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凝在故事棚的竹帘上,乐乐已经攥着故事册跑过田埂了。昨天傍晚王爷爷说的“白尖儿”像颗小石子儿落进心里,她夜里翻来覆去总想着木盒里的玉米种,天刚蒙蒙亮就揣着小水壶往棚里赶。
竹帘一掀,温水气息混着稻草的干爽扑面而来。乐乐放轻脚步凑到木盒旁,蹲下来睁大眼睛盯着——稻草间的玉米种还是金灿灿的,只是有几颗的尖儿上,隐约透出一点极淡的白,像谁用指尖轻轻抹了层面粉。她赶紧掏出故事册,铅笔尖儿悬在纸上又停下,怕自己看走了眼,干脆把脸凑得更近,连呼吸都放轻了。
“看啥呢,这么认真?”王爷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孙先生推着轮椅慢慢进来,布袋子里装着块洗得软乎乎的旧棉布。乐乐猛地回头,眼睛亮得像沾了晨露:“王爷爷!有几颗种子冒白尖儿了!你快看!”
王爷爷被推到木盒边,伸手拨开稻草,指尖轻轻碰了碰那颗带白尖儿的种子,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晨露。“可不是嘛,”他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这是胚根要出来了,就跟娃娃要伸懒腰似的。”李奶奶也挎着竹篮来了,刚进门就听见这话,赶紧放下篮子凑过来:“我就说昨天的水温正好,你看这芽儿多精神!”她从篮子里拿出个小竹筛,“家里找着个旧筛子,等会儿把长得慢的种子挑挑,别挤着好芽儿。”
正说着,小远和小雨也跑来了,手里举着个纸折的小太阳,上面还画着笑脸。“乐乐姐,我们给种子带太阳来啦!”小雨把纸太阳贴在木盒旁边的竹竿上,“这样就算今天阴天,种子也能看见太阳啦。”小远则蹲在木盒边,比着昨天画的记号量:“现在芽儿还没到记号这儿,等长到这儿,咱们就去种!”
孙先生拿出手机,对着带白尖儿的种子拍特写,屏幕里的白尖儿清晰得能看见细细的纹路。“得拍清楚点,”他笑着说,“以后‘种子成长日记’里,这可是第一个里程碑。”老周也推着轮椅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小的温度计:“我孙子说,种子发芽要合适的温度,我把这个放棚里,每天记着温度,别让芽儿冻着也别热着。”
乐乐按照王爷爷的吩咐,拿着小水壶往稻草上洒水,水珠落在种子上,像给它们戴了串小珍珠。“水别太多,”王爷爷在旁边看着,“稻草潮乎乎的就行,芽儿怕涝,跟咱们人怕闷着一样。”李奶奶则用小竹筛,把没冒尖儿的种子轻轻挑出来,放在另一个小瓷盘里:“这些再泡半天温水,说不定还能赶上来,别浪费了。”
赵大哥扛着锄头路过,看见棚里热闹,也走进来瞧。“哟,都冒尖儿了!”他凑到木盒边看了看,“东边的地我又踩了踩,土松得很,就等这些小家伙移栽了。”他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菜叶子:“我娘说,等芽儿再长点,把这叶子揉碎了撒在稻草上,能当肥料。”乐乐赶紧把“菜叶子肥料”记在故事册上,还画了片小小的叶子。
大家围着木盒坐下来,赵大嫂端来刚烙好的玉米饼,还冒着热气。“刚出锅的,你们尝尝!”她把饼分给大家,“等咱们的玉米种长出来,到时候就能吃新玉米了。”王爷爷咬了口玉米饼,香得眯起眼睛:“还是自家种的玉米香,等移栽的时候,我教你们怎么施肥,保证玉米棒子长得又大又满。”
小远忽然站起来,跑到棚外摘了朵小野花,轻轻插在木盒旁边的泥土里:“给种子当伴儿,这样它就不孤单了。”小雨也跟着学,摘了朵黄色的小野花插在旁边,两个小小的花骨朵儿迎着晨光,像在跟木盒里的白尖儿打招呼。
孙先生把刚拍的照片导进故事册里,乐乐看着照片上的白尖儿,又看了看木盒里的种子,忍不住伸手轻轻碰了碰:“快点长呀,我们都等着带你去菜田呢。”王爷爷笑着说:“别急,芽儿长得快,再过两天,就能看见细细的绿芽儿了。”
太阳慢慢升高,晨露从竹帘上滴落下来,落在木盒旁边的泥土里。大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各自回家,走之前都要去木盒旁看一眼。李奶奶把带来的旧棉布盖在木盒上,只留了点缝隙透气:“中午太阳大,别晒着芽儿。”老周把温度计放在木盒旁边,记了下温度:“今天温度正好,芽儿肯定长得快。”
乐乐拿着故事册,最后看了眼木盒里的白尖儿,才跟着大家往外走。田埂上的草叶还沾着晨露,踩上去软软的。她回头看了眼故事棚,竹帘在风里轻轻晃着,仿佛能看见木盒里的白尖儿正在慢慢变长,再过不久,就能冒出细细的绿芽,像一个个小小的惊叹号,在春天里悄悄生长。
走在田埂上,小远忽然问:“乐乐姐,明天芽儿会变成绿色的吗?”乐乐点点头,眼睛里满是期待:“肯定会的,王爷爷说过,白尖儿之后就是绿芽儿,到时候咱们就能看见啦!”小雨也跟着说:“那明天我们早点来,第一个看绿芽儿!”
三个孩子拉着手,踩着田埂上的晨露往前走,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把影子拉得长长的。故事棚里的木盒安安静静地待着,棉布下面,金灿灿的玉米种上,那一点一点的白尖儿正在悄悄生长,像是在跟大家约定,明天要露出更可爱的模样。
晚风又吹过故事棚时,乐乐特意绕过来,掀开棉布看了眼木盒里的种子。有几颗白尖儿又变长了点,像细细的小虫子,正努力地往外钻。她轻轻把棉布盖好,心里默念:“明天见呀,绿芽儿。”然后才蹦蹦跳跳地回家,心里满是期待,等着明天的晨光,能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