城!”
诸葛亮则持重道:“翼德将军所言虽是爱才之心,然夏侯兄弟新降,其心未附,其旧部亦需整编。操之过急,恐生变故。”
林羽沉吟片刻,决断道:“元让、妙才,朕信你们是重诺之人。然,为安军心,亦为二位清誉,暂不宜统率旧部。元让可拜为镇军将军,留朕身边参赞军机;妙才为破虏将军,协助文远(张辽)整训西线新附骑兵。你二人之家小,朕会派人从谯县妥善接来许昌团聚。至于满伯宁(满宠)……”
他看向一旁沉默不语的满宠:“卿以严法治许昌,城防井然,朕甚嘉之。可愿暂领许昌令,助朕安定新城?”
满宠没想到林羽不仅不追究,反而委以重任,愣怔片刻,伏地叩首:“宠……必竭尽全力,以报陛下不杀之恩!”
这一系列安排,既给予了夏侯兄弟足够的尊重和职位,又将其调离旧部,置于可控范围,同时发挥满宠的行政才能,可谓刚柔并济。
三、 系统厚赐,根基深植
【系统提示:成功夺取历史性都城“许昌”,完全激活“天命所归”、“虎踞中原”特质!势力威望达到新高度,开启“王朝基石”建设阶段!】
【发放阶段性巨奖】:
1. 传国玉玺共鸣(隐藏剧情触发):在清理许昌宫室时,于秘阁中发现一方以锦盒盛放的玉玺!经随行汉室老臣辨认,确认为传国玉玺!虽天子在邺城,但玉玺的发现,极大增强了林羽政权的“正统性”光环。(效果:汉室旧臣归附意愿额外提升30%,未来称帝流程简化。)
2. 获得特殊建筑蓝图【英才馆】:可在许昌兴建特殊建筑“英才馆”,效果:自动吸引在野人才前来投效,人才发现概率提升25%。
3. 资源大丰收:接收许昌府库,获得巨量资源(黄金100万,粮草500万斛,军械辎重无数),足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一年以上。
4. 解锁新兵种【虎卫军】(原型为曹操虎豹骑):可选拔精锐,组建一支重甲骑兵军团。
得到系统助力,林羽实力暴涨,根基愈发稳固。他立即下令,由黄月英主持,在许昌城南开始筹建“英才馆”。
四、 天下惊变,三足鼎立
许昌易主的消息,如同惊雷,炸响了整个天下:
* 邺城曹操:闻讯后,据说当场吐血昏厥。醒后,他强撑病体,立即做出应对:一、挟天子刘协正式迁都邺城,并大肆宣扬林羽“窃夺许昌,形同篡逆”;二、急令曹真放弃侧击汝南的计划,收缩兵力,全力防守黄河沿线;三、遣密使携重宝往辽东,欲结好公孙度,牵制林羽后方。
* 江东孙权:周瑜攻克合肥,正欲北上寿春,闻许昌已失,大惊失色!立即召集群臣商议。鲁肃认为:“林羽势大,已成心腹之患,宜暂缓北进,巩固江淮,并与……曹操暗通声气,共制荆州。”周瑜却力主:“当趁林羽立足未稳,急速北上,抢占徐州、青州等地,与曹操、林羽形成鼎足之势,若待其消化许昌,则江东危矣!”孙权犹豫不决。
* 西凉汉中:马腾、韩遂见林羽势不可挡,遣使祝贺,并试探性地请求“共分关中”。张鲁则更加恭顺,主动送上大量物资。刘璋在成都闻讯,惊恐万分,加紧加固白帝城防务。
* 荆州旧地:蔡瑁、张允等见林羽已据许昌,威势滔天,心中那点不满彻底烟消云散,更加兢兢业业督办水军。
五、 战略抉择,何去何从
面对全新的天下格局,林羽在行辕内再次召开最高军议。巨大的地图上,形势已然剧变。
诸葛亮羽扇指向河北:“陛下,曹操新败,退守邺城,然其根基犹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名分尚存。我军新得许昌,需时间消化。亮以为,当下战略,应以巩固中原为主,遣一上将镇守官渡,监视河北,主力休整,同时派能言之士,西结马韩,南抚士燮,东……稳住孙权。”
庞统却提出不同意见:“孔明所言虽是老成谋国之道,然用兵贵在乘势!曹操新败,人心惶惶;孙权惊疑,进退失据。此正是天赐良机!统愿请一支精兵,北渡黄河,骚扰冀州,令曹操不得安宁;同时可遣一军东出,趁周瑜犹豫之际,抢占谯郡、陈国等地,将防线推进至淮北!”
张飞、魏延等将跃跃欲试,倾向于庞统的主动策略。关羽抚须沉吟,更支持诸葛亮的稳妥之策。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林羽。是稳扎稳打,巩固成果?还是趁热打铁,继续扩张?新一轮的决定,将影响天下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