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刚驶回社区,小安就被等候在“菜药共享仓”门口的居民们围住。周阿姨攥着刚做好的艾草护膝,刘叔手里捧着写得密密麻麻的《冬日菜药御寒指南》初稿,连平时话少的张医生都主动迎上来:“刚看群里说王奶奶的情况,咱们得趁这阵把冬日菜药储备和互助方案落实下来,别等再出急事!”
小安点点头,把车上剩下的菜药包归位时,突然想起村里老支书的话。她拍了拍手吸引大家注意:“咱们搞个‘菜药暖冬计划’吧!一方面给城乡的菜药共享仓补够御寒存货,另一方面把护腰、护膝的制作法子,还有御寒食谱整理好,城乡两边一起学!”
这话刚落地,众人立刻响应。
- 张医生率先开口:“我明天就带着志愿者去菜棚采收紫苏、艾叶,再采购一批生姜、花椒,按比例配成‘驱寒泡脚包’‘暖胃茶包’,还要加做些适合老人小孩的‘温和款’,避免体质弱的人用着不适。”
- 周阿姨举着艾草护膝笑:“我把做护膝、护腰的步骤拍下来,编上图文教程,城乡两边的人跟着学,学会了既能自己用,还能给共享仓捐些,给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
- 刘叔晃了晃手里的初稿:“我把指南再细化,分‘日常预防’‘应急驱寒’‘食疗补养’三部分,把养心菜粥、紫苏生姜水的具体用量和做法写清楚,再配上菜药采摘、储存的小技巧,保证大家一看就会!”
第二天一早,社区菜棚里热闹起来。志愿者们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收割紫苏叶和艾叶,张医生在一旁指导:“紫苏要选带梗的,晒干后煮水更出味;艾叶得挑叶片厚实的,泡脚驱寒效果最好!”收割好的菜药被运到共享仓,大家分工明确,有的分拣去杂,有的晾晒脱水,有的按配方分装成包,货架上的“御寒菜药包”很快堆得满满当当。
另一边,村里的苏晴也带着村民行动起来。她跟着视频学做艾草护膝,村里的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艾草绒和粗棉布,边做边聊:“这城里的法子真好用,等做好了,先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都送一份!”男人们则扛着工具,挨家挨户检查老房子的屋顶和窗户,发现漏风的地方就钉上塑料布,还在每户人家的屋檐下挂了串晒干的紫苏和生姜,方便大家随时取用。
下午,小安带着第一批补充的菜药和印好的《冬日菜药御寒指南》再次进村。刚到共享仓,就看到老支书领着几个后生搬来新扎的竹架:“我们想着把菜药分分类,常用的驱寒药包放外面,储存的干货架在高处,这样大家来拿也方便!”苏晴则拉着小安看墙上的“暖冬互助表”,上面写着每户人家的需求——李爷爷需要艾草护腰,赵奶奶缺电热毯,后面都对应着帮忙的村民名字。
正说着,李爷爷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刚晒好的干辣椒:“小安丫头,这辣椒泡在生姜水里,驱寒更厉害,我给共享仓添点货!”小安连忙接过,心里暖暖的——从社区到乡村,从菜药到手工,大家都在把自己的心意融进这场“暖冬计划”里。
傍晚时分,社区的“菜药暖冬小课堂”开讲了。周阿姨拿着艾草护膝,手把手教大家缝制;张医生则现场演示如何煮制驱寒药茶,还提醒大家:“体质偏热的人少放生姜,加片薄荷更合适;小孩泡脚水温要控制在38度左右,时间别超过十分钟!”村民们通过视频同步学习,苏晴举着手机,让村里的妇女们看清每一个步骤,时不时还举手提问:“周阿姨,护膝里的艾草绒要不要压实些?”
当天晚上,小安收到了不少反馈。社区的刘叔发来照片:“我把指南贴在共享仓门口了,还配了菜药实物图,大家一看就懂!”村里的后生则发来视频:“我们给李爷爷装上了新护腰,老人家试了说腰不酸了,正跟着指南煮紫苏茶呢!”
月光洒在“菜药共享仓”的玻璃窗上,小安整理着当天的存货清单,嘴角忍不住上扬。她想起白天李爷爷说的话:“这菜药啊,种在地里是庄稼,收下来是救命的宝贝,递到手里就是心意!”是啊,“都市归田园”从不是一句空话,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菜药,那些跨越城乡的互助,正把冬日的寒冷一点点驱散,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浸着温暖与安心。
而此刻,群里又热闹起来——有人说要捐些暖宝宝给村里的老人,有人提议周末组织城乡互助采摘,把新鲜的养心菜、紫苏叶送到彼此手里。小安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消息,知道这个冬天,因为这些菜药和心意,不会再有寒冷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