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褪尽时,双生花突然抖落满身糖珠。珠串坠在星草叶上,连成道晶莹的帘,帘后映出星脊山的石崖——玉米藤正顺着崖壁往下铺,藤间垂着的玉米壳灯笼晃悠悠的,烛火是用桂花蜜调的,把“东崖”两个字照得暖融融的。
小孙孙踩着星草芽往藤架跑,手里的玉米壳小人突然轻颤。小人腰间的糖丝铃不知何时缠上了根玉米须,须尖沾着星脊山的红泥,泥里裹着粒圆滚滚的玉米籽。他把籽埋进双生花旁的土里,刚浇上晨露,土里就冒出个小小的芽,芽叶卷着,像只攥紧的小拳头。
“这是催咱们动身呢。”街坊奶奶正往竹篮里装桂花干,篮沿的星草绳突然自己打了个结,绳结里嵌着片玉米叶,叶上用赭石粉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日历,三月初三的位置圈着颗糖。她往篮底垫了层新蒸的米糕,糕上的桂花印着东崖的轮廓,“让星脊山的孩子尝尝,咱们的桂花是带着家味的。”
苏一在石磨旁碾糯米粉,粉里突然浮出星脊山的模样。石崖顶晒着大片糖霜,孩子们正用玉米壳扫帚往糖霜上印脚印,每个印子里都撒着东崖的桂花。她抓起把粉往空中扬,粉雾里落下片星草叶,叶背写着“玉米草开了七朵花”——这是星脊山孩子的暗号,一朵花代表一天,七朵,就是说他们还得等七日。
影族使者检查竹石对牌时,发现接缝处的蜜层里多了些细碎的光。凑近看,是无数个迷你的“行”字在蜜里游,每个字都裹着星草和玉米草的碎屑。他往对牌旁埋了把东崖的黄土,土里立刻钻出根细藤,藤上的叶片一片刻着“星脊”,一片刻着“东崖”,转着圈往天上长,像在给两地的风搭座桥。
第七日的晨光刚漫过老槐树,星尘蝶突然聚成个旋转的圈。圈心落下片玉米叶,叶上用桂花蜜画着幅地图:从东崖到星脊山的路上,每隔三步就画着颗糖珠,珠旁标着“甜”字。小孙孙把叶儿往玉米壳小人怀里塞,小人的糖丝铃突然“叮”地响了,像在说“终于到日子啦”。
街坊奶奶给每个孩子的布包里装了三物:块桂花米糕,包星草籽,片刻着东崖轮廓的竹片。“米糕解饿,草籽留路,竹片记家。”她往小孙孙包里多塞了块玉米糖,“这是星脊山孩子爱吃的,见面时分他们半块,甜气就能缠得更紧。”
出发时,双生花的花瓣突然齐齐转向星脊山,瓣上的糖珠连成串,顺着根须往土里钻,在地上画出条闪着光的路。东崖的孩子们踩着光往前走,脚下的星草芽纷纷往两旁倒,露出藏在土里的糖霜,踩上去“咯吱”响,像在给他们唱送行的歌。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小孙孙发现路边的石头上都粘着桂花。不是东崖带来的,是星脊山的玉米草叶托着的,花瓣上凝着的糖珠里,映着星脊山孩子往石崖下搬竹凳的模样。他捡起片桂花往兜里塞,突然摸到个硬东西——是出发时埋的那颗玉米籽发的芽,不知何时跟着他们的脚步长了过来,芽尖顶着的糖珠里,正滚出星脊山的石崖顶。
日头爬到头顶时,前方突然飘来阵玉米香。孩子们往前跑了几步,看见星脊山的石崖下站着群小小的身影,手里举着竹石对牌的另一半,牌上的蜜线正往这边飘。扎玉米壳辫的小姑娘举着个玉米壳编的花环,环上插着星草和玉米草,“我们数着糖珠等了七日,每颗珠里都藏着你们的笑脸呢。”
双生花的根须在土里“簌簌”地赶,终于在两个山的孩子脚边交缠成网。网里浮出颗巨大的糖珠,珠里映着东崖的老槐树与星脊山的石崖并排站着,树下的甜脚印连成个圆,把所有的孩子都圈在中间。小孙孙掏出那半块玉米糖,与星脊山孩子手里的半块桂花糖拼在一起,正好是个完整的“圆”字,糖心渗出的蜜,把两个孩子的指尖粘在了一起。