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文创的内部战略研讨会上,气氛庄重而热烈。会议室内,巨大的屏幕上展示着“拾光传承:青溪十年规划”的标题,下方是详细的规划内容。陆砚辞站在屏幕前,身着简约的正装,神情沉稳而坚定,向核心团队成员公布了关于青溪的未来蓝图——一项跨度十年、聚焦文化传承的宏大计划。
“青溪,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为了追逐流量的短期产物。”陆砚辞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她是我们用科技打造的一件‘长期传承工具’,一位永远不会疲倦的文化使者。我们希望,在十年之后,当年轻人谈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曾有一位名叫‘青溪’的数字朋友,用她独特的方式,陪伴他们走近并爱上了这些璀璨的文明瑰宝。”
“拾光传承:青溪十年规划”包含三大核心目标,每一项都具体而宏大:
第一,非遗声线库建设——留存“声音的非遗”。
“许多民间艺术家的声线,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随着他们的离世,这些珍贵的声音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陆砚辞解释道,“我们计划每年系统性地还原至少10位已故杰出民间艺术家的声线资料,包括戏曲名家、民间歌手、乐器演奏家等。我们将收集他们的原始录音素材,邀请其弟子、家人参与,结合AI技术,不仅还原音色,更要还原他们的演唱风格、气息特点、情感表达,让这些‘声音的非遗’重获新生。”
他进一步阐述:“十年内,我们将建成全球最大的‘非遗声线数字基因库’,收录至少100位民间艺术家的声线资料。这些声线将免费开放给非遗传承人与创作者使用,用于戏曲传承、音乐创作、文化传播等公益用途。同时,我们将制作‘声音的非遗’系列纪录片,讲述艺术家的故事与声线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这些珍贵的声音遗产。”
第二,教育深化——让非遗走进乡村课堂。
“乡村地区的孩子,往往缺乏接触优质文化教育的机会,这也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一大困境。”陆砚辞说道,“我们计划在十年内,走进一千所乡村小学,通过‘青溪全息教室’项目,为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孩子带去优质的非遗美育课程。”
“‘青溪全息教室’将配备全套的全息投影设备、VR设备,让青溪的虚拟形象‘走进’课堂,为孩子们授课。课程内容将涵盖竹编、陶埙、昆曲、剪纸等多种非遗技艺,通过动画演示、互动体验、远程连线非遗传承人等方式,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非遗的魅力。我们还将编写配套的非遗教材,培训乡村教师,形成‘设备+课程+师资’的完整体系,确保非遗教育能够持续开展。”
目前,“青溪全息教室”已在云栖村小学等10所乡村小学试点,效果显着,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极高。未来十年,云栖文创将投入超过5亿元,用于设备捐赠、课程研发与师资培训。
第三,全球足迹——绘制“活态的非遗地图”。
“非遗的传承是全球性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非遗,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陆砚辞表示,“我们计划在十年内,与全球至少一百个国家的非遗机构或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绘制一幅动态的、可交互的‘全球非遗数字活态地图’。”
“这幅地图将以‘青溪界’元宇宙为载体,收录全球各地的非遗项目,包括技艺介绍、传承人信息、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用户可以通过地图,‘穿越’到不同国家,体验当地的非遗技艺——在东方学习竹编,在非洲体验木雕,在欧洲了解珐琅彩。我们还将实时更新非遗项目的传承状态,记录新的传承人、新的作品,让这幅地图成为全球非遗的‘数字档案库’与‘互动体验平台’,促进全球非遗的交流与互鉴。”
在规划书的扉页,写着陆砚辞的核心主张:“文化传承,不是一时的热度,而是长期的坚守。科技的价值,在于为这份坚守提供更持久、更广泛的可能。”
陆砚辞最后强调:“‘拾光传承:青溪十年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公益事业,所有资金将来自‘砚辞文化公益基金’与云栖文创的利润投入,我们不追求任何商业回报。我们希望通过十年的努力,让青溪成为非遗传承的标志性符号,让更多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让这些璀璨的文明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核心团队成员们被这一宏大而坚定的规划深深打动,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推动计划的落地。一位参与青溪项目多年的技术负责人说道:“从青溪诞生到现在,我们见证了她从一个虚拟偶像成长为文化使者。这个十年规划,让我们看到了项目的长期价值与意义,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做好每一个细节,让青溪的传承使命得以实现。”
“拾光传承:青溪十年规划”的公布,不仅为青溪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彰显了云栖文创在文化传承领域的长期主义坚守。这份坚守,无关流量与利益,只为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科技的助力下,跨越时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