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故事棚外的田埂就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乐乐攥着故事册跑在最前面,小远和小雨跟在后面,三个人的鞋尖都沾了点晨露,却没心思擦——昨天傍晚看见的白尖儿,像颗发了芽的期待,在心里拱了一整晚。
“慢点跑,别摔着!”小雨的辫子晃得厉害,手里还攥着个用彩纸折的小旗子,“等会儿看见绿芽儿,我就把小旗子插在木盒旁边!”小远则把上次画记号的小木棍揣在兜里,脚步快得像要飞起来:“说不定芽儿已经长到记号这儿了!”
竹帘被轻轻掀开,暖乎乎的气息裹着稻草香扑面而来。乐乐率先蹲在木盒旁,手指刚要碰到盖在上面的棉布,又猛地缩回来,像怕惊扰了什么。还是小远忍不住,轻轻掀开棉布的一角——
“呀!绿的!”
三个字刚出口,三个孩子都屏住了呼吸。木盒里的稻草间,好几颗玉米种已经冒出了细细的绿芽,最长的有小手指尖那么长,嫩得像能掐出水来,顶端还带着点浅浅的黄,像给绿芽戴了顶小皇冠。晨光照进棚子,落在绿芽上,连上面细细的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乐乐赶紧掏出故事册,铅笔在纸上“沙沙”响,先画了个圆圆的木盒,再小心翼翼地画下几根歪歪扭扭的绿芽,还特意用彩笔涂了嫩绿色,连顶端的小黄点都没落下。“要画得跟真的一样,”她小声嘀咕,“等孙先生来拍照,就能对比着看了。”
“这芽儿长得真精神!”王爷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孙先生推着轮椅,李奶奶挎着竹篮跟在后面。王爷爷探着身子看木盒里的绿芽,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花:“我就说这‘金顶黄’耐旱,你看这芽儿,多壮实。”他伸手轻轻碰了碰一根绿芽,动作轻得像碰棉花:“现在得注意通风,别盖太厚,芽儿要呼吸新鲜空气。”
李奶奶从竹篮里拿出个小小的竹编罩子:“昨天在家编的,晚上盖上能防老鼠,白天掀开透透气,正好。”她把竹罩子轻轻放在木盒上,又仔细调整了角度,确保不压到绿芽:“咱们的芽儿金贵,得好好护着。”
孙先生拿出手机,找了好几个角度才拍下照片,还特意给绿芽拍了特写:“今天的照片要贴在‘种子成长日记’第二页,比昨天的白尖儿又进了一大步。”他把手机递给乐乐看,屏幕里的绿芽鲜嫩欲滴,乐乐忍不住用指尖碰了碰屏幕:“比我画的好看多了!”
老周推着轮椅过来,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昨天的温度:“昨天棚里温度正好,今天再记一天,要是温度稳定,芽儿长得更快。”他蹲下来,把温度计放在木盒旁边,又仔细看了看绿芽:“我孙子要是在这儿,肯定也高兴,他最喜欢看种子发芽了。”
正说着,赵大哥扛着锄头来了,裤脚沾着新鲜的泥土:“东边的地我又浇了点水,土湿润润的,就等芽儿再长高点,就能移栽了。”他凑到木盒旁看绿芽,忍不住感叹:“这芽儿长得真快,比我去年种的玉米芽儿壮实多了。”他从口袋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菜叶子碎:“我娘说,今天就能撒点这个当肥料,少量撒点,别烧着芽儿。”
乐乐按照赵大哥说的,用小勺子舀了点菜叶子碎,轻轻撒在稻草间。王爷爷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提醒:“匀着点撒,每棵芽儿旁边都撒点,这样长得均匀。”小雨则把带来的彩纸小旗子插在木盒旁边的泥土里,小旗子上画着笑脸,在晨风中轻轻晃着:“给绿芽儿加油!”
大家围着木盒坐下来,赵大嫂端来刚熬好的小米粥,还带来了几个煮鸡蛋。“刚出锅的鸡蛋,给孩子们补补,”她把鸡蛋分给乐乐、小远和小雨,“等咱们的玉米长出来,煮玉米吃,比鸡蛋还香。”王爷爷剥了个鸡蛋,咬了一口,又看了眼木盒里的绿芽:“再过三四天,芽儿长到一寸高,咱们就移栽,到时候我教你们怎么起苗,怎么挖坑,保证每棵苗都能活。”
小远忽然站起来,从兜里掏出小木棍,在木盒旁边的地上又画了道线,比上次的记号高了点:“这是新的记号,等芽儿长到这儿,咱们就去菜田!”小雨也跟着点头,把小旗子往旁边挪了挪,正好对着新记号:“这样芽儿就能看见记号,快点长了!”
太阳慢慢升高,棚子里的温度也渐渐暖和起来。李奶奶把竹编罩子掀开,让绿芽透透气:“中午太阳大,别晒太久,过会儿再挪到阴凉点的地方。”乐乐则把孙先生拍的照片贴在故事册里,在旁边写下“种子育苗第三天,绿芽长出来啦!”,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大家陆续离开棚子,走之前都要去木盒旁看一眼绿芽。王爷爷被推着经过时,特意叮嘱:“晚上记得把竹罩子盖上,别让老鼠把芽儿咬了。”李奶奶也跟着说:“我明天早点来,看看芽儿又长了多少。”
乐乐最后一个离开,她把故事册放在木盒旁边,又轻轻碰了碰一根绿芽。晨露还沾在绿芽尖上,像颗小小的珍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她小声跟绿芽说:“快点长呀,我们都等着带你去菜田呢。”
走在田埂上,乐乐回头看了眼故事棚,竹帘在风里轻轻晃着,木盒里的绿芽在晨光中悄悄生长。她仿佛已经看见几天以后,自己和小伙伴们跟着王爷爷,把带着土的玉米苗移栽到菜田里,绿芽在田埂上排成一排,像一个个小小的希望,在春天里慢慢长大。
晚风再次吹过故事棚时,乐乐特意绕过来,看见竹编罩子已经盖在了木盒上。她轻轻掀开一角,看见绿芽又长了点,嫩绿色的芽儿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可爱。她赶紧把罩子盖好,心里满是期待,等着明天的晨光,能看见绿芽又长高了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