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的官方频道在深夜悄然上线了一部名为《溪流汇海:我们的十年》的年度文化总结片。这部时长四十分钟的影片采用纪录片的形式,以“传承”为主线,深情回顾了青溪从最初的声线采集、首次亮相,到举办非遗线上演唱会、开启“青溪界”元宇宙、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关键节点,完整呈现了“科技+文化”模式的十年探索与成就。
影片开篇,镜头缓缓扫过云栖村的青山绿水,竹林掩映间,老匠人正在编织竹篮,阳光透过竹叶洒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画面温暖而治愈。随后,镜头切换到科技实验室,AI技术正在还原已故竹笛大师的声线,声波图在屏幕上跳动,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动人。旁白缓缓响起:“十年前,我们种下一颗传承的种子,以科技为土,以文化为泉,如今,它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影片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青溪十年发展的关键瞬间:2015年,青溪声线采集完成,首次以虚拟偶像身份亮相,演唱《传承》单曲,引发全网关注;2017年,举办首场非遗线上演唱会,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惊艳全场;2019年,推出《青溪说非遗》系列短视频,让非遗知识走进千万家庭;2021年,“青溪界”元宇宙上线,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遗展;2023年,被任命为全球非遗推广使者,走向国际舞台……
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穿插着珍贵的幕后花絮:陆砚辞与团队成员讨论青溪的形象设计,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非遗传承人耐心指导技术团队还原技艺流程;青溪的虚拟形象在动捕设备的辅助下,反复练习昆曲水袖舞的动作……这些片段让观众看到了“科技赋能传承”背后的坚持与付出。
影片中最动人的部分,是大量真实感人的采访镜头:
云栖村的老竹编匠人李永福爷爷,颤抖着双手,轻轻触摸着屏幕上青溪的虚拟手,眼中满是欣慰与感慨:“我做竹编一辈子,以前总担心这门手艺没人学,会失传。没想到,通过青溪这个数字娃娃,这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竹编,还有孩子专门来村里跟我学手艺。我这老手艺,还能让娃娃们这么喜欢,这辈子值了!”
山区小学的孩子们,穿着朴素的校服,对着镜头兴奋地展示他们通过青溪课程学会编织的竹编小动物、绣制的手帕:“青溪姐姐教我们编小蚂蚱,步骤很简单,我们都学会了!”“我最喜欢青溪姐姐讲的昆曲故事,现在我也会唱几句了!”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容,感染了每一位观众。
海外粉丝们也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自己与青溪、与东方非遗文化的故事。一位来自美国的年轻女孩,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道:“我通过青溪了解到了东方的竹编、昆曲,它们太美了!我已经开始学习中文,计划明年去东方旅行,亲自体验这些非遗技艺。感谢青溪,让我认识了这么精彩的东方文化!”
一位日本的人形净琉璃匠人,在镜头前深深鞠躬:“青溪的出现,让不同国家的非遗文化有了交流的桥梁。我们通过‘三地乐器对话’,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让全球的非遗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影片的后半段,镜头转向了那些因青溪而改变的非遗项目:濒临失传的陶埙制作技艺,通过青溪的推广,年轻传承人日益增多,工坊规模不断扩大;古老的昆曲艺术,通过数字技术的还原与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戏班的演出场次逐年增加;竹编、剪纸等技艺,通过元宇宙、数字藏品等形式,焕发了新的生机……
影片的结尾,画面从青溪的虚拟世界缓缓过渡,夕阳下的云栖村炊烟袅袅,孩子们在田间奔跑,老匠人在工坊里专注创作。随后,画面切换到《觉醒年代》先导预告片中的历史剪影:昏暗灯光下,文人志士伏案疾书,笔尖落下,墨迹淋漓;街头巷尾,爱国青年振臂高呼,眼神坚定,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
青溪的虚拟形象出现在画面中央,身着简约而庄重的服饰,神情温柔而坚定,深情地说道:“传承,意味着珍视来路,更意味着照亮前程。过去的十年,我们一同守护了无数散落的星光,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下一段旅程,让我们共同见证,一个古老文明在时代关口,如何迸发出‘觉醒’的磅礴力量。文化不灭,精神永存。”
视频播放量迅速突破两亿,#青溪十年传承# #溪流汇海 文化不灭# 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首,阅读量突破5亿,讨论量超过800万。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感慨与期待:“看完纪录片,眼泪止不住地流。青溪的十年,是科技赋能传承的十年,也是无数人坚守与付出的十年。”“从非遗传承到历史觉醒,青溪的每一步都让人感动。期待《觉醒年代》,期待下一个十年。”“感谢青溪,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这部总结片,不仅是对青溪十年发展的回顾,更是对“科技+文化”模式的一次有力总结。它让人们看到了科技的温度与文化的力量,也让人们对未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充满了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