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文创举办的年度公益发布会在京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现场布置简洁而庄重,背景板上“守护非遗,传承文明”八个大字格外醒目。陆砚辞身着浅灰色正装,站在演讲台上,神情严肃而真诚,向在场的媒体记者、非遗传承人代表、公益组织负责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宣布了一项重磅决定:将云栖版权平台的“版权公益基金”规模,从初始的一千万元,大幅提升至每年投入一亿元人民币。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现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与会者们纷纷表示赞叹和支持。陆砚辞抬手示意,现场逐渐安静下来,他继续说道:“非遗文化是东方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但近年来,许多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资金短缺、传播乏力等困境,一些珍贵的技艺甚至濒临失传。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云栖文创义不容辞的使命。”
他深情地回忆道:“在云栖村,我见过很多老匠人,他们一辈子坚守着一门手艺,却因为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更无力培养传承人;我也见过许多濒临失传的技艺,因为没有资金进行数字化存档,随着老匠人的离世而永远消失。这些场景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支持非遗传承的决心。”
升级后的“版权公益基金”,将更加聚焦于三个核心方向,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1. 传承人扶持:为经济困难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全方位支持。
基金将为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遗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工具材料采购补贴,根据传承人的项目需求,每年提供最高五万元的工具材料费用;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技艺提升培训,邀请行业专家、顶尖匠人进行授课,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于生活困难的资深传承人,给予每月不低于三千元的生活补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让他们能够安心传承技艺。
2. 数字化存档:系统性记录非遗技艺与口述历史。
基金将投入专项资金,组建专业的拍摄团队,为年事已高的老匠人,拍摄记录其完整的技艺流程和口述历史。拍摄将采用4K高清视频和3d扫描技术,全方位、多角度记录技艺的每一个细节,从原料准备、工具制作到具体操作步骤,确保技艺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老匠人的学艺经历、传承故事、对技艺的理解和感悟,形成珍贵的口述历史档案。这些数字化档案将永久保存于云栖版权平台的“世界非遗长廊”专区,免费向公众开放,供研究和学习使用。
3. 教育推广: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
基金将资助“非遗进校园”活动,与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建立合作,为合作学校开发非遗校本教材,内容涵盖非遗历史、技艺知识、文化内涵等;提供非遗教具包,包括竹编工具、剪纸材料、陶土等,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体验;同时,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讲座、 workshops 等活动,为学生现场展示非遗技艺,讲解非遗故事;此外,还将培训相关师资,提升教师的非遗教学能力,确保非遗教育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
陆砚辞同时公布了基金的资金来源构成,确保资金的可持续性和透明度:“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云栖版权平台年度收益的5%;第二,云栖文创年度利润的10%;第三,我个人每年固定捐赠的两千万元。这三部分资金将专款专用,全部用于非遗传承相关的公益项目。”
他郑重承诺:“所有资金的来源与去向,都将在云栖版权平台的官网全程公开,每一笔支出都将详细列明用途、受益对象、金额等信息,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我们还将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每年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发布审计报告,确保资金用得规范、用得透明、用得有效。我们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投入,为守护这些文明的‘活化石’尽一份力,让更多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现场的非遗传承人代表们深受感动。来自云栖村的竹编匠人李永福爷爷,激动地说道:“以前我们学手艺、传手艺,全靠自己摸索,遇到困难也没人帮忙。现在有了这个公益基金,不仅能拿到工具材料补贴,还能参加培训、录制技艺视频,我们传承手艺的底气更足了!感谢陆总,感谢云栖文创,为我们非遗传承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一位来自西南地区的彝族刺绣传承人也表示:“我们那里很多年轻姑娘都出去打工了,愿意学刺绣的人越来越少。有了基金的支持,我们可以进校园教孩子们刺绣,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这门手艺,相信这门手艺一定能传承下去。”
此次公益基金的升级,彰显了云栖文创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未来,随着基金的持续投入,将有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得到扶持,更多的非遗技艺得到数字化保护,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到非遗文化,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